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汉代陵墓图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汉代陵墓营建制度

王子云


  《纬书春秋》云:“天子之坟三仞,诸侯半之,大夫八尺,士四尺,庶人无坟。”是中国古代陵墓之营造自三代即有定制。惟此仅为其外形制度之记载,至墓内之建造规模则自秦以后始见诸载籍,如《水经注》记始皇陵: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斩山凿石,下涸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五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余,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运物三十日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此虽近似无稽,但以始皇生前营建阿房宫及万里长城之规模例之,则自营寿陵之失于奢侈,实极可能。
  自秦汉以来,天子即位之次年始即营陵,名曰寿陵。《史记·赵世家》记:“肃侯十五年起寿陵”。此当为中国营建寿陵最早之记载。至秦汉则此风益盛,《后汉书·光武本纪》:“建武……二十六年……初作寿陵。”(注:初作陵,未有名,故号寿陵,盖取久长之义也。汉帝自文以后,皆预作陵)。汉以营天子寿陵视为要务,其建造用费辄以天下赋税之三分之一充之。人力物力消耗至巨。故其外体内藏均极宏伟豪侈,史籍记此较详者如:
  1、《后汉书·礼仪志》注:
  “汉旧仪略载前汉诸帝寿陵曰:‘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陟,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
  2、宋敏求《长安志》引《关中记》:
  “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
  3、《前汉书·霍光传》如淳注:
  “《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棺,次楩梓,柏黄肠题凑。”
  4、《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帝王世纪》:
  “献帝禅陵不起坟,深五丈,前堂方一丈八尺,后堂方一丈五尺,角度六尺。”
  5、《后汉书·明帝本纪》:
  “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注:《东观记》曰,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尺,外为小厨,财足祠祀)。”
  6、《后汉书·礼仪志》注引《皇览》:
  “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浑杂物,杄漆,缯绮,金宝,米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发近郡卒徒,置将军尉侯,以后宫贵幸者皆守园陵。”
  7、《前汉书·贡禹传》:
  “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及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陵园,大失礼,逆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
  8、《后汉书·顺帝纪》:
  “建康元年……帝崩于玉堂前殿,时年三十,遗诏勿起寝庙,敛以故服,珠玉玩好皆不得下。”
  9、《三辅黄图》:
  “长陵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官寺皆在垣中。”
  “惠帝安陵去长陵十里,有果园鹿苑。”
  10、《三辅旧事》:
  “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一万六千,置茂陵。高十四丈,一百步,茂陵园有鹤观。”
  11、《后汉书》引《古今注》:
  “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寝殿钟虡,皆在垣内。堤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明帝显节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七十四顷五亩。”
  12、《后汉书·祭祀志》:
  “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
  13、《文献通考》:
  “汉兴,立都长安,徙齐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长陵邑万户。”
  “奉常属官有诸庙寝园令长丞东园匠令丞主作陵内器物,又有园郎寝郎故事,近臣皆随陵为园郎,园中各有寝便殿。”
  14、《关中记》:
  “汉帝诸陵徙民置县者凡七,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五千户,陵县属太常下隶郡也。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陵令属官各一人,寝庙令一人,园长一人,门吏三十三人,侯四人。”
  “汉帝诸陵,各自立庙,或在城内,或在城外,或在陵旁,又陵下园有寝室有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
  由于以上所举各书之记载,吾人可归纳汉代帝陵营造之规模与制度如下:
  1、陵园方七顷,陵山方中(陵基)一顷,或方百步至百四十步。
  2、陵高十二丈以至二十丈。
  3、玄宫深十三丈,明中高丈七尺,周二丈,堂坛高三丈。
  4、明中置梓棺,四围固以柏心,由此通东西南北四门,称四羡,门内藏大车六马,金宝米谷,鸟兽及祭器明器等。
  5、棺椁皆以石制,生前所有珠玉玩好,皆得殉葬。
  6、玄宫深五丈,前堂方丈八尺,后堂方丈五尺,角广六尺。
  7、四羡门皆置剑户,设伏弩伏火,以防盗掘。
  8、陵之四周,筑垣四出,为司马门。垣内建石室寝殿,置钟虡,垣外堤封田若干顷。
  9、便殿掖诸官寺,皆在陵垣内,更间有果园鹿苑鹤苑之设置。
  10、坟丘之外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后宫嫔妃。
  11、于陵侧另起陵邑,徙天下高赀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以实之,其户口有多至二十七万人者。
  12、徙将车尉侯及诸功臣之家于陵园,以资保卫。
  13、设奉常太常官以管理陵园,以宫女及后宫贵幸者守陵。
  14、陵丘之上,设置寝殿,供帝起居衣服,以象生人之具。
  吾人对汉陵建造之制度在未能发掘证实以前,仅能就今日所见之外形及各记载以为考证,关于册籍所记已详述于上。兹仅述其实际之外形所见。汉陵陵山多为极整齐之四角锥台形,基部有显明之台座,中部间有阶段一二处,如前之附图所示者。陵周陵垣四门之门址,仍有高阜可见,附近残砖瓦片堆积极厚,由于门址之距离,足以实测其茔地之大小及陵山陵基之长短高下,则与汉书之记载相近。仅陵域面积较大,而陵山之高度反较小者,此乃由于:
  一、汉初之营陵固有定制,但实际自武帝以后即流于奢侈,故汉制天子坟高十二丈,而武帝茂陵竟高达二十丈。如此则陵域之面积亦比例加大。
  二、汉陵最早者迄今已历两千余年,经两千余年来之风雨剥蚀,其坟丘之高度自当逐渐减少,且汉末黄巾赤眉起义,及唐代安史黄巢之乱,对各陵发掘至惨,此亦当为高度减少之一大原因。
  今试将两汉帝陵就其现有面积及体积从事实测,以一公尺合汉建初尺四·三五尺计算,列如下表:
  以上为各陵之外形,其陵内构造及蕴藏,因帝陵尚未能做发掘工作,故不能与记载互证。惟近年来各地发掘汉墓甚多,虽为当时臣民之冢,但亦可窥见汉代营墓制度之一斑,一方面亦可概见汉陵之内容。
  汉墓之营造,约可分为砖墓与石墓两种,此盖由地理环境取材之便利而选用者,如:
  一、陕西关中及河南洛阳出土之汉墓,因无崖壁以资利用,且石料亦少,故几完全为砖基。其砖有大小之分,大砖有长至一公尺以上者,砖面雕饰几何图案之花纹。墓室之顶,亦多为穹窿形,系用特制之拱砖砌成。砖之两端有凸凹接榫,制作颇具匠心。
  二、河南之叶县南阳一带,近来发现石建汉墓甚多。此等墓室之构造,其应用石材,一如房屋之木架,有门柱角柱横额横梁等,门扇亦多为石制,石上满雕狩猎及乐舞等人物故事,古朴遒美,远在武梁祠石室壁刻之上。此种石墓乃适应环境者,因南阳附近有良好之石料,足以利用,但在此—区内,砖墓亦间有之。
  三、四川出土汉墓除通常之砖墓外,更多就山崖天然崖石凿造之墓室,一般人称之为蛮洞,实则为汉代之崖墓。墓内之构造变化甚多,大半入口处有隧道,进而为墓室,为圹穴,间有一墓中分为数圹者数室者。其大小亦不一致,有大至十余丈者,室内置各种明器,室壁雕饰有种种花纹与鸟兽故事等。
  四、四川出土砖墓各地皆有,其构造规模多较崖墓为小且以仅有一穹窿形之圹室者为多。其四壁之砖多带有几何花纹或吉羊文字及年号题识。墓内之棺更多有石制瓦制两种,棺之四周亦多雕饰花纹图案。
  兹为更求明了各地汉墓营建之制度,特就陕西砖墓、河南石墓、四川崖墓之构造内容各举一例如下:
  一、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前约五里处,于三十一年秋,曾发现汉代砖墓一处,墓在地面下约三公尺,系用长一·三、厚〇·二、宽〇·五公尺之大型花砖砌成。墓壁高二公尺,顶为穹窿形,亦由巨砖镶成。墓室宽二·二公尺,长三·一公尺,内棺木已化为泥土,仅有明器陶制圆壶二、铜盂一、瓦灶二、瓮四,其一内置五铢钱十余枚。
  又三十六年春,西安东关北郭门外窑厂,曾取土掘出汉墓一,作者曾往清查,该墓仅有圹室一,离地面约一·五公尺,系一普通砖墓,惟就殉葬明器之种类推之,当为一富家葬所。圹室作长方形,顶为穹窿式,室宽一·六公尺,长三·六四公尺,壁高一·九五公尺。室之一端有门,门宽一公尺。墓砖大小不同,至大者长〇·三七、宽〇·一九、厚〇·〇九公尺,而拱门用砖,则为长〇·二八公尺之小砖,两端厚度不一,盖专为砌拱用者。墓内满积黑褐色之土,经发掘后,计得明器:瓦瓮二,瓦钵一,蓝釉陶质圆壶一(腹饰有狩猎纹),绿釉陶质博山炉二(环腹饰狩猎纹),蓝釉陶质鼎一,绿釉陶质小壶五,绿釉陶质仓廪四,铜镜二(均饰蟠虬纹),剑一(已断为数段),大小五铢钱十余枚(多残破),陶制圆形糕点十(疑为祭品),残碎铁钉数十(疑为棺木之钉环用)。
  二、洛阳自清末民初以来掘墓之风盛行,有专以盗墓为职者。父子相传密不以法示人,据彼辈经验谈,谓汉墓之构造与三代之墓迥不相同。三代墓多仅墓穴一处,棺由穴上下放,上铺石板,再堆土起坟。而汉墓则多有墓室一处,形方而小,由此墓室再向北方掘一圹室,形如窑洞,以石灰涂洞门,棺则由墓室推入圹室,再封闭其门。墓室中杂置明器,室前向南则掘墓道一处,墓室之顶多砌砖,间亦有以石铺者。
  至于南阳一带,近年来出土之汉墓则多为石墓,以石为间架,墙壁则砌以花纹砖,其墓室之构造,据孙文青氏之记载:“墓中石室多二三楹,室在棺前,两端有耳室,以贮明器。贵者左右各有一室,稍次者仅有其一。贫者即石室亦无之,偶有简单之明器,置于墓道已足,故无需石室耳室矣。至石室之构造,栋梁门楣皆以石制,满刻画像,壁则以砖为常,非至贵鲜有用石壁者……又殉葬明器最简者,仅陶觯一具;稍富则有钟釜仓灶等;奢者加殉陶俑;至贵者始殉铜器,凡殉铜器者,皆有石室”。
  三、四川乐山之汉代崖墓,据近人杨枝高氏之调查报告:“崖墓之外部,为一照壁形之墓章,高十九尺,宽四十六尺,其有门三道,由此进入冥堂,堂高十尺,宽四十四尺,深十五丈。其后壁有墓穴二,由穴口至穴底,长九十二尺,第二穴门后左侧,有棺室二所,右侧有壁厨灶案及石柜等”。
  关于陵墓前列置石刻,如翁仲华表石兽石马等,虽在两汉以前即已见诸册籍,如春秋晋灵公及吴王阖闾墓前均有石人马,但两汉时代除极少数之功臣将相及地方显宦,墓前偶有石人兽或墓阙外,两汉之帝王陵前绝无石刻遗迹可见,当为汉陵陵园之制度如此。就吾人数年踏查采访所得,西汉仅张骞及霍去病墓前建有石兽。东汉则在四川者墓前多为石阙,在南阳者间有石兽。此等石刻之种类,容另章详述之。








汉代陵墓图考/王子云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