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汉陶俑艺术的比较研究

王 鹰


  陶塑艺术作为雕塑门类的一个分支,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远在五六千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惟妙惟肖的人形和动物形的陶塑作品。有圆雕形式,也有用浮雕形式,装饰于实用器皿上。如陕西华县柳子镇出土的鹰类头面形器片、华县太平庄出土的陶塑鹰鼎、陕西武功出土的龟形陶壶,都不失为一件件颇具匠心的艺术珍品,它有着现代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毫无雕琢、纯朴稚拙的原始风情之美。
  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滥觞期。这时候的陶塑艺术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彩绘木俑。如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男女木俑、执剑木俑;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7件木俑;汉陵望山二号墓出土的16件木俑等。这些作为明器的木俑,由于手法简单古拙,而初具人形,比例和神采虽谈不上,但已经开始了在木俑手、面、衣服上绘以各种色彩,它开启了秦汉陶俑的先河。
  秦代是陶塑艺术的成熟期。这时期陶俑的制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无论从其数量、质地、制作工艺和俑的体量都有了质的飞跃。秦陵附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秦兵马俑群以及百戏俑,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在如此众多的陶俑造型上,因人物的身份不同,其面容表情、姿态、服饰也各不相同。或表情刚毅、沉着坚定;或面露微笑,凝思不语;或威武勇猛,刚毅凛然;或温文敦厚,风度儒雅;或作百戏之姿,富有幽默感。姿态也是或站或蹲,或持剑或持弩,给人一种千人千态之感。
  汉代是陶塑艺术的鼎盛期,这时期仍然有大量表现军阵内容的陶塑作品。其代表作品有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汉兵俑;徐州狮子山出土的汉兵俑,和近几年陕西阳陵出上的汉景帝随葬兵马俑,以及表现世俗生活各种场景的作品。有表现杂技、舞乐、宴饮、庖厨、饲养家禽等涉及了农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还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杂技、宴饮陶俑①。在一座长67,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塑造了22个陶俑,有长袖善舞的女伎2人,有作反躬倒立的杂技者5人,有吹竿、弹琴的奏乐者7人,其余为饮宴观赏者。这一组陶俑布局主次分明,观众、乐队、表演者都安排的妥贴合理。这种以群雕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一场景的方法,是汉代陶塑艺术的重大进步,更增加和扩大了以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它揭示了雕塑艺术在表现复杂的内容方面,有着丰富的组合能力和表现手法。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秦汉陶俑盛行的原因
  陶塑艺术之所以在秦汉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是跟当时统治者祟尚厚葬的习俗分不开的。远至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风气已经非常盛行。对这时的厚葬之风,墨子批评日: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垅必巨。存乎正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若殉从,日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面露微笑,凝思不语;或威武勇猛,刚毅凛然;或温文敦厚,风度儒雅;或作百戏之姿,富有幽默感。姿态也是或站或蹲,或持剑或持弩,给人一种千人千态之感。
  汉代是陶塑艺术的鼎盛期,这时期仍然有大量表现军阵内容的陶塑作品。其代表作品有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汉兵俑;徐州狮子山出土的汉兵俑,和近几年陕西阳陵出上的汉景帝随葬兵马俑,以及表现世俗生活各种场景的作品。有表现杂技、舞乐、宴饮、庖厨、饲养家禽等涉及了农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还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杂技、宴饮陶俑①。在一座长67,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塑造了22个陶俑,有长袖善舞的女伎2人,有作反躬倒立的杂技者5人,有吹竿、弹琴的奏乐者7人,其余为饮宴观赏者。这一组陶俑布局主次分明,观众、乐队、表演者都安排的妥贴合理。这种以群雕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一场景的方法,是汉代陶塑艺术的重大进步,更增加和扩大了以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它揭示了雕塑艺术在表现复杂的内容方面,有着丰富的组合能力和表现手法。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秦汉陶俑盛行的原因
  陶塑艺术之所以在秦汉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是跟当时统治者祟尚厚葬的习俗分不开的。远至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风气已经非常盛行。对这时的厚葬之风,墨子批评日: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垅必巨。存乎正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若殉从,日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治阶级生前穷奢极欲,死后还要继续享有这种生活。正如《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说;“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秦汉陶俑的艺术成就
  秦代是封建社会的前期,各种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竞相涌现。数以千计的秦兵马俑的制作成功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家强大兴旺的象征,也是始皇好大喜功、高压暴政的产物,有其个人的性格特征。这一批以秦国军队为题材的陶塑作品,是中国雕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仔细分析,它有三个特点:
  1.它开创了大量的以真人真物为模拟物,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车马、武器;以现实的场景来布局的大型纪念碑式的群雕作品。这也是秦始皇性格两重性的表现,即追求虚幻的神仙世界,又注重现实生活的实用性。这批写实的军阵以它的体量和数量,给人视角上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和亲和力,具有振聋发聩之势。
  2.如此众多的真人真马大小体量的陶俑能烧制成色度纯正、烧结完全的陶塑作品,在中国及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空前的。这也是秦始皇帝不惜工本,倾全国的财力、物力及能工巧匠合作的结果,说明了秦代的陶器烧制水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可以说,自秦以后再没有出现过如此众多、如此体量的陶俑。
  3.创造了以模具制作内胎的工序。如秦俑头像的塑造,首先用泥塑出几种俑的基本面形,面形可归纳为“国、用、目、田、由、甲、申、风”八种。然后翻出模具,在模具上压出初胎,再根据需要,赋以各自人物的具体相貌及表情,加以细致刻画。如五官、胡须、头饰的变化。眉毛有粗壮、有细长;眼睛有单双眼皮,有的形似枣核,有的形似杏仁;有的双目凌厉,微带怒意;有的眼角上翘,似有喜色;有的双唇紧抿,面容肃穆。鼻梁有高有低,或直棱鼻,或蒜头鼻。胡须分八字胡、络腮胡、长髭胡、三滴水式胡须等等。这样多种类型的变化搭配,就使之成为一件件有独特个性及风貌特征的陶塑作品,并使得在短时期内制作大批量的陶俑成为可能,而且还便于表现“类型”与“个性”相统一的造型艺术规律。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期,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灿烂的时期。出现了多种新的艺术类型。如画像石、画像砖、大型石雕、漆器工艺、铜镜、丝织品的制作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陶塑艺术也不例外,汉代墓葬中常有大量的陶俑出现。表现题材有两大类:一类是军事题材,这主要是继承了秦人的习俗。有咸阳杨家湾的彩绘陶涌,数千件制作精良的步兵俑和骑兵俑,一批昂头翘尾、胸体宽阔、额宽腰短、四肢健美、昂首挺立、威风凛凛的陶战马,充分显示了西汉文景时期骑兵发展的盛况和在保卫国防、巩固边防的重要作用。还有近年来汉景帝阳陵出土的一批彩绘裸体陶俑⑧。陶俑一般高62厘米,均头戴武弁,身穿战袍铠甲。在其陶质的身躯上,肩部有一圆孔,横向地穿过胸腔。用以连接各种姿势的木质胳膊。头扎朱红色丝绸“陌额”,腿裹朱红色“行縢”,身穿用米黄、白灰、橙红、棕褐色丝绸制作的战袍,腰扎丝制或贝壳串成的腰带。战袍外套有铠甲,铠甲用木片制成。这种以真实材料装饰陶俑的手法也是汉代的一大发明。据考证:它流行于汉代京畿一带,为帝王所特有。阳陵汉俑是目前所见此类俑中时代最早的。它印证了《盐铁论·散不足》篇有“桐人衣纨绨”的话,更增添了俑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阳陵汉俑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剑眉杏眼,鼻直唇薄;有的喜眉笑眼,满面春风;有的高额深目,有异族人的特征;有的方脸大腮,嘴阔鼻圆,似为关中本地人。其姿势也不完全是静止的,其中有的已经迈步行走,甚或有的作弯腰奔跑状。“这就打破了呆滞僵硬的静态,使整个俑群显得既有宏阔雄壮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⑨。这种表现运动过程的某一瞬间的形式,发展了秦俑艺术,秦俑通常表现的是一个静止状态。
  汉阳陵陶俑整体形象,表现为喜多于忧。这也是汉代社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表现。汉代的统治与秦不同。汉代,“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⑩。于是,统治者实行了齐人盖公的主张,“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11)。连皇帝也带头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舆无所增益”,连他爱的慎夫人,也“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12),这便是汉初的“无为而治”。正因为统治者采取了明智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史称当时“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13),是一派牧歌式的生活,这种状况,自然会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汉俑喜多于忧,此其然也。下面所说的汉俑对世俗生活的表现,不仅是这种生活的反映,更是艺术题材的开拓。
  另一类是表现世俗生活场景。如表现农家生活的饲鸡喂猪俑,表现日常生活的奏乐俑、舞蹈俑、说唱俑等等。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了艺术家无穷的想象力及更大的表现空间。所以出现了一大批生动、精美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西安出土的西汉拂袖舞姬俑。人物造型瘦削修长,从侧面看,整个造型呈优美的S形。女俑低眉敛目,呈喇叭状的长襦曳地,增加了形体的稳定感。服饰刻画的非常简练,除领口、袖口加以细致刻画,分出内外襦、衣领的叠压外,其余了了数笔。以线刻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服饰的变化,非常单纯,像写意画一样,有吴带当风的飘逸之感;借以衬托面部的精致——细长的眉眼、挺直的鼻梁、微翘的薄唇、似含有笑意;在造型上,也注意了各个面的视角变化,每个角度都给人一种生动优美、温宛恬静的形象。
  还有成都大回镇出土的东汉说书俑。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人物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如果从人体比例和解剖关系去要求,可以看出四肢比例都不太准确,但作者抓住了以神写形的艺术手法,重点突出“说书人”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那击鼓的张扬之势,那眉飞色舞的神气,都简练概括、生动活泼地表现了一个有趣的情景”(14)。它是一件富有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动物俑,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猪、牛、羊、鸡、犬被塑造的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真是神形皆具,极富生活情趣。
  三、秦汉陶俑的各自特点
  秦汉陶俑制作的盛极一时,极大地促进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在发展中,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细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作方法的大同小异,导致了一定程式化的表现
  由于秦汉陶俑都采取了以模具制作内胎的方式,所以难以避免模具制作的局限性,这种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就像一台装配流水线,容易产生一定类同的程式化倾向,也局限了艺术家想象的空间和创造力的发挥。容易出现千人一面或似曾相识的现象,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于军阵俑。由于其制作场面宏大,人数众多,制作时间有限,而艺术家因其生活面的狭窄,及头脑中艺术形象积累的匮乏,导致了其对形象把握的不足。这一点,如果你仔细地对秦汉陶俑,尤其是军阵中的俑进行观察,便不难发现。
  刘骁纯先生经过对秦俑坑中的陶俑的仔细观察和研究认为:秦俑的头像,其制作分内胎和外胎。内胎是模制的,为了避免大量的雷同,第一,使用了大量的多样的范模,第二,外胎又经过加工,所以,虽然常可以看到一些同类形象,但还是达到了相当程度的个性化。在这方面,秦俑便与杨家湾出土的近三千件汉代兵马俑不同(15)。
  2,秦代以大为美的审美观
  鲁迅先生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秦代建筑和秦兵马俑也具有这种特质。自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建延绵几十里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阿房宫。还役使30万徒夫修筑万里长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些大手笔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统治者的喜好和秦始皇个人性格的魅力。
  秦俑由于其特殊的用途,所以它更追求作品的真实性。首先它以其等同于实物的体量给人一种沉稳如坐钟之感,非常质朴厚实,然后作者在其大而略显方形的体面下以各种细节的变化来做出个体间的差异。而这种刻画,也都是面面俱到,只要是现实生活中有的都加以表现。如各种头饰的变化、鞋底线的刻画、铠甲钉的刻画等等。没有概括和取舍,所以有装饰过于琐碎之感。另一方面是军事题材的限制,它更注重表现军人的威猛勇敢、视死如归的气概,所以用体积的巨大和数量的众多来形成气势。但由于秦代是雕塑艺术的开拓期,雕塑语言还不够丰富,所以有些陶俑形体显得扁、薄和棱角过多,给人一种不够圆润的单薄感。总的趋势是,写实有余,浪漫不足,人物显得呆板,每个人物并未融入整个军阵之中。
  3.汉俑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汉代是陶塑艺术的成熟期,其作品总体风格是具有了更多的浪漫气质。这也是汉代黄老思想和谶纬之学盛极一时和雕塑语言更加成熟的表现。人物的刻画是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细微处,而是在抓住人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变化,并赋以感情的表现,手法也是老道成熟,线条刻画圆润洒脱,绐人一种雍容大气之感。其主要的艺术成就,还是表现世俗生活的题构材。由于这类作品的单一性,所以它不给人以类同之感。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注重表现世俗生活的欢乐、富足、现实、安定,并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里,更给观者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产生联想。
  汉俑朴素大方,典雅厚重,古拙安详,表情沉静,给人一种深刻沉着、温文尔雅的形象。汉俑还注重了形体大面的处理和各个角度的视角变化,不多加以繁琐的装饰,整个造型有着一种圆润、饱满感,不似秦俑见棱见角,部分装饰有时突出于整体之外。
  另一方面是题材的扩大。凡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无不用陶塑模拟出来。如组合形式的陶米锥和踏碓俑、陶风车和风车俑等,以特定的形象和环境,反映了奴婢们“鸡鸣起舂”的生活。还有许多的楼亭、粮仓、陶灯、陶树、博山炉等。有的上面还塑造了许多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动物,预示着吉祥美好的含意。
  秦汉美术,无论是雕塑、建筑,还是工艺、绘画,都具有时代的特证,一种容纳百川的大气魄。只有统一伟大的时代,盛世清明的繁荣,才能有深沉宏大的作品。
  陶塑艺术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和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及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真实细腻的表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赏识。秦汉陶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奠定了陶塑艺术的基本艺术法则和表现模式,丰富了雕塑语言,为后世陶塑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①《试谈济南北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文物》1972年第5期。
  ②孙诒让:《墨子间诂》卷6节葬下,中华书局出版。
  ③《吕氏春秋》卷10《孟冬纪·节丧》。
  ④《孟子·尽心下》。
  ⑤《荀子·王制》。    
  ⑥《史记》卷5《秦本纪》
  ⑦候外庐、赵纪彬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293页。
  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年4期。
  ⑨《汉景带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年6期。
  ⑩《汉书·食货志》。
  (11)《史记·曹相国世家》。
  (12)《汉书·文帝纪》。
  (13)《汉书·律书》。
  (14)张光福:《中国美术史》。
  (15)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丛刊》总第5期,1982年第3期。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