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韩城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油花子——送节习俗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父系社会的确立肯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母系的抵抗、戒备与抗争最后则演化为对出嫁女儿的保护与关怀。从韩城民俗可以看到,这种保护与关怀从婚嫁的第二天就开始了。
  结婚第二天,新娘的弟弟就提着梳妆油来看姐姐。韩城人称之为“送油”。名为送油,实为探视。第三天,新娘的父亲则亲自出马,把女儿接回娘家来。韩城人称之为“叫十天”。当妈的关怀女儿,外婆自不甘落后,三天后,舅家又把新嫁娘接了过去。韩城民间称为“叫二十天。”母系的过分关怀当然遭到父系的干扰,因而民俗规定,“叫十天”,“叫二十天”,新嫁娘不得在娘家过夜,当日必得返回。只有在结婚一月后,娘家派人大张旗鼓“叫满月”,才能把女儿接回娘家住十天半月。
  韩城人结婚一般在腊月。太年‘初一,娘家人要派人把女儿接回来,过个半截年。民间称之为“回门”。初二,女婿拜年,丈母娘热火朝天待女婿。自后,年年初二就成了拜丈母娘的法定节日。灯节,舅家又一次出马,把外甥女接来热闹散心,韩城人称之为“躲灯”。
  各月繁多的关怀举动让现代人觉得有些罗嗦,但是,回顾历史进程中,父系社会建立期间对女性的专制与束缚,母系的这些戒备和关怀。就起码不是多余的了。如果说,此前对女孩的探视多由父亲或舅父出马,那么在几乎历时一年,规模盛大的“送节”活动中,则完全由母亲唱主角。母亲率领着新嫁女儿的婶婶、妗子、姑姑、姨姨、姐姐、嫂子,组成一个庞大的女性代表团,在过节期间,带着特定的蒸食、食品,大张旗鼓地为女儿“送节”,是韩城婚嫁后延活动中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送节活动的主题是生育。因而,一年的送节常常是以送“油花子”开始,以送“角子”结束。
  由于方言语音的变迁,“油花子”的原始含义,已无从稽考。但从“油花子”的造型看,生殖的寓义十分明显。长条卷是韩城蒸食中的基础形态,人常说的三百馍、二百馍、一百馍,就是以长条卷为单位计算的,它应该是韩城蒸食最古老的品种之一。这种长条卷,无论就其形样,或就其隐义,都与女性生殖有关。“油花子”的作法则是在一个长条卷中加了一个芯子,形状颇象一个怀孕的女性。
  正月十五的送节因是女婿初二拜年的回访,韩城人谓之“回节”。母亲及亲戚回节时,携带着礼品就是一筐又一筐的“油花子”,对女儿早早怀孕的渴望不言自明。
  清明节。送节的筐子中除“油花子”与节令食品粽子外,又多了专为女儿蒸就的“清明糕子”和专为女婿蒸制的“独食子”。染红的鸡蛋一并排栽在糕子上边,“独食子”的鸡蛋则包在馍中,外面爬着一条蛇。对蛇的解释牵扯到父系图腾的另一分支,但鸡蛋的生殖寓义是最直观不过的。“清明糕子”上的红蛋似乎是在告诉世人,出嫁的女儿该有“喜”啦!
  端午节。端午节的特色是“串串子”。六角形的竹架上缀满了各式香包和十二生肖的布玩,中间则垂着一个硕大的布娃娃。母亲在生育之外当然也不忘女儿的生活,竹筐中的蒸食则为“簸箕馄饨”快夏收了,盼女儿的田块里有个好收成。乞巧节,这是农家妇女参拜织女的节日,乞求手,故而得名。母亲送节的竹筐中少不了为女儿蒸制的“壳儿馍”和为女婿蒸制的“砚台馍”。愿织女保佑女儿有一双巧手,善作女红,保佑女婿有一双巧手,舞文弄墨。中秋节,这是送节活动中的最后一节,送的自然是团团圆圆的大月饼。
  十月怀胎。中秋节过后不久,新嫁娘的身孕已经显露,母亲一年的送节与企盼终于有了结果。该是送角子的时候啦!雪白、硕大的角子被婆家当作一种儿媳妇即将临盆的信息而分送亲友,让亲友为孩子的出生、满月的庆贺作准备。不过,有两个开着口,包着核桃的角子是母亲专为女儿蒸制的,这是对生育顺利的预示和祝愿。
  在远古时代,生育的艰辛,生存的困难,使先民产生生殖崇拜。从模拟怀孕的“油花子”到预示生育顺利的开口角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殖崇拜在韩城民俗中的遗存。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