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井勿幕辛亥前革命活动的片断*

赵其襄 高又明


  一、井勿幕在东京筹组同盟会陕西分会的经过[1]
  (一)陕分会成立前的情况
  吾陕以交通阻碍,财力支绌,故往日本求学者甚少。此刻私费生寥寥,官费生之分子又分两派:一为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学生;一为省城高等学堂及师范学堂学生,其数相若,隐划畛域。且革命运动又不能公开,初识他省学生有革命色彩者,与之日相接近,藉资联络。其时吾陕人来自外省(四川)之学生,年老者有康宝忠等,幼者有蒲城井勿幕。康依章太炎先生而标榜国学,井则纯以热诚之青年,惟本省各校学生多以其年轻,不肯与之深谈,更何可倡言革命。由此井与余相交日亲密,每见必谈革命事。此时吾省分会尚未成立,井参加他省(四川)开会,余则参加景定成、景耀月、狄楼海等所组织之山西分会,或有时个人同志者,相约集会。
  (二)陕分会筹组经过
  1. 与井勿幕在日比谷公园深夜密谈。
  本省既无同盟会之组织不能广为联络,即不能望其发展,颇以此为苦。余与勿幕商分途,一方多接洽外省同志,一方遍访本省各官私费生联络感情,借探口气,因此吾省表同情者日有增加,乃始商同井君为分会组织之准备。
  余与井既决定组织陕西分会,其应进行方法,有事前商酌之必要。各人所住旅馆,既不便多谈,乃相约于某月某日某时到东京日比谷公园某地相晤一谈。(此段余曾于民元北京同乡会欢迎井君席上讲过,并见诸各报)如期两人均到,时月色如昼,寂无人声,二人即坐于为游人安置休息之长形背椅上,详为讨论,结果甚洽,分散时已露水沾鞋矣。
  2. 积极作各项准备并假明明社召开成立会。
  是夜所商组织分会进行之步骤,第一为广联本省学生等。苦无开成立会地点。隔多日,见联络之人数已可,并由余本总会所发组织分会章则大意,起草一陕西分会组织简章,并商借景梅九(即定成)、江苏何子奇、河北杜羲所租住之赁家明明社(在东京某乡)作为开成立会之地点。事前分途通知联络成熟之本省各同志,于某月日(清光绪三十二年秋)到明明社,是日来会者(借得明明社楼上一大室)约十余人,除余与井勿幕外,可记忆之名字如次:
  宋元恺(相臣,耀县)、曹澍(雨亭,泾阳)、白秋陔(长安)、席丰(子厚,长安)、席梧轩(长安)、寇鸿恩(锡三,长安)、张阜生(名崇基,榆林)、张炽章(季鸾,榆林)、杨铭源(西堂,宜君)、陈之硕(君衍,三原)、徐应庚(朗西,三原)、张庆豫(立卿,三原)、李鲁吾(蒲城)、张丙昌(午中,富平)、茹欲进(仲郢,三原)、张宗福(景秋,三原)。
  以上系当日开陕分会成立会所到人名之记忆,此后推展渐广,所陆续到东之私官费生及临时考察来东之士绅官员,曾经分途介绍入会者,略可记忆如次:
  南兆丰(雪亭,兴平)、邹炎(子良,三原)、马师表(绥德)、谢增华(文卿,长安)、马凌甫(步云,合阳)、高耆卿(米脂)、张蔚森(荫亭,渭南)、景志传(岩征,富平)、张翊初(长安)、李天佐(襄初,蒲城)、由焕章(富平)、于伯行(孝先,三原)、田种玉(蕴如,三原)等,以上均学生;高幼尼(米脂)、徐志鸿(翥云,富平)、郭希仁,以上均来东考察之士绅。
  是日依开会次序开会,先讨论分会章程,通过后,乃选会长,当选出白秋陔为会长,下选各干事等。闭会出会室后,各人分散归去。
  3. 井勿幕对所选分会负责人有意见。
  勿幕对余言,本拟约多少人举余为会长,胡以余之事前暗示会人乃举白,颇不以为然。盖白为振武毕业生,余以伊将长假归省,期其在内地传播,而勿幕素不器重其人故耳。余解释其意而罢。余出见居停景、何、杜诸同志,闻分会之成立,均为之道贺同欢而别去。
  (三)陕分会成立以后在国内外之活动
  1.组织团体和宣传机关。
  分会既成立,乃于学校课余,不时接洽,按期事前预定馆所聚会。其进行之步骤:(一)组织舆论机关; (二)联络内地高等师范各学生;(三)倡办新兴之各种会所,如省教育会、商会,先后发诸言论。于是余始发布单行文字,倡导者有:劝陕人急直自治书;省款修筑西潼铁路书;筹办陕西第一牧场说明书及简章。嗣后即约同人及未入会而志同者,创办杂志。初办杂志名“秦陇”,连甘肃学生在内,因甘肃学生甚少,举郗立臣为经理,余为总编辑,仅出第一册,有人以经营印刷非宜,致生意见而散,实则各意见不同之人私怀别见也。后联络志同者另行组织,于是再接再厉,成立一“夏声杂志”,举杨铭源为经理,余仍被推为总编辑。其社员由吾省同盟分会分子全体加入。其他虽未加入盟会,隐表同情,暂以学校关系,不能遽为入会者。其撰述各员约记如下:
  李元鼎(子彝,蒲城)、茹欲立(卓亭,三原)、李述膺(龙门,耀县)、曹澍(雨亭,泾阳)、张炽章(季鸾,榆林)、张秉钧(治平,三原)、姚鑫振(伯麟,三原)、陈之硕(君衍,三原)、徐应庚(朗西,三原)、张翊初(长安)、张祥麟、孔门、李寿熙(伯虞,咸阳)、景志傅(岩征,富平)、张仲明(名靖,咸阳)、李鲁吾(蒲城)。其他或述或译随时随意投稿。
  2.《夏声》杂志之发行及与各方之联络接触。
  《夏声》杂志社址,即租赁一贷家,在东京小石川区竹早町。在社内常住者,楼之上下约四五人。余同杨铭源、李子彝各占一屋而居,其同盟之小集合,亦常常在余屋行之。每月出一册,其主义虽标为发扬旧文化,灌输新知识,其内容实鼓吹革命之缓和剂也。早先学界出有《浙江潮》,旋辍刊。此时各省所出类此月刊杂志者,先有《云南》,继而《四川》、《晋乘》、《河南》等与吾省之《夏声》,并时发刊,而吾省一部分学生,谭焕章、崔云松、郗立臣等由秦陇解散后,迟之未久,于夏声外,另发刊一“关陇”,虽分道扬镳,对于舆论鼓吹上颇收相得益彰之效。当其时日本有同盟总会所发刊之“民报”,但内地禁售阅,不能公然寄回,故均以本省之名目立言,较为和缓者行之。而同志设法将《民报》改装,皮书《心理学教科书》,以寄西安公益书局,由书局秘密售出。公益书局开设在省城南院门,交通适中,创办人为焦子静君,后亦加入盟会,颇具热心。因分销夏声杂志及秘售《民报》,故省城学生往者络绎,久之又变为省城之通讯机关,亦即为学员士绅之聚合地。
  《夏声》杂志社成立,关系革命运动之发展颇大,由此日相竞进,即由同志分途联络个人,并提倡在省内多设机关。在东京除本省公开之同乡会、杂志社、秘组之盟会分社外,更分途联络,乘机加入本省外之各机关。其分子先以分会同志,次则劝诱未公然加入盟会而表同情者。因而留学生总会,豫晋秦陇协会,以及同盟总会纷纷加入者不少。
  3. 利用各种机会积极进行各项活动。
  照上计划分次分途进行。两年后,力量渐厚,伏线愈广,初皆以《夏声》杂志为总枢,以沟通本省内地学绅,如教育会、商会、各机关与其分子,及本省东京学界,与士绅来东考察者,兼推广西北各省所组之上述豫晋秦陇协会同人,全国留学生总会同人,同盟总会各同志。次乃与省内外同志商决派人归国,实行运动工作。遂藉题发挥。略志如下:
  (一)因晋豫矿路问题,开豫晋秦陇四省协会。推举景定成、王印川等数人,代表留日四省学生到北京请愿。四省官绅界同乡向政府力争主权。时余任协会会长,王用宾、王印川等分任干事,故事易举行。该协会章程,每年一改选,得连选连任。会长下设四科,以干事分掌。而会长以该四省乡会长为候补人,由四省全体会员开大会照候补人公开决选。彼时王用宾为山西乡会长,王印川为豫省乡会长,故皆照章任干事。到北京后,虽乡耆各官绅赞成其意而尽力,目的未易达到。王印川不久回东京,景定成遂留北京,而有“国风日报”之组织,于鼓吹革命,在首都及北数省,收效非浅。
  (二)本省在东同志,官私费生因有志归省实行运动者;或请假与随意归省一行,旋即来东京者;亦有辍学在内地工作者。如南兆丰、张炽章等归省在省教育界工作,张任高等学堂日文翻译,南后任省视学,与省内绅商学界联络,依次成立省商会,西潼铁路筹集股款处。
  (三)来东京考察之绅士高幼尼回省后,则照东京学界发起之陕西第一牧场,任场主任。而在耀县、北同官与米、延相近之处,购买山地有水草者,实行牧羊,藉以广招贫民,普行社会民间传播;邹炎归省即佐高办理此场,以高为米脂人有声望,邹能劳苦,且能兼办党会。数年工作,于陕西革命运动上,以树奇效。
  (四)省咨议局副议长郭希仁来东京入同盟会后[2],归省又组陕全省同盟分会于内地,任会长。于是绅学商界在省日益扩充,进步甚猛。而健本学堂之设(胡景翼即健本学生)皆在此时,士绅如吴宝山、李仲特昆仲等热心毅力,令人敬佩。
  (五)前述盟会首任分会会长白秋陔,后不久归国,续选杨铭源任之。大抵东京各会长,均一年一改选或连任,或中途有事辞职改选。杨旋以病并有意回省工作,乃改选余兼任。杨回省后,任省城农业中学教员。井勿幕本一实行家,当此时亦决然回省,其回省后之党会(时张凤翙在东京士官毕业。陈树藩、党仲昭、张宝麟等在保定毕业。均在新军任职。张回国时,从他处加入盟会,热心革命,常加联络,在小雁塔秘密集会。)联络,奔走各县等,数年来劳苦功高。余亦于光绪三十三年及宣统二年两次回省,但经一二月之留即复往东。
  以上乃略述吾陕同志对于革命运动发轫东京之工作,奈人数居东留学者不多,而本省内地,声应气求,范围广而进展速,卒以鄙处西北一隅之地,辛亥义旗一举,遂即响应,盖有以也。
  二、井勿幕由日本回陕后的革命活动[3]
  井勿幕先生从日本返国(大约民前七年,即光绪“乙巳”三十一年也,是年同盟会始成立),携带孙中山先生救国之主义到陕,救国主义惟何?即同盟会宣言是也。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要求世界列强赞成中国革命事业等……。
  井君到陕后,宣传方法由亲友而至于多数关心国事之人。首先赞同者,西安则有郭希仁、李桐轩等;渭北则有谢墉、李某等。(谢系三原宏道学堂教员,广东人也,李系同州师范教员,湖北省人也。)此后,井勿幕遍历渭北各县及西安等地。历时不足一年时间,获有各学堂学生共七八人,并社会各阶层同情同志者仅三十余人耳。因此时清官吏时时注意,即此三十余同志,当联络时颇费周折(其方法叙之太繁,兹从略——编者)。
  井君在陕时间未满一年,遍观情势,一刻无大的发展,有意仍赴外省,同人知之者,均不赞同井君远去,盖根基未固,且保皇党在陕势力日渐澎湃也。井君从众意,缓言其行。未几时召开一全体会议(此属第一次会议,时在三原北极宫某宅,“民前六年春”),开会之意义,在研究(一)招收会员;(二)推进方法;(三)有主张急进多收会员者,亦有主张宜缜密推进深虑万一者。在会议中决定……缜密缓进,且介绍同志另订一方法;不致新会员一步踏进堂奥,为慎重也。“通过照行。”
  惟时井君之意,在扩大范围,并联络有实力之三合会及刀客等,因此时一般同志,多系读书人,深恶彼会党中人之行为,不屑与为伍。众情反对之下,井君未再多言,乃分嘱各同志,如以力之所能做到处,极尽宣传暨筹款……等事宜。
  井君亲身赴北山宜君、中部等县观察,每至一地,均有同志几人随之行。乃择定耀县境内创畜区,马栏山、黄龙山各地为采矿区,由邹子良、王守身等诸人专其责,并与一般工农人联络。迨翌年春季(民前五年),井君赴四川,转东南各省与黄克强、朱贵全诸人联络,于年底仍回到陕西。
  此时也,会务进行颇有进展,西安根据地则有公益书局,公正(按应为公正和——编者)纸店,健本学堂等;渭北一带则有柏氏花园及三原、耀州等十一县,均有相当地点,负责有人矣。
  根基虽有,但每事仍感到迟钝,且会员多属文人,虽有慷慨之实行同志究属少数。时由余介绍吴虚白与井君一谈极契。由吴又介洪宝臣、唐和尚,盖吴虽遁入空门,本人无心问世,一见井君,倾心钦佩,伊所知者尽露之。由井君介之郭希仁等,往还甚密(吴三合会中人,僧人慕亲会领袖也。)一日在西安与井、郭诸人会谈,适余亦在座。井君云:“欲作一事。人材无,钱难,欲罢之,又不肯,责任如此,奈何!”吴云:“君欲得执戈实践卫国,救国多数之人士,则那只有通而变,古人立教,此之谓欤。设教神化,使民以信,通变使民不倦,精神专一,动静合用矣。……否则既无群众,又乏粮饷,纯以文士,终属空谈,无能济事。”
  经此一番讨论后,又以井君亲见黄克强之作风,乃决然与会党取得联络。由少数同志向同盟会各同人解说利害,终由大会通过“决议”,联络新军、刀客、慕亲会等。经数月之久而成功。乃共拟一新名义曰:“通统山、同盟堂、梁山水、桃源香,此乃仿一般会规,所谓山水香堂者是。”以此,联义气,取一致动作也。
  虽然情形如上所述,但各方外表、形式,仍各不同,主义则一致反清也,以此原因,所以辛亥岁九月一日陕西举义之旗帜有复汉军与洪汉军两个名称,复汉属吾党之主力,洪汉则属会党分子所组成。乃由井君、郭君及钱君定三等多方晓喻以革命意旨而赖以推动者。
  当民元前四年,经井君与各会党综合统一后,乃大联合,秘密在大雁塔寺开一次会议,多数人主张暂不宜主张“平均地权”,因恐引起一般人误会,决议乃改为“主张土地国有”。并公推郭希仁、张翊初起稿拟祭黄帝陵文启,并议以黄帝为纪年。一方面与各同志订明于九月初间均齐集中部县附近各地,以准备于时恭祭。
  此时在北山以开矿,畜牧等事业,已筑成相当基构,往来住居无碍矣。到重阳日,各地到者二十余同志,内中有四川七人,广东籍一人,山西省、甘肃省各有人在也。陕西省籍十六人。祭文具名,以与祭者年龄长幼为列名次序。
  当吾人在大雁塔开会决议于九月初间各以侨装,必设法到达北山,迨开会时,有十余同人扮作商人,入北山收买野牲皮子者,亦有伪作冬令入山打野兽者,盖此为每年常有之事,在清室官吏视为平常,而一般山内土人乐于外来商人有钱可赚也。
  时焦子静由臬台衙门请公文一角,带碑帖拓字匠数人,先期至黄陵,住陵地拓碑文,伪言上宪需此碑文送人也。(拓字匠亦系同志人代充者;又焦早入同盟会原名焦镇)。
  柏小余及余乃托巡警道张某(按即张藻——编者)写介绍信,云去北山各地考察炭矿牧畜者。郭希仁、井勿幕一行五人,由官方友人与中部、耀、淳各县县长信介绍,云系去延长考察石油,路经各地观光,请其招待。吴虚白等自由游方亦到彼。今日回想亦颇有趣,若将其经过详写之,可成为一部有趣味说部。其中值得叙述者,事前慎密安置,负责任布置一切者,有“总官司”二人;“内巡司”一人;“外巡司”二人,以防走风,以防意外等。
  还有意料不到者,在恭祭之时,竟有多人情难自持,高啸大哭,若丧考妣,与祭之人,无一不落泪者,过此日,且各人之面容,均似有一件事的样子。吴希真年最少而天真,竟两天之内饮食亦不欲进。勿幕见此景象,深感到文字动人,不若仪式之有形有色,深刻有效,所以回到西安后,遂与同人研商仿慕亲会之方式,加以改良,为推进任务之基本形式,所以在柏氏花园详订各种办法,此时乃其起因也。
  焦子静则创一追远会,又有勤公社,各以力之所及,而联络同志以进行之。虽名称不同,主旨则纯粹一致。缘此时清吏侦察甚严,分称者防其一时被对方破漏,不致全盘毕露耳。
  (一九四八年夏)
  * 本文原载《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一九八二年七月)。
  注释:
  [1] 这一部分资料是节录赵其襄回忆录遗稿。赵名世钰,三原人。他在一九四八年写过辛亥革命回忆录,未脱稿。这里节录的是他原稿第一章的一部分,即同盟会陕西分会一九○六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经过。他在这个遗著中,往往强调自己在革命工作过程中的作用,而把别人贬居次要地位,如对井勿幕就是如此。希读者注意。
  [2] 郭希仁自著《从戎记略》中说:“己酉(一九○九年,宣统元年)入咨议局后,始由陈会亭、景梅九介绍入同盟会”,与此文所述不一,待考。
  [3] 这一部分资料是节录高又明《如是我见我知录》遗稿。高名明德,泾阳人。少年时曾在柏小余家当书僮,由井勿幕介绍参加同盟会为会员。后随熊克武到上海学习制造无烟火药和炸药。西安起义以后,任军政府掌械官,制造地雷炸药,曾有不少贡献。高手稿的“前言”中,曾叙明写此书的目的。他说:“此册子,如是我见我知录,究所见所知何事耶?所写出乃民国纪元数年前陕西革命运动初起时之动态耳。因何而需写此也,以昔日在陕之组织经过,及昔年参加其事之人,多数逝世,而事逾数十年,所有关系文件及年月时日,均需检查寻觅,实最大难事,但为昔日亡友同志计,为革命史征计,必须分神写出,以此,余遂不揣冒昧,尽所见所知彼时情况,简陋叙出如后”云云。我们对文内某些错字作了校正。
  《辛亥革命在陕西》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