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安康>岚皋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祝垲的故事

王腾芳


  祝垲是清咸丰年间,安康新城人①。他还未出生,父亲就死了,家境十分贫穷,全靠母亲给人家做针线供养他。他从小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后来曾做过河南中牟县令,邓州知州等官,他为官清正,关心民苦,百姓称他“祝青天”和“祝菩萨”,二十多岁时病死在邓州任所,他的生平,安康县志和兴安府志上都有记载,民间也流传着关于他的一些动人的故事。
  考神童十二岁进学
  祝垲从小聪明,他外祖父是个学而未进的私塾先生,对这个外孙十分钟爱。四岁时,外祖父偶然教了他一首唐诗,只一两遍,过后问他,他居然琅琅成诵,一字不错。外祖父大奇,从此便经常教些诗句。六岁时,就在外祖父的私垫里开始正式读书认字,他不仅每天能学会自己的功课,而且外祖父给比他大的学童点讲的书,他也能大概记住。
  祝垲十岁时,在外祖父的怂恿下,去报名应考,考官看到头上还梳着两个小辫的小娃娃也来报名应考,十分气恼,便问:“今年几岁了?”祝垲答道:“还差两个月就满十岁啦!”考官说,“你十岁还不够?能念几本书?能识几个字?就敢来下考?这不是来开我老爷的玩笑吗?”小祝垲却满不在乎地应道:“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大人怎能因我年幼就小看我?”考官听了这话,十分惊异,便说:“好个有志不在年高!”说着眼球一转说:“你敢在我面前立试吗?”小祝垲毫不迟疑地答道:“请大人出题! 考官立刻令人搬来一张小桌和一把椅子,取来笔砚,交给小祝垲一张一寸宽,二寸长的小纸条,吩咐道:“就在这纸条上给我写一万个字,只要能写下,便准你进学”。考官想来,这根本是件不可能做到的难题,即就是老翰林练了几十年的蝇头馆阁小楷也没法在小纸条上写下一万字,而且这一万字你能写些什么字呢?哼!看你这小娃娃还敢在我面前卖弄聪明吗?
  只见小祝垲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坐下来,拿起笔,在小纸条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干,千而万”十二个字,又恭恭敬敬地交到考官手上。
  考官接过一看,简直不相信眼前这十二个字,他念了又念,这分明是《三字经》上的四句话,竟被这个十岁不到的小娃娃给用上了,而且用得多么恰当。说实话,这个题让他老先生来答,也非交白卷不可,他不由得连声赞叹;“神童!神童!这简直是神童!”于是亲自提笔写了一张:“准祝垲小神童进学”的特榜立刻挂在门上,又找出王安石的《伤仲永》这篇文章亲自点讲给祝垲,要他以这个故事为借鉴,勉励他要不断勤学上进,不要以聪明自误。小祝垲自然恭敬受教,谨记在心。
  从此,祝垲的“神童”之称便传开了。 
  烧墨卷过目不忘
  祝垲自进学以后,更加刻苦读书,日夜不懈,因为家贫没钱买书,母亲常给一些大户人家做针线,就便向人家借书给他读,这些大户人家,因慕他是“神童”,又见他聪明好学,知道将来定有出息,便乐于把书借给他读。奇怪的是,凡借给他读过的书,考起他来,他都能谈出大要,甚至对某些还有所谈论,因此,人们都很器重祝垲。单说这些大户中有一个朱二贡爷,一来有意想结识祝垲,二来也想显示一下他是书香世家,便把他家祖父当年进学、中举、点翰林的一本手抄的墨卷借给祝垲去看,并说这是他家祖传墨迹世无双本,十分珍贵,要他连夜读完,二天一早必须交还。祝垲自然感谢不已,回去一读,文章果然写得挺有意思,于是就手不释卷的读下去,不觉读到三更时分,母亲伴着儿子在旁边纺线,看看到了半夜,觉得有些寒冷,怕把儿子冻着了,便烧了一盆木炭火放在儿子脚边,又看夜已深了,怕儿子饿着了,便到灶房去弄点吃的。谁料就在这当口,祝垲实在疲劳过度,不觉打起盹来,竟把借来的本子掉到火盆里烧着了。等到起了明火,烧痛了手才发觉,忙抢救时,已经烧得只剩下一些边边角角了。母亲闻声跑来一看,惊得失声哭道:“儿呀,这是人家祖传的墨卷,世上没有卖的,如何赔得起人家呢?”祝垲看见母亲急得这样,开始也吓慌了,想了一想,只有安慰母亲说:“娘啊,事情已经这样了,急也没用,儿倒有一个主意……”母亲忙问什么主意,祝垲说:“我已把这些文章记熟了,现在我连夜给他再写一本,明早还去吧。”
  母亲听了摇头道:“儿呀,你怎么尽说些痴话?你想,这是人家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你写的人家能要?再说,你全记熟,也难记得十分完整?”接着又流下泪来。祝垲说:“除此也没有别法了,只有试试看吧!” 
  于是连忙拿出纸笔,连夜赶写起来,到了五更天明,他居然工工楷楷地将一本文章写好了。母亲也没有别法可想,只好用针线仔细装订起来,等到天色大亮,母子俩忙到朱二贡爷家赔礼告罪,把实情说了。朱二贡爷开始还不相信,说道:“哈哈,你一定是看我家祖先父这几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想留下来读吧?但这本墨卷是我家的祖物,我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实在对不起,请你赶快拿出来还我吧!”
  母亲看朱二贡爷说得这样认真,只好把烧剩下的边角残页取给他看。朱二贡爷不看则已,一看之下,早已气得拍着桌子跺着脚,指着祝垲骂道:“你这个不识抬举的穷小子,胆敢毁我祖物,损我家珍。哼,你不赔我,我把你送到衙门去,要你的小狗命!”
  母亲连忙跪倒在地,叩头求告。朱二贡爷还不住的拍着桌子,口口声声叫道:“快还我祖物,赔我家珍!” 祝垲见不得下台,只有硬着头皮,把自己写的本子递给朱二贡爷,说:“这是我写的一本,请你老人家看看,如果可以,请权且收下吧!”
  朱二贡爷接过通前至后,细读两遍,居然一字不错,半句不差,而且字迹刚劲秀丽,说真话,倒比他原来的本子写得好多了。这时已把气消了一半,接着他又问道:“这是你在一夜之间誊写出来的吗?”母亲说:“不是,这是老爷的宝书烧了之后,他凭着读后的记忆,赶写出来的,一定不及老爷的宝书,请高抬贵手,收下吧!老爷培养之恩,让他慢慢补报吧!”此时,朱二贡爷盛怒全消,惊叹不己地说;“真是过目不忘啊!”祝垲徐徐答道:“不是什么过目不忘,不过我读书时细心揣摸文章的精神和章法,所以一时强记住罢了。”朱二贡爷叹道:“就是这也难为你了!”从此对祝垲更加以礼相待,视如上宾。
  不消说,从此之后,祝垲“过目不忘”之才便也流传开了。
  祝青天立断冤案
  祝垲十九岁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二十一岁进京会师,又中了进士,放任河南省中牟县令。母亲因他从小体弱多病,又怕他少年高中没有阅历,官场有失,便决定随子赴任,也好随时照看。 
  祝垲来到中牟,拜客接任以后,就择定吉日升堂问案。
  只说这日清早,他穿好官服,母亲送他来到大堂屏门后面,只听鼓乐三奏升堂炮三响,屏门“哗”地一下大开,祝垲左脚刚过门坎,突然衙役们“嗬”地一堂威,吓得祝垲忙把脚收回,竟退了进去,一连两次都是这样。衙役们看到这个县太爷,竟被他们吓得不敢升堂,很是开心。母亲看了,知道儿子素来体弱胆虚,经受不了猛烈的声音,但这是朝廷订的官制,是不能更改的。母亲正在思索主意,第三次鼓乐奏后,又是“通通通”三声炮响,接着屏门“哗”地一声又开了。祝垲左脚刚刚抬起,只听又是“嗬”地一声堂威——这一声喝得更加威武有劲,祝垲又想朝后退,母亲急中生智,从他后背猛力一推,祝垲便被推出屏门,母亲忙将屏门闭了,立在后面听动静。
  这样一来,衙役们都禁不住哄堂大笑起来,你莫看,这位小县太爷,不慌不忙,朝公案椅上端端正正一坐,猛将惊堂木“啪”的一拍,便严肃地问道;“今天本县第一次升堂,你们竟敢轻慢本县,哄笑公堂,破坏朝廷体制,如不严惩,今后如何严肃法纪?”说毕,怒容满面地从毕筒中抓了一把火毕,朝地下一扔,喊了声;“来呀,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满堂衙役和值堂师爷们万没料到这位小县太爷突然翻脸,来了这么一手,吓得一同跪下叩头求饶,几位师爷忙出来讲情:“今天是大人大喜之日,请看在我们脸上,先免打吧!”说着都屈膝弯腿的打千请安。 
  这时只听屏后“笃,笃,笃”连叩三声,祝垲知道这是母亲给他打招呼,于是便顺水推舟,说道:“好吧,看在众位师爷面上,这次免打,如若再犯,必定不饶!”众衙役谢罪不迭,连说:“下次不敢,下次不敢!” 
  这时,忽听堂下有人喊冤,祝垲忙令:“把喊冤人带上堂来!”
  站在屏后的母亲心里“登”的一声紧张了,头一天就遇到告状的,他替儿子捏了一把汗。
  这时,只见一老一少,两个人共揪着两贯制钱,走上堂跪下,各喊“冤枉”。
  祝垲先问过各人姓名、年龄、籍贯之后,便问:“你们二人因为何事喊冤?”老者抢先禀道:“我早晨从家里拿了这两贯钱,到集上来赶集,我坐在茶馆喝茶,把这钱放在茶案上.不料一会儿来了这个后生,说这钱是他的,硬要拿起走,老爷这不是冤枉吗?”
  那少年听了忙分辩道:“老爷,不是这样,因为我哥哥要进省赶乡考,家里没钱,叫我向舅家借钱,回来路上我走渴了,想到茶馆买碗茶喝,我刚把钱放下,这老者便说钱是他的,要拿走。老爷快给小人申冤,免得误了我哥的功名大事!”
  衙役和师爷一听,都觉得这个案子不好审,在屏后的母亲也实在担心,生怕把儿子难住了。只见那老者又禀道:“老爷,我先到的茶馆,老板看到我把钱放到茶案上,他可以作证。”
  众人听了,都暗暗点头说:“这案子明白了。”果然,等把茶老板叫来一问,也一口咬定这钱是老者的,少年听了泪流满面,连喊冤枉。
  祝垲想了想,说:“把钱交给我吧!”只见他仔细把钱看了看,便问少年:“你向舅家借了多少钱?”少年回答说:“借了一千文……”不等他说完,老者忙抢着说:“老爷莫信他的,他刚才跟我争时,听我说这是一千文,他这阵也说是—千文……”茶老板也按口说道:“是得,这小子是听老头说的,我可作证”。
  但见祝垲仍不动声色,只管把钱看了又看,突然问老者,你能说出这一千文都是什么“通宝”。老者想了想,回说:“这钱是卖小货攒下来的,所以各种‘通宝’都有。”少年忙说:“老爷,我舅父说,我哥哥进城赶考,是喜事,所以他专向各处倒换了一千文‘康熙通宝’取这个‘喜’字的吉兆,老爷不信请看,一个不错。”
  这时众人都紧张起来,只听“啪”的一声惊堂木响,祝垲向老者厉声喝道:“你是个老者,却是个骗子。这一千文分明个个都是‘康熙通宝’,你却说是各种通宝都有,哼!本要使用重刊处你,念你年老,受不了重刑,茶老板伪词作证,显系伙同行骗。来呀,把二人各打二十大板,赶出衙去,以后再要行骗,本县定不轻饶!”
  衙役,师爷和屏后站的母亲,都佩服祝垲的明断如神。
  祝垲又对少年说:“你哥哥进省去参加乡试,想来已是生员了,向舅家借钱,想必家境清寒,这一千文也实在不够用的。本县是清寒人家出生,这个苦我是知道的。本县初上任,官俸微薄,没有多的,我且帮助俸银五两,给你哥哥拿回去。说我说的,这功名大事,非同儿戏,望他安心去考,不要分心,误了前程。”说罢命人向母亲取了纹银五两,连铜钱一起交给少年拿去。少年感动得口称“青天”,千恩万谢而去。 
  退堂下去,母亲笑容满面地说:“儿呀,以后断案,就要象今日这样,执法要严,断案要明,用刑要慎。既不要冤枉好人,更不要屈了穷人。” 
  祝垲连连点头说:“儿一定不忘娘的教训。”母亲欣然说道:“这样娘就放心了。”
  ①祝垲:砖坪人,后迁居安康新城。

出处: 《岚皋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