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佛坪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大熊猫

《佛坪县志》


  佛坪县为我国大熊猫栖息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日益为国内外所重视和关注,佛坪亦因此而闻名国内外。
  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发现经过
  佛坪境内自古就有大熊猫繁衍生息,民间称大熊猫为“花熊”,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体形似熊之故。在国家末将大熊猫列为保护动物时,民间猎人常以大熊猫为狩猎对象,大熊猫皮张经常可见。大熊猫有时竟窜入民居,民不为奇。
  大熊猫见于古籍记载者,名称多样,如称貔貅、貘、食铁兽、黑白熊、白黑、白豹等。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述当时京城长安御苑中饲养着近40种珍禽异兽,其中大熊猫备受珍视。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死后,随葬在南陵的物件中就有大熊猫。唐太宗曾在长安举行宴会,向宴会上14名功臣每人赠一张大熊猫皮。武则天曾向日本赠送两只活熊猫,作为两国的友好表示(以上记载见胡锦矗著《卧龙大熊猫》一书)。因秦岭距长安较近,这些记载中的大熊猫,属秦岭大熊猫可能性极大。
  据嘉庆《续修汉南郡志·物产》记载,汉中有“豹”,下引《诗经·大雅·韩奕》诗句:“赤豹黄罴”。对“豹”的解释为:“毛赤而文黑谓之赤豹,毛白而文黑谓之白豹”(转引唐代孔颖达《孔疏》);“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转引晋代郭璞《诗经注》)。
  动物学界发现并记载秦岭大熊猫,始于本世纪上半叶。民国21年(1932),动物学界推测大熊猫的分布在陕西秦岭山脉以南和西藏以东到云南北部地区。1958~1960年,西北大学生物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师生,先后在与佛坪县毗邻的宁陕柴家关和佛坪县岳坝得到大熊猫皮张、头骨;1963年,陕西省秦岭生物资源考察队在洋县茅坪、太白县等地发现有大熊猫分布;1973年,陕西省生物考察队在佛坪县岳坝公社的龙潭、三官庙、大城壕及长角坝公社的小南坪等地获得大熊猫皮8张,头骨两具;1974年3—5月,陕西省苹俞委员会组织秦岭5县(佛坪、洋县、周至、宁陕、太白)珍贵动物资源普查工作。普查结果,佛坪县为秦岭大熊猫分布的中心地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
  考察期间,在佛坪县又获得了一些大熊猫标本。
  1964年,北京大学郑光美、徐平宇正式发表了《秦岭南麓发现的大熊猫》一文,首次公开报道了陕南发现大熊猫;其后,随着一些发现与考察结果的陆续报道,佛坪县的大熊猫始为世人所瞩目。
  第二节 分布范围
  秦岭地区大熊猫分布而较大。据考察发现,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等县境内均有大熊猫分布,以佛坪县岳坝地区为分布中心。佛坪境内由东向西,从天华山、鳌山、烂庙子梁一线有大熊猫分布,南沿至西岔河乡磨石沟。自1971年周(至)城(固)公路修通,加之山林砍伐较多,大熊猫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只在岳坝、长角坝、龙草坪,袁家庄、东岳殿、粟子坝等乡镇的人为活动少、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有熊猫分布,以岳坝三官庙地区密度最大,其它地区较少。
  1974年,据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调查,在佛坪县境内直观大熊猫15只,间接统计55只,推算102只,调查控制区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5只。
  1983~1985年,据佛坪县林业局、林业部属佛坪自然保护区、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三方调查,佛坪境内共有大熊猫74~93只,其中自然保护区境内45~64只,龙草坪林业 局境内12只,县内其它地区17只。
  一、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
  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大熊猫分布按数量可分为3个小区:
  三官庙小区:由岳坝乡大古坪向北,沿东河经三官庙至光头山,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直观数量21只,推算数量40只,平均密度为每2.5平方公里1只,为保护区内大熊猫密度最大的地区。
  西河小区:包括观音山以北至西河西侧至秦岭主脉黄桶梁、烂店子梁。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大坪、长坪、纸厂坪一带和黄桶梁,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密度为每6.8平方公里1只。
  岳坝小区:包括大城壕、草坪、鳖山、大包梁,面积约85平方公里。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团坪、大小茨沟及梅子沟一带,平均密度为每10.6平方公里1只。
  据佛坪自然保护区1983年10月11日~11月20日对保护区全境的调查,直观大熊猫11只,其中个体大的7只,中等的2只,小的2只,发现新鲜粪便(带粘液呈绿豆色)103起,发现新竹茬80多根。据分析,剔除重复数,并根据粪便大小轻重和竹茬高低,以及齿间距长短推断,区内有大熊猫34只,其中个体大的22只,中等的8只,小的4只。直观和推算:在保护区境内有大熊猫45只,其中大的29只,中等的10只,小的6只。其分布为:三官庙地区21只,西河地区13只,大古坪3只,大城壕8只。按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用数量计算公式计算,为64只。山此推出,保护区境内大熊猫数量在45~64只之间。
  二、龙草坪林业局境内
  据位于佛坪县龙草坪乡境内的陕四省龙草坪林业局1985年9月18日(1985)06号文件记载:1984年3月20日~1985年2月16日,在局属境内的小东河、雄黄池、涩草坪、 大南沟、沙窝纸坊坪、秦岭梁等地,先后12次发现大熊猫,直观数量17只,剔除重复发现的个体,计有大熊猫12只。
  三、其它地区
  佛坪县除自然保护区和龙草坪林业局境区以外,其它地区为县保护范围。这些地区大熊猫分布主要在东岳殿乡的石印沟村、老庵村,长角坝乡的上下沙窝村、两河口村、 小南坪村、教场坝村,以及栗子坝乡的局部地区。70年代曾在西岔河乡的磨石沟村境内发现过大熊猫。据佛坪县林业局1985年调查,这些地区有大熊猫17只。
  第三节 生态环境
  秦岭地区为我国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缘。
  佛坪大熊猫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在秦岭亚高山区和中山区。
  一、亚高山区
  土要是金水河、椒溪河上游地带,即县境北部边缘、与周至县、太白县交界地带。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该区由15000万年的古生代花岗岩和片状花岗岩组成;另外,还有变质很深、时代很老的岩石,岩性坚硬,因受地壳内心的剧烈的抬升、节理、断裂发育,沟谷深切,山势峻拔,相对高出附近谷地1000米,人烟极少,山坡多在40度以上,不易攀登,交通极为不便,气候寒冷。该地区受折皱断裂影响,新构造上升运动强烈;同时受气候变化影响,在第四纪时期发生过冰川,遗留有古冰川作用下的槽状谷及围椅状洼地、鱼鳞状山脊和尖顶状山峰等冰川地貌。此区内大熊猫分布较少,其它兽类仅有羚牛、斑羚等;植物有松、杉、栎类及松花竹和杜鹃类植物。
  二、中山区
  为大熊猫主要活动区域,即境内亚高山区以南地区,海拔在1200~2500米之间,属于秦岭南的中低山丘陵区。该区山势起伏多变,河谷缓坡地带有部分农田,陡坡上有“挂牌地”,居住人口较少。该区气候环境属暖温带亚带,冬寒夏凉,无霜期较长。2000米以上为秦岭南坡北部气候副区。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9℃,年平均气温9℃以下,年降水量900~95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春秋次之,冬季多积雪。海拔800~2000米地区属秦岭南坡中部气候副区。1月平均气温-3℃~0℃,月平均气温22℃~24℃,年平均气温9℃~13℃;年降水量850~900毫米,其中夏季占57%;不少地方呈现垂直气候带。该区内动植物分布状况:海拔2200米以上为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区,森林多为恢复中的天然次生林,乔木林中栎类最多,有山杨、光皮桦、漆树、铁杉等;高层植被下竹类丛生,集中于河谷、小坪及水溪两旁。竹类以木竹、华桔竹、松花竹为主。该区内动物主要有黑熊、猪獾、黄鼬、青鼬、野猪、岩松鼠、隐纹花松鼠、毛冠鹿、斑羚、豺、豹、林麝、画眉、柳莺、勺鸡、灰斑角雉、白冠长尾雉、锦鸡、环颈雉、棕头鸦雀、达喉噪鹛、白喉噪鹛等。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区,植物生长茂盛,主要有华山松、油松、冷杉、光皮桦、锐齿栎等。林下成片生长松花竹。区内与大熊猫伴生的动物有金丝猴、羚牛、竹鼠、血雉、黑熊、野猪、林麝、斑羚等。
  在整个佛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00多种,有高等植物1600多种,其中被列入保护的有水杉、山白杨、银杏、鹅掌楸、秦岭冷杉、金钱槭、领春木、铁 杉、七叶树、水青树、太白红杉、桃儿七、独叶草等。
  第二章 特征及习性
  第一节 体形特征
  佛坪大熊猫形似黑熊,头部较圆,吻部稍短像猫。成体体重在75~150公斤左右,体长一般在150~180厘米之间。四肢长度大致相等,鼻端裸露,鼻孔下方有一横沟。全身毛具黑白两色;两耳、眼四周及四肢为黑色,前肢黑毛在胸部连成一条环带,腹部灰褐色或污白色。足趾底、掌垫上均生黑毛(此为佛坪大熊猫区别于熊类的特征之一)。头骨粗大坚实,鼻骨比黑熊及棕熊均短而向上突起,前臼齿的咀嚼面上有3~4个齿突,最后一对臼齿的齿冠上有较复杂的棱形齿突,为适应对磨咀嚼竹类食物需要,齿式为3·1·4·2/3·1·3·3=40。
  1985年3月,在佛坪县大古坪悬马沟发现一只雌性成体大熊猫,全身毛色为白色与棕红色相间。耳朵、眼圈、睫毛、鼻头、吻头、身上的章纹为浅棕色,眼珠浅黄色。北 京大学考察队专家称它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
  第二节 生活习性
  一、繁殖与成长
  佛坪大熊猫一般在每年3~5、9~11月发情,雌体以叫声或追逐求偶,也有争偶现象。交配后,怀孕5个月左右,每胎1~2仔。幼仔出生后,一般体重75~170克。5个月后可自由走动;哺乳期为6个月。两个月内随母体活动,可长至30公斤左右。由于大熊猫分布较稀,且以单独活动为主,交配机遇较低,幼仔较小,易受其它野兽伤害,易被母体压死,或因母体走失而导致死亡。因此,大熊猫的繁育甚为缓慢。
  二、栖息与迁移
  大熊猫无固定巢穴,仅在产仔时,在岩洞中用松杉叶断节作铺垫物产仔,偶尔在岩下或树洞内用竹子编成筐状窝巢,供产仔及哺乳用。这种窝巢多是将附近小竹子咬断,取上半部竹梢拖入洞中圈垫而成。大熊猫平时也喜在岩洞和石岩的角边休息,有时也上树休息。
  佛坪县深秋季节阴雨较多,气温偏低。此时大熊猫栖息在海拔1400~1700米之间的避风较暖的河谷两旁阶地平台;初冬少雨干燥,昼夜温差较大,大熊猫活动上迁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和沟尾平粱处。深冬季节高山地区降雪,长时间不化,小溪结冰断流,大熊猫大都迁至1300~1600米的沟口、河边平地活动,有时甚至到农户房舍附近活动。
  三、取食与饮水
  佛坪野外大熊猫主食木竹,亦食松花竹。秋冬及初春以竹叶、竹笋、嫩叶为主。130公斤的成兽每天可食竹类10~15公斤。食物缺乏时,大熊猫也吃成竹能咬断的部分;龙草坪一带曾发现大熊猫食木贼(俗名节节草),也曾发现大熊猫吃蛇及普通竹鼠现象。大熊猫粪便中有时可见烂树叶、朽木屑、草根叶茎等物。调查人员曾发现大熊猫将行人遗弃的烂旧衣服拖至竹林内舔食汗渍。
  饲养大熊猫除投食竹笋、竹叶、嫩竹外,也投食甘蔗、白糖、奶粉、大米饭、馒头、苹果等物。
  大熊猫常到溪沟边饮水,每天饮水2~5次,每次1~2分钟,饮水后,沿流水线行走30~50米远,然后上岸入林。冬季饮水次数相对增多。
  大熊猫日取食量因个体大小、取食环境、食物种类不问而有差异。根据跟踪观察及粪便分析,成体熊猫一般日进食竹叶、竹笋30~50公斤。
  大熊猫取食方法:食竹叶及竹枝时,坐卧在地上,先用两前肢将竹枝上半段拉入怀中,向前方及下方拖送,直到竹叶到嘴边;如竹杆较长,则将竹枝咬断,把竹梢拖至胸前,然后用前肢抱住,从叶柄部摘掉,横*(左口右卸)在嘴角咀嚼。用前肢将竹叶卷紧喂入嘴内;有时大熊猫只摘食径旁竹叶;食竹笋时似猪寻食状,遇到竹笋,用嘴咬住扯断,用前肢握住,坐地用门齿咬住竹壳,撕下笋壳,只食笋瓤。
  大熊猫对食物的消化极粗糙。粪便中大部分为1~4厘米长的未消化的竹叶、竹片碎屑。大熊猫因其消化道短,食物多且粗糙,排泄粪便次数多,数量大。成体熊猫一般每小时排便3~4次,每次2~4团。粪便成纺棰状,无臭味,随时间延长,色泽由绿豆色渐变为浅黄色,粘性小,易松散,不易风化。大熊猫有边走边排便习惯,林间常见相隔半米远的成串多团粪便;躺卧休息时排便也不起身,于卧巢边排便。
  四、日常活动特征及生活习性
  大熊猫不论白天黑夜,活动方式相似。一般饮食后即睡,醒后即食,有夜晚进食习惯。早晨取食时间长,下午休息时间短,如果上午休息时间短,则下午休息时间长。一般休息时间占全天时间的五分之二,或三分之一。日活动范围较小,一般在200~500米左 右。
  大熊猫一般为单独活动,不喜群居,只在发情求偶交配季节及哺乳阶段发现有两只以上熊猫群居。个体之间在同一地区穿插单独活动,区域重叠,领域性不明显。
  大熊猫视力较差,距离较近但如果不发出声响,亦无反应,其听力较强,能听到30米以外的些微声响。
  大熊猫夏季畏热,喜居阴凉潮湿处,不时将舌头伸出嘴外,张口吸气,似狗状。
  大熊猫性情温顺,不主动向人进攻,也不怕人。如野外与人相遇,受惊后迅跑,但在开阔处与其接近,也不畏避;人以手或树枝为其搔痒,表现温顺。有时潜入房舍,见人亦不 走。
  大熊猫一般在地面活动,冬季喜上树休息,晒太阳取暖,受惊后上树避险,见无危险即下树,下树姿势与狗熊相似,两前肢抱树,背向下坠地,发情期亦喜上树发声求偶, 或逃避异性追逐。
  大熊猫甚爱幼仔。幼仔长到30公斤时仍与母体一道觅食、饮水。母体常以前肢抱其仔休息喂奶,或以嘴*(左口右卸)不会行走的幼仔避险。当突然遇到危险时,母体常护仔,或发出 叫声以示仔逃避。
  大熊猫身上寄生蜱蛐、跳蚤,常在树上或石棱上反复擦痒。
  大熊猫的疾病主要有:消化道疾病、蛔虫、槽盘吸虫、癫痫、肾功能衰竭、肾上腺颗粒细胞癌等。在佛坪自然保护区西河监测站发现一只患病火熊猫,骨瘦如柴,不吃食物,无力爬起,间歇性抽搐。死后尸体解剖发现,体内有蛔虫600多条,十二指肠和喉部均被蛔虫堵塞,胃内蛔虫结成团状,肺支气管内也钻入了蛔虫。据近几年在秦岭发现死亡的6只大熊猫,体内均有蛔虫,多者1000多条,死亡的时间多在冬春。
  大熊猫的天敌主要是豺狗和豹。据佛坪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雍严格发现:1983年12月,一只老年雌性大熊猫被一群豺狗包围,大熊猫向竹林深处逃奔,一只豺狗跃到熊猫面前,挡住去路,熊猫想改变方向,还未及转身,豺狗已伸出利爪抓熊猫眼睛。熊猫伸出前肢一掌将豺狗击出两米以外。另一只豺狗上来,也被击回。此时有两只豺狗在前面徉攻,3只豺狗从熊猫后面偷袭。熊猫只顾前面,未提防一只豺狗从后面跃到熊背上,挖去了熊猫的左眼。熊猫惨叫着在地下打滚。豺狗又乘机挖去了熊猫的另一只眼睛。双目失明的大熊猫爬起来逃跑,但因失去方向,左冲右撞,无法选择路线,逃不脱“敌人”包围,几只豺狗便一哄而上,将熊猫肛门抓破,拖出大肠,争夺分食。
  第三章 抢救与保护
  据调查,近一二百年来,佛坪大熊猫的分布大面积缩小,数量急剧减少,已到稀少的地步。为不使佛坪大熊猫由稀少走上灭绝,自70年代以来,佛坪县各级党政组织,全县人民,以及佛坪自然保护区、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积极开展对大熊猫的抢救、保护工作,已取得成效。1985年11月,国务院林业部在汉中召开的全国抢救大熊猫工作表彰会上,佛坪被评为先进县。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向中共佛坪县委、佛坪县人民政府颁发奖旗一面,上书:“保护珍贵动物,努力为国争光”。陕西省省长李庆伟在会议期间表示:“汉中地区,特别是佛坪、洋县及其他有关单位,在保护野生珍贵动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省委、省政府对汉中地地委、行署和有关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单位的工作表示满意,并对他们做出的成绩提出表彰。”会上,还表彰了佛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石门沟巡逻队负责人谢福录等8名在大熊猫抢救与保护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一节 宣传工作
  佛坪县自70年代初起,始开展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工作。宣传形式:(1)每年凡召开全县性的大会及各乡镇长会议,县级党政领导人常强调宣传保护、抢救大熊猫等珍贵动物的有关事宜;(2)乡镇村党政组织经常组织群众学习中央、省、地区、县有关保护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的文件、法令;(3)印发、张贴布告。1972年10月10日,佛坪县革命委员会印发了《加强狩猎生产,严禁捕猎珍贵稀有动物的布告》;1985年,佛坪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保护珍贵野生动物,严禁乱捕滥猎的布告》,在全县各地张贴;(4)下发通知。1987年,佛坪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保护抢救珍稀野生动物工作的紧急通知》;1984年,佛坪县公安局、佛坪县林业局印发《关于吴××等四人在大熊猫活动区安放铁夹的通报》等;(5)刷写标语。佛坪县林业局、各乡镇村、自然保护区(站)在全县各公路、要道旁的岩石、屋墙上不定期地刷写宣传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标语。在县城南北两端修建门塔形固定标语设施;(6)利用广播、墙报,幻灯、图片、宣传画等形式宣传;(7)通过打击、处理捕杀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犯罪行为,宣传有关法规,教育全县人民,禁捕禁猎大熊猫等珍稀动物;(8)制定村民公约。全县农村,尤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重点分布区的农户,在乡规民约,均把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列为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保护大熊猫,人人有责”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
  一、竹林开花枯死情况调查
  据佛坪县林业局、佛坪自然保护区、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调查,自1980年开始,佛坪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几年时间,使散生地区的竹子消失。佛坪为竹子开花重灾区,主要在娘娘山、西河、小东河一带,共有18.46万亩木竹,箭竹、华枯竹林开花枯死。
  竹子的大量开花枯死,威胁大熊猫的生存,引起全国、全世界的关。自然保护区及县林业局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办法,曾在大熊猫活动区的开花地带沿小路投放嫩竹等,供过往大熊猫食用。
  佛坪县1985年境内竹开花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亩
  范围 自然保护区 省龙草坪林业局 佛坪县林业局 合计
  面积 面积 占% 面积 占% 面积 占% 面积
  种类 
  木 原面积 4.30 100 0.21 100 7.57 100 12.08
  竹 枯死 0.60 14 0.08 38 4.62 61 5.30
  开花 0.04 1 0.03 14 0.54 7 0.61
  林 更新 0.60 0.04 1.94 2.58
  箭 原面积 3.61 100 5.51 100 8.67
  竹 枯死 2.53 84 4.42 80 6.95
  开花 0.46 15 0.37 7 0.83
  林 更新 1.99 2.73 4.72
  华 原面积 17.87 100 0.26 100 0.43 100 14.56
  桔 
  竹 枯死 4.03 29 0.06 23 0.12 28 4.21
  开花 0.42 3 0.17 65 0.03 7 0.62
  林 更新 3.63 0.14 0.06 3.83
  二、自然界动物群体保护
  为使大熊猫活动区内包括大熊猫在内的动物群体不受破坏,县人民政府及保护区管理局规定,严禁在大熊猫活动区内非法狩猎。严禁使用垫枪、垫刀、套索、铁夹、毒药、炸药、陷坑、千斤砟等工具和方法狩猎;不准在雾天、雨天、黄昏、夜晚、凌晨等视线不清的条件下狩猎,以防误伤、致死大熊猫,对非法狩猎者,除没收狩猎工具外,还根据情节处以罚款及行政拘留处分。
  三、自然环境保护
  佛坪县大熊猫分布区涉及6乡1镇22村的集体山林,总面积为5.35万公顷(80.39万亩),1987年底统计,该区域内居住农业人口为1238户,1684人(其中佛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61户,278人),为全县总人口的18.28%; 内有耕地18293亩,为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7%;有林地4.46万公顷,为全县有林地面积的49.23%;森林蓄积量466.2万立方米,为全县总蓄积量的55.85%。
  在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分布区内,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大熊猫的正常活动与繁育。自70年代后期以来,佛坪县人民政府及保护区管理局加强对大熊猫活动区的环境保护与管理。规定:严禁乱砍滥伐山林竹木,凡因生产、建房、生活需要砍伐竹木者,必须经县林业部门采伐设计和审批;对入山从事割漆等林副业生产者,要经乡人民政府登记批准;严禁在山林中生火,以防山林火灾发生,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尽量维护原有生态环境,不修建公路,不发展大型建设项目,以免因开山放炮威胁大熊猫安全。
  第三节 抢救与保护
  佛坪大熊猫在自然中生存,常遇到天敌和自身的疾病危害、人类猎杀和误伤致死等。从70年代初以来,佛坪县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大熊猫的抢救与保护:
  一、病危大熊猫的抢救
  由于大熊猫常受天敌猛兽(豺狗、黄喉貂、豹等)伤害,或年老体弱致病,或受体内外寄生虫(蛔虫、蜱、螨等)侵害,常易生病,危及生命;有时,幼仔因与母兽失散而临危。自70年代初到1989年底,全县共抢救大熊猫24只,其中抢救后放回山林14只,人工饲养3只,从山林中拣回大熊猫尸体5只。
  1985年3月26日,佛坪县岳坝乡大古坪村村长吕国友发现河边卧着一只大熊猫,立即向大古坪保护站报告。正在岳坝地区考察大熊猫的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潘文石(大熊猫研究专家)等6名师生闻讯后,赶往现场。见大熊猫侧卧在石坎下,头顶住石壁,腹部紧缩。该熊猫为雌性,毛色为罕见的棕色,暗淡无光,条条肋骨清晰可见。大熊猫发现人后,想挣扎逃走,但却无力攀上面前仅1米高的石坎。潘文石断定,这是一只患病的大熊猫,遂抬运到佛坪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经过县林业局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月多的抢救治疗,大熊猫病愈后运往西安动物园供人们观赏。人们称这只罕见的棕色大熊猫为“金发女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熊猫”,取名“丹丹”。
  1985年10月19日,佛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石印沟巡逻队员在龙潭子村蔡家沟一山洞内发现一只母体走失的不足两月的大熊猫幼仔,双目半睁半闭,体重仅4.17公斤,尚不能翻身站立,仅能蠕动,抢救回县野生动物管护站后,经19个月的精心救护饲养,体重达122公斤,身体健壮。1987年5月运往陕西省大熊猫抢救收容中心(设周至县楼观台)。
  二、惩处猎杀、误杀大熊猫及非法狩猎者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建国后至1971年,佛坪县共猎杀大熊猫23只。1971年开始开展保护大熊猫工作,猎杀大熊猫行为得到控制,但偷猎、误杀及用非法狩猎工具(垫枪、套索、铁夹等)致死大熊猫案件时有发生。至1989年,共发生6起,猎杀、致死大熊猫8只,其中1981年以后5起,6只。对猎杀、误杀、致死大熊猫的案件,县人民政府及其林业、公安部门除及时将情况上报至国务院外,组织力量,认真侦察破案,依法严肃处理,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1990年对1起猎杀大熊猫案件的6名案犯分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
  1983年3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对佛坪县一起非法狩猎致死大熊猫案件批示:“应督促破案,惩处!不宜因其它经济政策一时不能落实而放松。”
  三、制止用非法狩猎方式狩猎
  在大熊猫活动区内,佛坪县人民政府及其林业、公安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常向农民、猎户宣传,禁止在林间用垫枪、垫刀、铁夹、套索、炸药、毒药、千斤砟、陷坑等方式和工具狩猎,以免误伤、致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1986年,佛坪县人民政府转发了佛坪自然保护区《关于禁止安夹放套,保护大熊猫安全的报告》的通报。1984年,佛坪县公安局、林业局对使用铁夹套索在大熊猫活动区狩猎者处以拘留、罚款;同年,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赶走潜入大熊猫活动区安套的山阳县两名农民,拆除钢索套1020副;佛坪自然保护区查处洋县农民潜入大熊猫活动区安套事件两起,拆除钢索套678副。1983~1987年,佛坪自然保护区及县林业局,公安局从农民中收买回大铁夹251个,动员群众交出钢丝索套2200多副。
  第四节 保护机构
  1971年以前,佛坪县无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机构。自1971年起,此项工作由县林副局(后改称县林业局)管理。
  198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汉中地区行政公署相继成立抢救、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领导小组。根据上级要求,佛坪县人民政府于该年9月成立保护与抢救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领导小组,至1989年,先后由分管农林业的副县长纪长庆、李加典、黄生怀先后担任组长,成员由县林业局、公安局、农委、农牧局、邮电局、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省龙草坪林业局等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林业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址设县林业局。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及有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乡镇均成立了保护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
  佛坪自然保护区:1978年,由佛坪县人民政府申报,197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保护区。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活动区域内(岳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保护区管理局建在佛坪县城袁家庄镇黄家湾村黄家沟口,1989年有科技人员及干部职工70多人。保护区下设岳坝、三官庙、大古坪、龙潭子4个保护站,管理范围内有山林土地427666亩。保护区成立后,先后开展了区内鸟类、兽类、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大熊猫数量调查及活动规律考察、竹林面积及开花情况调查、植物种类调查等,保护和抢救了一批病危大熊猫,与县林业局、公安局共同查处了一批破坏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案件;1984~1989年,抽出40000多元资金,扶持当地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
  佛坪县野生动物管护站:1985年5月成立,隶属县林业局领导。1989年底有干部职工4人,主要负责全县大熊猫等列入保护的野生动物的管理保护工作。管护站下设石印沟监测站及老庵巡逻队,均为抢救、保护大熊猫临时性专业单位。1985年12月,县野生动物管护站兼石印沟监测站负责人谢福录被评为全国抢救大熊猫先进个人,获一等奖,并受到表彰。1990年,监测站及巡逻队撤销。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抢救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管护站:1984年9月成立。同时成立的有小东沟监测站、雄黄沟巡逻队、长角坝巡逻队,均为临时性机构。1990年撤销监测站及巡逻队。
  第四章 科研与观赏
  第一节 科 研
  佛坪大熊猫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自50年代佛坪大熊猫受到生物界关注以来,先后有陕西省农林厅农牧工作大队、西北大学生物系、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大学生物系、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汉中师范学院生物系等科研教学部门来佛坪考察研究,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尤其是佛坪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对佛坪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疾病、医疗抢救、活动规律等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调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一、查清了佛坪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及数量,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基本摸清了佛坪大熊猫的活动规律,使保护工作能够根据大熊猫的特点科学地进行。
  三、基本查清了大熊猫活动区竹林资源情况及开花枯死情况,研究防止竹林开花,保证大熊猫食源的方案。
  四、开展了大熊猫活动区的动植物种类、气候、地理、物产等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为保护生态环境、抑制大熊猫的天敌提供了依据。
  五、通过对死亡大熊猫的解剖,开展了对大熊猫体内构造及机能,以及发育、演化病变的研究。
  六、通过对患病大熊猫的医治、抢救,开展了对大熊猫医疗保健方法的研究,初步整理出了一批医治大熊猫疾病的医案。
  七、通过对大熊猫的抢救饲养,尤其是佛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对熊猫“艳艳”19个月的饲养,总结出了一整套熊猫饲养技术、医疗技术、各个年龄阶段、季节中食物配给技术,并从具体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了大熊猫各个时期的发育和活动规律,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八、首次发现并抢救了特异品种的大熊猫——棕色大熊猫。
  九、1989年,佛坪自然保护区拍摄出《佛坪羚牛》电视片,在日本等国播映。
  以上科研成果,有的已整理成资料,在《野生动物》、《大自然》等杂志、报刊发表,有的供科研机关继续研究,有的供各级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参阅,有的则直接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中应用。
  第二节 观赏与交往
  佛坪大熊猫作为“国宝”,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并在国交往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佛坪从70年代起,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大熊猫活动区距铁路及公路干线较其它大熊猫保护区更为近便,大古坪、三官庙等地大熊猫较集中易见。近10多年中,前来观赏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者数以万计。
  西安动物园饲养的大熊猫“弯弯”、“希希”、“丹丹”等,设于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省大熊猫抢救收容中心饲养的大熊猫“艳艳”,均由佛坪提供,每日游人不断,为国内外游客增添了乐趣。
  1987年6月128日,产于佛坪的两只大熊猫“弯弯”、“希希”,经国务院批准,出国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动物园展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1981~1988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佛坪大熊猫科研文章篇目
  文章篇名 作 者 发表刊物 时间或刊期
  《秦岭大熊猫研究略》 吴家炎 《野生动物》 1981年第4期
  《佛坪大熊猫的初步观察》 雍严格 《野生动物》 1981年第4期
  《明珠出尘记》(通讯) 杨玉坤 《陕西日报》(连载) 1985年3月23日至7月6日
  《大熊猫野外喂食与觅食的观察》 阮世矩 《野生动物》 1983年第4期
  《大熊猫采访记》 邰宗武 《野生动物》 1984年第3期
  《丹丹出山记》 雍严格 《北京晚报》 1985年10月2日
  《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 吴家炎 雍严格 《野生动物》 1986年第3期
  《野生大熊猫的不幸与烦恼》 雍严格 《大自然》 1986年第4期
  《我和我的朋友——乖乖》 雍严格 日本《人民中国》 1986年第8期
  《大熊猫艳艳救护记》 李 赋 《大自然》 1987年第2期
  《野外大熊猫蛔虫病的感染及治疗》 薛克明 阮世矩 《大熊猫疾病防治》 1987年5月
  学术论文集 
  《佛坪大熊猫的食物基地》 田星群 《兽类学报》 1988年
  《佛坪大熊猫繁殖巢穴的初步观察》 雍严格 《动物学杂志》 1988年第3期
  《大熊猫骨质疏松症初探》 梁齐慧 《严太兽类学会》 1988年7期
  《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佛坪自然
  研究论文资料汇编》 保护区 1989年
  

出处: 《佛坪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