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渭南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渭北拴马石

王宁宁 党荣华


  在陕西省渭水沿岸至“北山”间的数万平方公里的原野上,许多村落里至今还散散落落地竖立着一些被风剥雨蚀的拴马石桩。在庄户人家眼里,它实在太普通了,不过是祖辈上传下来的一块拴牛拴马的石头而已。1982年以来,当陕西省文化部门的一些同志风尘仆仆弛踏进渭北农村,对这些拴马石桩进行广泛的考察时,庄户人纳闷了:那有什么稀罕?
  1985年夏,来自陕西的渭北拴马石艺术考察成果展览,轰动了北京。专家学者为之惊愕,纷纷称赞这是“杰出的艺术、重大的发现”,“是我国民族传统雕刻的第三条线”,“民间拴马桩的发现,进一步恢复了中国雕塑史的本来面目,为总结和建立自己民族雕刻艺术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专家们还指出:“拴马桩艺术包容着丰富的民族、社会心理内容,它的发现,在艺术和民俗的意义上并不逊于秦兵马俑的出土”。
  人们终于明白了,这普普通通的拴马石,原来是一颗古老的艺术明珠哩。
  渭北拴马桩一般出地高度在两米左右,桩身多为四方柱或八棱柱体;顶部雕刻狮、猴或人物造像,顶、身之间往往处理为台座和装饰纹样带。桩体相当粗大结实,上下通体用整根石坯凿成,给人一种沉实之美。桩顶雕刻多数为狮形,雄狮头顶鬣毛螺椎突耸,或开口欲吼,或回颈睥睨,雄强劲健;母狮与仔狮往往表现出一种带野性的亲切情趣。桩顶的猴形雕像也多能抓住其典型特征,从静中求得动态,将母猴之宽容,小猴之活泼表现得耐人寻味。
  然而,最见光彩的,还是拴马桩上多种多样的人物造像:那咄咄逼人的武士、乐观豁达的乐手、安祥自在的牧人、一派稚气的孩童、饱经风霜的药师、豪放骠悍的猎户,或在沉思、或在入神、或在发威、或在待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瞬间表情的人物形象,在这粗犷的雕塑中,竟被表现得惟妙惟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众多的人物造型中,通过对面型、五官特征、服饰、用具等方面的分析,不仅可以辨认出满、回、蒙等少数民族的不同成员,甚至还可以找到大量的近似于中亚、西亚地区民族成员的形象,从而使渭北拴马石这一民间古老艺术与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民族交流融合和波澜壮阔的斗争发展历程相联系起来,显示出它深邃动人的社会文化内涵。
  自殷周以来,中国就一直在积极努力地从西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引进良马。汉唐各代,天子重宝马的轶闻曾延为美谈。事实上,随着良马的引进,各民族的文化以及以商贸业为主的各方面人员,便在各种时代背景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地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断言,在世人竞相称颂的“丝绸之路”之上,还存在着与之内容不尽相同,但却同样沟通中原与北方、西域直至中亚、西亚广大地区文化交流的“骏马之路”。渭北拴马桩的发现,正是“骏马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出处: 《陕西民俗采风》(关中卷)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