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北机械纺织工业者石凤翔纪闻

芮廷玉


  石凤翔名志学,湖北孝感人。青年时曾在日本东京工艺学校染织系学习。他的大哥石志泉(字友渔)早年留日,攻法律,回国后写过一些有权威性的法学著作,当过大学教授,并在民初的内阁中,担任过司法部次长。当时国内各级法院,多可以找到他的门生故旧,是当时法界有相当潜势力的一位人物。国民党在大陆崩溃的前夕,又曾一度出任原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他的这位大哥,对他日后的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石凤翔从日本毕业回国,凭着他大哥的关系,带了湖北省实业厅的公文,到武昌楚兴公司租办的一家纱厂去见习。
  楚兴公司的几位领导人,同样对石凤翔后来的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影响,因为楚兴租办经营了一家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后来才产生裕华、大兴、大华三个纺织公司,楚兴公司是这三个公司之母,石凤翔同这四个公司的纱厂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有必要首先叙述一下楚兴公司的组织、领导以及租办经营纱厂的经过。湖北开始创设纱厂,是十九世纪末清王朝两湖总督张之洞引进英国设备建成的企业的一部分。当时纺织企业一共建了纱、布、丝、麻四个局,这些局的领导人都是由总督委派的道台担任的。这些官老爷进厂巡察,都穿着官服,前面有头带红、黑高帽打着大板的差役,工人如果违犯规定,立刻命差役拉下去笞臀,根本谈不上什么管理,只能说是一种官僚统治。因此这些局从开车后就连年亏损。后来官方实在无法维持了,改为招商承办,但依然亏损,又一再换人承办,都无法改变这个局面。到了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改由楚兴公司租办经营。楚兴公司是汉口的一个商业资本团体,由徐荣廷任总理,姚玉堂、苏太余负责财务,张松樵任管事,黄师让襄理财务、秘书工作。楚兴公司仅将布局的4万纱锭、500台布机运转起来,开始时也是亏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输华纱布数量锐减,国人所办纺织厂无不利市三倍,楚兴也年获巨利。石凤翔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到布局见习的。石在见习时,同张松樵接触的机会较多。张松樵原是汉口一家洋货商店里的学徒出身,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却是办纱厂的一位富有才干的有心人,两人经过多次交谈,张松樵了解了当时日本纱厂的概况,认识到纺织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徐、张等人意识到楚兴公司租办布局,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属于自己,一旦租期届满,便完全失去产生剩余价值的手段。徐荣廷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出身,但办事有魄力,有远见,并富有敏锐细致的分析能力。当时纱布生产所产生的巨额利润,导致了楚兴公司领导层对创办新的纱厂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便是后来武昌裕华纱厂的起源。所有这些因素,促使楚兴领导人意识到,人是更重要的因素,因此决定创办楚兴纺织学校,延聘石凤翔为校长,从此他成为楚兴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
  楚兴纺织学校招收当时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的毕业学生,加以专业培训。1923年,武昌裕华纺织厂开始安装机器,陆续开车,这些学生便成为裕华纺织厂的技术、管理干部,石凤翔成为裕华的技师,实际上他的职权地位,相当现在的总工程师。楚兴公司租办布局,连年获得巨额利润,这使当时湖北的军阀们垂涎欲滴,便不等租赁期满,将军团的萧耀南派军队接管了布局。楚兴公司承租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等应当折价补偿的,也一笔勾销,拒不付给,但这使楚兴公司遭受的损失并不大。徐荣延等乃将楚兴的资金和历年的积累(公积金)创建了石家庄大兴纱厂。
  裕华开车投产后,适逢震动全国的五·卅血案发生,抵制英日货运动风起云涌,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予欧洲各国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恢复,中国纱布市场的繁荣虽较大战时逊色,但还在持续下去。裕华开办之初,颇有盈余。石凤翔踌躇满志,每夜打牌,由于睡眠不足,精神恍忽。某晨,他到清花车间巡视,一部末道清花机因风力不足,值车工人将打手盖撑开,加强进风,这本来违反安全操作的,但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仍然漫不经心,他见一束棉花,粘附在打手盖上飘动,便下意识地伸出手指去挟取,可是打手盖里的打手,正以每分钟1200转的速度回转着,立刻将他的两个手指打掉。事故发生后,石被送进医院治疗,由于当时外科医术水平所限,从肘部以下被截去,等到伤愈出院,他已成了失去左手的残废者。这一事故对石凤翔本人来说,可谓不幸,但他又因此成了失马的塞翁。
  石家庄大兴纱厂厂长张荫甫与总经理徐荣廷意见不投,辞职他去。徐与苏、张等研究后派石凤翔任大兴纱厂厂长,这样既对他因公伤残作了抚慰,又解决了大兴厂长继任人选问题。大兴纺织公司常务董事苏汰余,陪同石凤翔前往接任,大兴纱厂经理徐松滋仍留任原职,石凤翔非常顺利地接管了大兴。裕华纺织机器购自英国,大兴因张荫甫的关系采用美机,张默守美国低速大卷装的一套技术,不善变通。石一反其所为,增加了细纱锭速,产量大增,又锐意提高质量,于是大兴纱、布畅销国内外。石家庄地处要冲,四通八达,有河北平原的优良棉花,可以就近收购、又有井陉、开滦的廉价煤炭,供给自己发电,工资低于沪、汉约20%,销路广阔。石凤翔凭借他大哥在政界、法界的关系,同当地驻军、法院、铁路管理局、银行以及过往的名流、显要结交应酬,关系搞得很好。在军阀内战期间,大兴不但未受损失,反而因此坐获巨利。石凤翔就这样当了近十年的厂长。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华北平原水旱频仍,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波及中国,加之国民党内政不修,对外屈辱退让,日本帝国主义魔掌逐渐伸展到关内,大兴工潮迭起,石凤翔利用当地军政势力和法院加以镇压。由于丧失了东北市场,关内农村经济濒于破产,购买力下降,产品积压,销不出去,因此连年亏损。如果不是因为资力雄厚,又有裕华维持帮助,那就会有周转失灵,甚至倒闭的可能。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石凤翔南来同当时总公司董事长苏汰余(这时徐荣廷因年老已退休)商讨解决策略,结果是向西北试探立足之地。由石凤翔亲自去西安作调查,提出方案,同总公司研究后再作决定。1934年陇海铁路仅修到潼关。经过实地调查后,认为当时的西安,距燃料供应地稍远,机、物、料供应要从津、沪内运,这些方面稍逊于石家庄。陇海路通车西安,指日可待,熟练工虽缺乏,但有大兴、裕华两厂支援,容易解决;且整个大西北当时还没有机器纺织工业,市场广阔,这些条件又较优越,于是决定由石凤翔在西安筹建大兴第二厂。
  1935年,石凤翔到西安选购地皮,着手建厂。他将大兴的细纱机改造大牵伸以后,前纺多余的粗纱机调运西安,另外,订购瑞士的细纱、梳棉和清抡机器配套成1万多锭,又将大兴的1000千瓦透平发电机及配套的锅炉设备调运西安,解决原动力问题。复亲自去日本参观考察新出的各种大牵伸和引进欧洲的新设备,订购了阪本式自动布机300台和配套的设备,整理以及传动机械,采购一套温湿度调节设备,并采纳日本工程师的建议,针对当时西安建筑材料缺乏的特点,全部厂房采用钢铁结构,石棉瓦带屋顶保温层,订购了全部主要的建筑材料,仅砖、木、水泥采用国产。这样厂房造价低,施工进度快。当时日本纺织机器和钢铁价格,不到英、美的一半,而且交货期短得多,所以1936年秋,大兴二厂就运转投产了,这是西北第一个近代化的纺织企业。
  大兴第二厂开工半年,虽有盈余,但因规模不大,未能尽其利。石凤翔建议总公司,再将厂的范围扩大至3万多锭、800台布机的规模,但这项投资,大兴本身已没有余力了。大兴公司董事长苏汰余接到这个建议后,召集大兴、裕华两公司董事联席会议讨论这一问题,结果由裕华公司公积金项下拨款投资,作为扩充大兴第二厂的资金。同时更改厂名为大华纺织厂,成立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石凤翔担任大华纺织厂经理。
  石凤翔获得扩建资金后,立即向日本丰田公司订购纱锭1万多枚和丰田式自动布机500台的全套设备,当这些设备到达连云港,装上陇海铁路的车皮时,“七·七”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了。
  抗日战争的发生,使沿海的纺织工业始则陷于破坏、停顿,继则为日本军国主义所霸占,内地的纺织工业空前繁荣,但大敌当前,这种繁荣是有限度的,这是两次世界大战民族资产阶级所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形势。西安大华纱厂在石凤翔的擘划下,很快将引进的日本新设备投产,锐意经营雁塔牌细布,雁塔细布是以畅销中国市场的日本龙头细布为竞争对手的。他几乎把全副精力倾注于雁塔细布,从精选原料、考究配花入手,注重保全保障工作,讲求浆纱技术,力求雁塔细布在布面外观、色泽、手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匹成布长度又略长于龙头细布,深受用户的欢迎,因此,雁塔细布在西北地区深入人心,就是在少数民族当中也不例外。但因过份侧重于雁塔细布,忽略了棉纱质量,使用户不愿意要雁塔牌棉纱,常受到总公司方面的非议。石凤翔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不遗余力,如1934年他在石家庄大兴时,见到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创制了一种传动细纱机的变速马达,能随细纱机纺纱成形的大小自动调整变速,可以减少断头,增加产量,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新颖的一种传动设备,他一下买了十部,但这种马达售价,几乎是常用马达的十倍,而体积庞大,从总体效果来说,得不偿失。大华就规模来说,是一个中型厂,但机器有日本、英、美、瑞士四种,机型又各不同,这就使备用的机配件增多,物料备用品种也必然增多,不但给管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多占用了资金,加大了成本。总公司对他这做法,颇多微词。他对日本人的崇拜达到迷信的程度,什么都是日本的好。当时国民党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是石凤翔的好友,参观大华后曾对石说:“你们厂的产品好,设备也是好的,就是日本货多了些。”
  石凤翔在抗战初期从事著述,写了一部棉纺学。后来又开办了大华纺织专科学校,招收当时的高中毕业生,从事纺织专业培训。又租用武昌震寰纱厂撤迁到西安的纱机1万锭,扩大了生产。其后因空袭频仍,又撤迁纱锭1万到广元,创办了广元大华纺织厂。
  当时,陕西省历届省政府主席、绥靖公署主任以及驻军的头头,公、私银行的经理,铁路管理局的局长,一直到青帮头目杜月笙之流,石凤翔无不倾心结交。其中要特别提到的是国民党蒋家王朝的嫡系胡宗南,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在胡宗南部炮兵团充当团长,石凤翔家中经常举行周末舞会,蒋纬国因为胡宗南的关系,也常到石家参加舞会,这样就和石凤翔的次女淑仪逐渐熟识起来,一方认为那是西北著名实业家的女儿,另一方也早意识到那是蒋家王朝的主要成员,蒋纬国生母姓姚,也住在西安,对儿子这头婚事极为支持,不久,两人就宣布结婚了。由于石凤翔和蒋家王朝的密切关系,所以后来大华的工人运动遭到残酷的镇压。石凤翔的长女名静仪,清华大学毕业后,同丹阳人吕凤章结婚,没有几年便病故了。他的大儿子名尔瑚,也是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去美国学纺织工程。二儿子名尔砥,是国民党空军军官。
  本世纪40年代初,大华两次遭受火灾,一次是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空袭投弹起火,另一次是厂内电线走电发火,两次损失都很大。当时因走电起火,把厂房付之一炬的消息,传到总公司后,总公司的一些负责人极为愤慨,认为这暴露了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石凤翔终日在外忙于应酬,很少到车间作深入检查,因此责成石凤翔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责任者查明处理,并迅速筹划恢复生产,报告总公司。这封信刚缮完,还投有封发,又连续接到消息,一是石凤翔的次女不久将与蒋纬国结婚,二是石因厂房火毁,忧心如焚,咯血旧病复发,正延医调治中。总公司于是马上将没有封发的信搁置一旁,另行驰书慰问石的病情,并责成厂长张万里迅谋恢复生产。石在这一事故中应负的责任,就这样一笔勾消了,后来张万里成为替罪羊以辞职了事。
  大华恢复生产后,石凤翔又振作起来。鉴于当时恶性通货膨胀,石遂利用废置的机器,办了一个小型的毛纺织厂,组织了大秦公司,它的资金、是汇集大华的上层职员中分得的红利,吸收了少数外股而来。西北羊毛,过去是输出品,当时以战事关系,无法出口,因此收购者少,毛价日跌;毛纺织成品市场奇缺,因此只要有成品,不问质量,不胫而走,所以小小毛纺厂,也能获利。抗战胜利后,大秦毛厂停办,这笔资金被石带走,投资于台湾大秦纺织公司。
  抗日战争胜利后,总公司的元老如徐荣廷、苏汰余等先后谢世,董事长由黄师让继任。这时,过去沦陷各厂的恢复接收百废待举,需要在政治方面有影响的人折冲其间。同时,纺织厂的技术性很强,又需要有资望的人统御决策,因此,石凤翔出任了总公司总经理。石在职时间不长,也确实为各厂解决了不少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阵营彻底被摧毁,无条件投降而宣告结束。蒋家王朝乘机抢夺人民胜利果实,调兵遣将,以消灭人民解放事业为目的,酝酿着另一场内战。接着各个决定性战役从东北战场开始展开,当淮海战役正在酝酿而尚未展开时,石凤翔已感到蒋家王朝覆灭的命运难以避免,建议总公司在台湾开办纺织厂。同时,他又把在美购买的美国纱厂更新拆除的纺纱机3万锭的一部分,创设台湾大秦纺织厂,并派人在台北新竹选购厂址,兴工筹建,又建筑了他自己的住宅。后来总公司派人筹建台湾大华纺织厂,因种种原因中途停止。待到淮海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直捣南京,国民党的统治土崩瓦解。随着江南的解放,在我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的前夕,石凤翔把大秦存沪的机器抢运台湾后,也就离开大陆了。
  以后,从报纸的消息得知:大秦纺织公司在台湾经营到50年代后,即陷于困境,挣扎到60年代末,因对台湾银行负债过巨,被台湾银行宣布破产清理。石凤翔的长子尔瑚在美学成后,也无法继承父业,只好在台湾大学任教。大秦纺织公司从创办到破产不到20年的岁月,现已成为历史陈迹,这事很是值得发人深省的!
  (陕西省政协供稿,原载《陕西文史资料》第17辑)
  《西北近代工业》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