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基督教福音堂在安康活动始末

李子珍 徐云涛 崔世民


  (一)成立时期及历史沿革
  基督教来安康设堂传教的时间,大约在前清宣统二年。该教在中国,其内部又有派别之分。如当时在湖北老河口者为“路德会”,在枣阳者为“宣道会”,来安康者则为“内地会”。
  初来传道的牧师姓车名步云,人皆称为车先生,英国籍。他在县城西关买房一所,设立教堂。车又在汉江北岸离城约五十里的牛山上盖有草房数间,为其每年夏季避暑之处。
  一九一八年,有挪威国籍牧师夏鸣华从湖北枣阳来安康传教,因其不通华语,枣阳福音堂宣道会派中国籍传教士熊金相同来。他到安康时住在回民庆太魁商号马庆林家,马经营卜内门洋碱生意,与外国商人有来往,故乐接待。是年冬,夏鸣华在城内小北街购买民房一栋,加以修理,前院传道,后院住家。并从老河口请来路德会中国牧师刘兆堂代为传道一年多。该堂还附设有小型医院,为教友免费医疗,施珍施药。
  夏牧师系属于另一宗教名为“信义长老会”。这个会范围不大,在中国的总会设在汉口,夏牧师到安康后,“内地会”车步云就放弃了这个教区,让夏在这里传道,自己转向其它地区。
  一九二一年,夏在城南小南门外买地修建楼房一座,为住家之处,门口悬有小牌,上写“西人住宅,华人不得入内”,还养有恶犬,人莫能近。一九二七年又将县城西关原“内地会”福音堂旧址买来修建教堂,规模渐渐扩大,教堂内有礼拜堂、钟楼以及附式班小学的教室。以小北街旧址改设信义医院,附设布道所。
  一九四三年,夏鸣华回国,由挪威籍牧师尤汉森接替。一九四六年尤买得城南教场口国民党贸易委员会的桐油库旧址,将信义医院迁入,并在该医院内设立信义小学,将原西关教堂内之附式班学生并入。    
  一九四九年,安康解放前夕,该堂所有外籍牧师、教士均离安回国,所遗教堂、医院、学校及宿舍等统行委托中国籍牧师唐文培、长老李天成、医师冯美珠,以及该堂华文教师王中豫等四人负责经管。至一九五三年,信义小学、信义医院先后停办。
  (二)组织形式和机构发展
  “信义长老会”是挪威国籍基督教的一个组织,基本会员为“长老”,办事人员称“执事”,一般信徒称“教友”;传教者为牧师、传道员、女传道员,统称为“教士”。
  在安康县城设福音堂,外地设分堂、布道所。教友们为了礼拜方便,也在住址适中的教友家中设家庭礼拜;遇有节日群众集会,也设临时性的传道棚。
  县城福音堂为本区域内传教中心,一九三二年在西区恒口镇设立分堂一处;同年冬月,又在汉阴县城设立分堂一处;一九三五年在安康新城(距县城二里许,为市民住宅区)教友朱紫贵家中设家庭礼拜一处;一九三七年在西区五里铺设布道所一处。一九四八年初将朱紫贵的家庭礼拜移至新城魁星楼街杨谦益家中举行。
  信义医院是一九二七年设立,起初在城内小北街,规模不大,一九四六年迁到城南教场口,始加以扩充,增添了病床及救护车辆等设备。
  信义小学一九三三年成立,原设西关教堂内,为附式班,有学生两班,只教师一人,一九四六年迁教场口信义医院内,扩充为初级小学,有学生三班,共八十余名,设校长一人、教师二人。    
  (三)人员分工和传道方式
  安康县城福音教堂设立之初,由牧师夏鸣华主持,一九四三年夏牧师回国,由挪威籍牧师尤汉森任安康教区总牧师,挪籍安忠信、李某、华籍唐文培等三人为牧师,挪籍梅女土、何女士为传教士,华籍安康人李天成、崔世明、陈更新、彭兴业为长老,湖北省人李从贞、安康人黄宝玉等为执事。
  信义医院由安牧师兼任院长,由梅教士、何教士、华籍医师冯美珠及蔺某分别担任医师及护士。
  信义小学由执事黄宝玉任校长,教友安康人吴遐声、曹治洲等任教师。
  汉阴分堂由挪籍李牧师主持,传道员为华人王福山;恒口分堂由挪籍孟教士主持,传道员为华人刘明辉、王维新;五里铺布道所及新城家庭礼拜则由教堂按时派人前往传道。 
  传道方式:每周的礼拜天在教堂开堂传教。在讲道前,先唱些赞美诗歌,配以风琴音乐。每次做礼拜,都给小孩子们散发些彩色画片。堂内设有座位,候聚集的人多了即开始传道。传道的大意,无非就是劝人信奉真主(耶稣),行善事,谓信奉了耶稣就可以得救,死后上升天堂,不坠地狱。有时也施诊施药,或给受苦人以少数资助,用小恩小惠吸收人入教。教徒须遵守十项戒规,如不许拜偶像,不可不孝父母,不可作假证,不可奸淫盗窃等等。遇有节日,百姓迎神赛会,福音堂则临时派人搭设布道棚,讲解圣经,借机宣传教义,劝人信教。
  信义医院对教友治疗不收医药费用,对贫苦百姓也酌情予以施舍。  
  信义小学无论是否教友子弟均可免费入学,除教读中国教科书外,并教读圣经。
  (四)教友人数及信教目的
  在安康发展的教友包括恒口在内有八十余人,汉阴分堂有三十多人,中国籍长老有李天成、崔世明、陈更新、彭兴业四人,中国籍执事有李从贞、黄宝玉等人。
  信徒奉教的目的,各有所图,有的因为有病,希望外国人免费给予治疗;有的迷信耶稣为救世真主,希望忏悔罪恶,死后升天;有的闲散无聊,希图精神有所寄托;有的还想借此谋出路,找职业,如能作了牧师、教士,就得到了终身饭碗;有的贪图小恩小惠,解决部分生活问题;还有些人想凭藉外国人的势力作自己的护符,以便作威作福,鱼肉乡里。外国传教士则针对这些不同的想法,分别利用,施以饵诱,吸收这些人入教,以壮大组织,遂其文化侵略的企图。
  (五)经费来源和劝募方法
  安康基督教经费主要靠挪威教会团体汇拨款项,也在中国劝募,如向教友征募主日捐、圣诞节捐、复活节捐、帮助功德捐等。劝人乐捐,谓积财宝在天上,死后自己就可以享受,多种多收。
  还借办医院、学校等事业向各地慈善团体募捐。如信义医院所用医药、器械大部分是世界红十字会所捐赠。每届学年把信义小学的学生拍摄成照片,寄回本国,借此募捐。
  据说一九四七年间,有一个姓木的外国富翁,来中国旅行经过安康,该堂招待留宿,很为殷勤,该富翁对该堂乐捐的款项为数不少。这位旅行者是否还有其它任务,该会教友也视为疑窦。
  (六)宗教活动及其它活动
  安康福音堂每礼拜天开堂传教,每礼拜三为教友祷告,礼拜五为妇女礼拜。平时长老和教士都要天天作礼拜,年节出外布道,有集会就赶会传道。该堂办有神学班,吸收教友中的妇女,施以短期训练,培养传道人。
  牧师、长老都是男性,女的不论国籍一律称教士。无论牧师、长老、教士、传道士、执事,都可以自由结婚。但凡属女性,都不能上台讲道。 
  吸收教友,采取串连方式,信教人经过一定时期以后,按圣经摘要内容,考试问答,认为合格,才能领洗。洗礼为点水礼,以水点额,即为革面洗心,一心向道,受洗后即为正式教徒。
  教友每月领圣餐一次。仪式是用面制饼,大家各分食一块,作为食耶稣的肉;以葡萄酒一大杯,每人呷一口,作为饮耶稣的血。说明耶稣以自身的血和肉普济众生,劝人要向善,以报答耶稣的恩情。
  从表面上看,该教会似乎纯为慈善事业,所作的和所讲的都是劝人为善和救济贫困的事情,其实在生活细节中,有时不自觉地也会流露出不是真正慈悲的面孔。如象徐云涛教友所说,她看到他们对待华籍女佣人,迫使放下自己的孩子去照应牧师的孩子;抗日时期,日机不时来安康滋扰,牧师、教士等躲警报都跑的很远,却不许学生们跑警报,徐当时为附式班教师,与之争执后才准许跑出,但仍限令按时间回校。对于挪籍和华籍人员,也实行不同等的待遇,外籍人员开支称为内部开支,使用国外汇来款项,华籍人员则以在中国所募捐款开支。因此信义医院有一个华籍蔺医师,认为华籍人员用的是中国钱,却要受外国人的管辖,曾鼓动华籍人员闹分家自立,事虽未成,也足以说明了他们歧视华人的真象。
  夏鸣华借在中山避暑为名,似乎对牛山的斑状铜矿,有所窥探。所以当时牛山附近农民曾有“外国人盗宝,窃走了牛山金牛”的传说。教友徐云涛曾见尤牧师的华文教师王中豫给外国人绘制的有安康地图挂在房里。美国十四航空队在安康时,该教堂借口出卖西餐,经常招待美国空军人员在他们的住宅吃饭,尤牧师的妻子是美国人,谈话时经常称“大美国”。外国人木姓旅行经过安康,该教堂殷勤招待,捐得巨资,不知骨子里搞的啥勾当。据说尤牧师还担任有同盟国通讯员的职务。
  (政协安康县委员会供稿 一九六三年)
  《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