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乌鲁木齐市陕西大寺

乌鲁木齐市政协


  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久负盛名的回族清真古寺,它的历史虽然不如喀什市的艾地卡清真寺那么悠久,但是它的名声却在天山南北,甚至在西北各地的穆斯林中都有传闻。
  各地的清真寺,大都和当地的穆斯林有着密切的关系。陕西寺在乌鲁木齐的出现,正是陕西回民徙居乌鲁木齐的结果。清朝政府从1775年平定了准噶尔贵族集团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之后,即以乌鲁木齐为移民屯垦的腹地,据日本西域史学家川村狂堂的记载:“乾隆征服准噶尔后,以陕西回人移居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这批和以后移居乌鲁木齐的陕西回民在自己安家落户的土地上修建进行宗教活动的礼拜寺是很自然的。于是,一座能够代表陕西回民特点的清真寺就在乌鲁木齐庄严落成。不过当时的陕西大寺并不是现在的陕西大寺,最早的陕西大寺是建筑在乌鲁木齐的北梁地区(即现时第一中学校门北侧),占地广阔,建筑宏伟,基本造型与现在的陕西大寺相似。清朝同治初年(1862年),陕西回族阿訇妥得璘由金积、河湟一带来乌鲁木齐,即驻北梁陕西大寺为依玛目(主教)。妥得璘又名妥明,经名达吾提。陕西回民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举行反清起义时,妥得璘曾参与起义。1862年来乌鲁木齐后就联络了在清军中任乌鲁木齐中军提标参将的回族将军索焕章,在回族中进行了反清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藏军械于礼拜寺中”(《湘军记》卷七)。1864年,他和索焕章领导了乌鲁木齐的回民起义,并被推举为“清真王”。由于清朝政府一贯执行着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所以在1876年左宗棠、刘锦棠驱逐了外国入侵者阿古柏后,就把北梁的陕西大寺查封,后来又将寺院改为“文昌宫”。尔后著名爱国者、新疆回族中的大阿訇马良骏在南关地区另建陕西大寺,不过改建的陕西大寺规模还不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西渭河流域一带来乌鲁木齐的回民又捐资重建。
  原北梁陕西大寺在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于1927年将“文昌宫”改为孔庙。后经迭次变迁,现在只留大殿故迹,已经破烂不堪。后来被某军事单位后勤部改作家属住宅区,原来寺的面貌就不复辨认了。不过原大殿南北山墙的经文刻石依然清晰可见。
  1906年重建的南关陕西大寺,坐落在现在的和平南路永和正巷,目前是乌鲁木齐最大的清真寺,平时可容纳500人作礼拜,每逢聚礼和节日期间,来寺礼拜的教民可达千人。大殿高达10余米,系我国古典式砖木结构,前部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铺嵌绿色琉璃瓦。大殿周围走廊有36根朱红圆柱,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大殿后部为上八下四的重檐式的八角梁,用以看月以确定封斋或开斋日期,并作为呼唤礼拜之用。殿内四壁和门窗的装饰刻工精美,砖木刻均以花卉、瓜果为图案,既严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动物纹饰的伊斯兰教义,又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风格。 
  大殿前面是宽敞的大院,东南北三面均建有厅堂,北厅是讲堂,南厅为浴室,东厅是各地阿訇进修的场所。
  南关陕西大寺为全疆各地培养出不少经学渊博的宗教人才,特别是爱国耆老马良骏教长先后住寺多年,使陕西大寺不仅成为培养回族宗教人才的学府,而且是进行爱国教育,增进民族团结的会堂。抗日战争期间,马良骏教长经常召集各坊教民在此进行抗日爱国宣传,支前募资活动。一年一度的“圣祭”聚礼,邀请各族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社会人士参加,寺里洋溢着民族团结的浓郁气氛。
  新疆解放后,马良骏教长更是意气奋发,以爱国、爱教的崇高精神把陕西大寺办成宗教界接受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校。在抗美援朝的年代里,陕西大寺曾为全市宗教界人士开展活动的中心,数以万计的慰问信和大批支援捐献都从陕西大寺发往朝鲜前线。50年代,曾有埃及、叙利亚、苏丹、约旦等国伊斯兰教友好人士来陕西大寺举行礼拜和参观访问。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座清真古寺,于1956年至1957年,拨款1万元进行了维修。十年动乱期间,陕西大寺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陕西大寺恢复了正当的宗教活动。近年由中央拨款35万元,并由国内古建筑技术人员的协助,对陕西大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并重建大殿。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七章 教派门宦与清真寺)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