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眉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太白山

《陕西古代景园建筑》


  太白山位于陕西太白县东陲,是秦岭山脉的主峰。太白山西连鳌山,南临汉江,北衔渭水,跨太白、周至、眉县三县,山体东西长61公里,南北长39公里,海拔为3767.2米,山区总面积约为5.4万公顷。
  太白山孤峰独立,势若天柱,终年积雪不化,银光四射,百里可见。《录异记》记:“金星之精堕于终南主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为白石如美玉,时有紫气复之,以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又名“淳物山”、“太乙山”。“太白积雪”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太白山的地质构造,属于酸性岩浆浸入形成的花岗岩体为核心的断块山。地貌上的特点是:低山区广覆黄土;中山区呈花岗片麻岩柱峰林立;高山区则保留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太白山又以高寒、险、奇、神秘等特点而闻名于世。因此山区景观特别秀丽。历有36洞天之誉。它的主要风景名胜有:大雪岩、雷神洞、朝阳洞、二仙桥、龙盘山、香烟山、石垒、黑风岭、砧花坪、水帘洞、下坂、救苦岭、上坂、寒风关、神凹、鬼凹、魔女岭、冲天岭、雷神池、龙池、凤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玉皇池、佛池等。
  其中著名景观列为太白山八景的是:红河丹崖、斜峪雄关、古枫幽境、桃川曲流、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太白明珠(太白池光)、八仙绝顶等。
  大太白池(又名大爷海):东南西三面为崖壁环绕,开口向北,水流溢出形成冰坎,下与冰川槽谷相连。冰川消退后,冰斗底部集水成湖,称作大太白海。形呈椭圆,面积近5000平方米,海拔在3590米。冰坎高出湖面约15米,湖水从冰坡西边缺口流入槽谷,湖水清澈碧绿,冰冷刺骨,湖内没有生物,至今不知其深(图片1)。
  二太白池(二爷海):斗口朝南,规模比大太白海冰斗大,湖面海拔约在3650米,冰斗之下为古冰槽谷,上接二太白海,下达三清池,形成了冰蚀湖。
  三太白池(三爷海):湖面海拔为3485米。原有面积7万平方米以上,现今湖水已退缩到冰坎附近,湖面越来越小。
  玉皇池:面积约9万平方米,湖面海拔3350米,湖面有一残存之终碛堤。
  三清池:是一冰碛湖,目前已被各类沉积物填满。
  八仙台(拔仙台):“八仙绝顶”,八仙台形似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台锥。从台顶面部向南缓倾,形成一处面积8.4万平方米的宽坦平面,其上遍布块砾。实际是一座冰期尚未发育形成的角峰,高为秦岭群峰之冠(图片2)。
  斗母奇峰;在斗母宫一带,座座石柱柱峰撑天,特别是麦落石、五台、一堵墙、望乡台等处,花岗片麻岩傲然挺立,千姿百态,堪称奇峰绝顶。
  太白云海:“平安云海”,为太白山主要景观之一。由于太白山地处暖温带、温带、亚寒带等四个气候带,天气时晴时阴,时风时雨,暖温带四季分明,冷热适中。寒带气温偏低,多雨多雾,构成云海景观。
  太白冰洞:大太白海的东测,崖壁上有一冰洞,此洞是沿着一条断裂带形成的。洞内阴冷潮湿,寒气袭人,不知何年冻结之冰柱、冰块,至今依然晶莹清丽,令人惊异。《眉县志》中称“洞中有万年不融之冰”。
  太白山的植被:太白山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经济林木郁郁葱葱,层次分明。太白山植被大体可分为:侧柏林景观带,松栎林景观带;桦木林景观带;冷杉林景观带;落叶松林景观带;高山灌木林景观带。植物品种奇特,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布带明显,目前已知的种子植物有1550余种,隶属640属121科;苔藓植物302种,隶属162属,63科;药用植物510种,仅“太白三七”的七,就有72样。此外还有大量的蕨类、地衣和菌类植物,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美誉。据知,太白山上有鸟类230多种,兽类40余种,昆虫类已经定名的超过500多种。我国特有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红腹角雉、金鸡、血雉、朱鹃以及林麝、鼠羚、青羊、虎、豹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1965年已定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达55平方公里。太白山已成为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土壤、水文、植物、动物、中草药、环保等多种学科考查研究的基地。
  太白山的人文景观
  太白山的风物传说,广及人、神、鸟、兽、风景名胜,久为世人瞩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中最为秀丽,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太白山下的斜峪关是古代连接关中、汉中、巴蜀的主要交通线——褒斜道上的一道雄关。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多次出兵斜峪关与魏将争雄,相传他用“木牛流马”运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唐代名医孙思邈,世称“药王”,曾在太白山上钻研医学多年。唐代诗人李白《登太白峰》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为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杜甫诗中有“犹瞻太白雪,喜迂武功天”的比喻。柳宗元的《太白山祠记》写道:“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偿已也。”到了宋代,太白山依然是“岩崖已奇绝,冰雪更雕容”。明代王圻壬《三国图会》中描绘:“山顶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灿然。”可见太白山巅,农历六月仍有积雪的绮丽景色(据著者考察1988年以来已有10年难见太白积雪景观,与气温转暖,降雪次数减少有关)。
  太白山的古建与遗迹
  太白山风景区中自古就融有许多寺庙建筑群。山上建有太白庙、骆驼寺、二里关庙、斗母宫、平安寺、明心寺、放羊寺、文公庙、三宫殿等。这些古建分布,前后左右照应,高低上下,层次分明,古建艺术装修精湛。现有汉唐明清以来的古建庙宇、寺院14处,房屋32幢,共80余间。目前保存尚好的石碑5通、铁碑10通,铁佛像110余尊,木雕像64尊;其它铁钟、铁碑、铁炉、铁罄各1件;宋代苏轼祷雨奏请加封太白山的碑石犹存,可供观瞻。
  根据1982年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综合考察报告,说明对太白山文物古建的保护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为活动对林区的影响,靠近生产队,靠近庙宇处的林木遭到砍伐,多作椽檩材料。二是朝山、庙会人流的管理困难。1982年统计每年庙会期间进入太白主景区人数达33000人,另外还有学生实习、科研考察等人员进山。由于没有开发规划,现在进入景区路线比较分散,对植被破坏也比较大。
  1982年以来调查发现,由外围进入主景区内的登山路线便有4l条,其中登太白主峰(海拔3787米)八仙台(又称拔仙台),其主要路线有5条,即:
  (1)眉县—营头—蒿坪—中山寺—下白云—上白云—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
  (2)眉县—汤峪—远门—接官亭—土地岭—黑风门—五皇顶—松花坪—月儿石—下板寺—小文公—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
  (3)太白县—鹦鸽—羊皮沟—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大爷海—拔仙台。
  (4)周至县—原畛子—南天门—药王殿—五皇池—二爷海—拔仙台。
  (5)周至县—原畛子—都督门—太白庙—灵官台—老庙子—莲花寺—将军石—灵官垭—拔仙台。
  以上营头、汤峪、鹦鸽、原畛子四点从县城均有简易公路可达,再步行至保护区边界,平均约20公里,五条登山去拔仙台的路线中,以眉县—营头和太白县—鹦鸽两条路线比较方便,行程约为90公里。1992年周至县政府对周至沿黑水谷至原畛子的旅游路线进行了踏勘,并建立了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出处: 《陕西古代景园建筑》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