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兵马俑与汉阳陵兵马俑彩绘工艺对比研究

容 波 孔利宁

                                     
  秦始皇兵马俑与汉景帝阳陵兵马俑出土时俑体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彩绘,这对研究秦汉时代的服饰、军事、科技等方面均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秦俑与阳陵汉俑彩绘层的构成,探讨其施彩工艺的异同,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彩绘工艺技术,以及彩绘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根据俑体彩绘的保存状况选取了不同种类的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颜料层次分析
  选择层次完整的彩绘样品镶嵌在透明的树脂中,用抛光打磨机打磨出样品剖面,然后从颗粒度为1000#的粗晶相砂纸打磨抛光,逐级变换直到在颗粒度为18000#细晶相砂纸打磨抛光——完成细部光打磨,形成完整均匀的剖面,进而在ZEISSAX—IOSKop 50偏光显微镜暗场下观察,同时配备CONTAXl67TM全自动摄象机记录,放大倍数为l00X。分析结果见表一、表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秦俑与阳陵汉俑彩绘层结构基本相同,均为有机底层+颜料层,表明两者在制作时,都是先在陶质基体上涂刷有机底层,再涂刷颜料。从结构类型看,秦俑彩绘层存在单有机底层+单颜料层、双有机底层+单颜料层、单有机底层+双颜料层、单或双有机底层(无颜料层)等几种形式;汉俑彩绘层有单有机底层+单颜料层、双有机底层+单颜料层、单颜料层等组成方式,与秦俑相仿。秦俑与汉俑彩绘的有机底层多为单层,双有机底层多见于俑体的腰腹部。不同之处在于,双颜料层在秦俑彩绘中出现较多,主要存在于面部、头部、手、足等少数部位。而汉俑多为单颜料层。而且秦俑彩绘的颜色种类比较丰富,主要有红、白、黄、蓝、绿、紫、黑等色;而汉俑彩绘的颜色相对较少,主要有红、紫、黑等。
  二、颜料物相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秦俑与汉俑彩绘颜料各层次结构的物质成分,采用XRD—X衍射分析无机物相,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有机成分。所有晶体物质在X射线下都会产生与晶体结构相对应的特有的衍射数据,将已知物质的X射线衍射数据收集在一起,可建立X衍射标准数据。将待检测样品的X射线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对照,辅以其他相关方法的综合分析,就可以确定样品的物质成分。分析工作在日本理学电机公司生产的D/MAX—RA型转靶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数据衍射线束经过石墨单色光和脉冲高度分析器单色化,由闪烁记数管记录。
  工作条件为:Cu/Ka靶,工作管压:40KV,工作电流:100mA,扫描速度:1/秒,预定时间间隔内记数:0.1,变焦角度,l,光洁度;4,峰宽;12,峰斜率:15
  记数管:闪烁记数管记录
  根据测定的原始图谱,通过特征d值等数据对照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各个试样的物质组成,见表三、表四。
  地理环境以及土壤性质上的差异,会使极微量的显色离子混入颜料层,但不会波及整个颜料层。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颜料显色颗粒结构、大小、透光等均不同。环境湿度变化仅导致颜色色度变化,却无法使显色离子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秦俑彩绘层中的矿物颜料不存在变色现象。
  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样品005/2000颜料层中的棕色与黄色、007/2000颜料层中的蓝色与暗红色、011/2000颜料层中的绿色与暗红色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差异,属于不同的颜料层。而样品003/2000中的红、白颜料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应为混合色。
  005/99、007 5/99、013/99样品的木胎已经土化,对该取样区域土层进行的EDAX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其棕色有机底层仍可分析出存在无机填料成分,主要为白垩、钠长石等钙镁类无机物。
  晶相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秦兵马俑与汉阳陵颜料的主要成分大都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每种颜色又有深浅浓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色阶。秦兵马俑彩绘中作底的有机层没有无机填料,而在汉阳陵兵马俑作底的有机层却普遍含有无机填料——白垩、高岭土等粘土矿物质;并且大多数棕色底层中,含有镁和钙类无机填料(如004/99、005/99、007/99、011/99、013/99);而在黑色底层中,则有多种无机填料——水合硫酸钙、硅酸铝钙类及硅酸镁钙类物质、磷灰石等(如006/99、010/99)。对秦俑与汉俑进行不同湿度梯度变化的测试,表明阳陵汉俑由于有机底层中无机填料的存在,可以通过适当控制湿度梯度而达到平稳安全干燥的目的,而秦俑彩绘对于湿度的变化反映则相对明显。无机填料容易增加底层与颜料层的结合力,大大提高了彩绘层对湿度变化的抵抗能力。
  三、颜料有机成分的测定
  由于秦俑与阳陵汉俑彩绘底层均呈膜状,色泽为黑色或棕色,其外观特征及失水时的反应特性与生漆相似。为获得准确求证,我们应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1705X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用液膜法和溴化钾压片法测量了它们的红外光谱,并通过与现代生漆谱图的对比,来分析其有机底层的物质成分。现代生漆样本取自秦岭一大巴山区,经过精加工进行空白实验,测量的分辨率为4cm-1,波数精度为0.0lcm-1。实验结果见谱图一、二、三。
  根据傅立叶红外谱图分析,三个样品的特征吸收峰几乎在同一位置出现,排除一些干扰峰,并以热解气相色谱等自然科学分析方法为佐证,证明秦俑彩绘底层、阳陵汉俑彩绘底层与现代精致生漆含有相同的有机质成分,说明秦俑与汉俑彩绘有机底层成分都是生漆。
  四、结语
  1.从颜料成分看,秦俑与阳陵汉俑彩绘所用颜料都为无机矿物颜料,且相同颜色的颜料物质成分完全相同,如红色都为朱砂和赤铁矿,紫色都为汉紫(硅酸铜钡)。秦俑彩绘的颜料种类远较汉俑丰富,有红、绿、蓝、紫、黄、棕、黑、白等色,因色彩浓淡不同而呈现的色阶则更多,此外还有不同颜色调成的混合色。如二号坑出土的将军俑(编号为P2T2G2:97),上衣为粉紫色——由紫色硅酸铜钡+红色朱砂+白色磷灰石调成,裤子为粉红色——由红色朱砂+白色磷灰石调成。二号坑的跪射俑(编号为P2T10G12:97)面部和手为粉红色(红色朱砂+白色磷灰石),身穿套着粉紫和手为粉红色(红色朱砂+白色磷灰石),身穿套着粉紫色护腿(紫色硅酸铜钡+红色朱砂+白色磷灰石)。而阳陵汉俑彩绘颜色种类相对较少,有红、紫、黑等。这种差异与它们的制作工艺有密切的联系。秦俑系塑绘而成,需要通过丰富的色彩来描画衣着。阳陵汉俑是先塑以陶质裸身,通体施以橙红色颜料以表现皮肤,装上木臂,再披以丝帛类衣服,因此使用的矿物颜料种类较少。
  2.秦俑与阳陵汉俑彩绘底层都为生漆。生漆在我国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漆已用于陶器的涂饰。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前2200年。生漆的涂膜,特别是经过精加工的生漆,坚硬而富于光泽,具有耐久、耐磨、耐热、耐油、耐溶剂等优良性能。西汉阳陵陶俑的表面施彩,继承了秦俑先于陶胎表面髹漆、而后赋彩的优良工艺,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突破。阳陵汉俑彩绘的生漆层普遍加入了无机类填料,根据化学分析有白垩、高岭土、伊利石、方解石、水合硫酸钙、硅酸铝钙、硅酸镁钙等物质成分,进一步增强了底层与彩绘颜料层的结合,而且对于环境湿度的变化有一个缓冲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彩绘层对于湿度变化的抵抗能力,因此出土时彩绘层保存状况较好。而秦俑生漆底层中没有添加无机类物质,生漆对于环境湿度的敏感度远远高于阳陵汉俑,加之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漆层已完全老化,颜料层中的粘合材料已老化或流失,因此出土后彩绘多已脱落,仅在俑体局部或泥土上存有残迹,对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于上述科学分析,对秦俑与阳陵汉俑的彩绘工序可作如下推论。秦俑彩绘工序大致为,第一步,对陶俑表面进行光洁处理,将表面的凹凸不平处用腻子打平。第二步,俑体表面涂刷l~2层生漆。大多数部位涂一层生漆,腰部、头部等少数部位可能会涂刷两层。第三步,用稀胶水将颜料调和均匀,平涂于生漆层之上。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在一些俑的脸、手、脚部,涂两层不同的颜料。第四步,对眉、须、睛等细部作进一步的描画处理。
  阳陵汉俑彩绘基本工序为:首先在陶俑俑体表面打一层极薄的细高岭土,然后涂刷加入无机类填料的生漆层,局部涂刷二层生漆。这可使表面滑涩相宜,利于施色,并能够增强颜料的附着力,使色彩更持久。最后涂上颜料层,并对细部作进一步处理。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年4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年6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文博》1999年6期。
  3.张志军:《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4.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工艺》,《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漆器》,文物出版社1989年2月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3月版。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