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生平寻踪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4.“断匈奴右臂”

林剑鸣

    威胁着中原近一个世纪的匈奴,终于被赶出大漠以南和河西走廊,匈奴的势力转向西北,西域就成为他们主要的人力、物力补给线。他们控制着西域,就决不会放弃向中原进攻的机会。那阴山以南的沃野,祁连山麓的绿洲,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乐园,也是他们进入世界历史的后台,是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那些马背上的健儿们流着眼泪,唱着“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悲戚哀歌,向远方退走。他们不可能忘掉这片曾经威武驰骋过的辽阔土地。所以,匈奴对汉的威胁并没有彻底解除,只要他们还控制着西域,就有卷土重来的危险。西域,已成为与中原安危直接有关的重要阵地,它必须成为西汉王朝的领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汉武帝的敏锐眼光已经看到西域的战略地位,那振兴西汉王朝的雄心和个人贪欲,又促使他将战略重心转向久已向往的西域。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联络乌孙以“断匈奴右臂”。乌孙是匈奴西边的一个大国,国王称昆莫。最初,昆莫的父亲难兜靡率领其部落和大月氏都住在敦煌附近,后来大月氏人杀死难兜靡,占领乌孙故居。乌孙只得依附匈奴。昆莫年幼时,为匈奴单于所收养,长大后,单于令他率兵作战,立于不少战功。月氏被匈奴打败后,离开敦煌,迁居到伊犁河流域。昆莫便请求匈奴单于发兵替父报仇,单子把他父亲的旧部交还给他。昆莫率兵从伊犁河流域赶走了大月氏。大月氏逃至大夏,昆莫占据了大月氏的故地。从此,乌孙再也不依附匈奴,而成为伊犁河流域一个强国,匈奴几次攻侵,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张骞向汉武帝提出:汉朝联络乌孙昆莫,与汉结为兄弟之邦,不仅可取得乌孙的支持,还可使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都来归汉。对于张骞的建议,汉武帝当即表示支持,提升他为中郎将,率300人的代表团,出使乌孙。
  张骞受命后,率领使团,携带价值巨万的币、帛和三百匹马,万头牛羊,浩浩荡荡向西域进发。这时,河西走廊已无匈奴阻隔,张骞等顺利地到达乌孙国。
  当时的乌孙在今新疆的伊犁地区,全国约有12万户,63万人,脱产良马,富户养马多至四、五千匹,有军队62万人。张骞所率的使团抵达乌孙后,乌孙王表现傲慢,对东迁和匈奴对抗问题不感兴趣。因为那时乌孙内部有矛盾,60岁的乌孙王昆莫让长孙岑陬继王位,次子反对,起兵攻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不愿与匈奴公开为敌。其次,乌孙国内许多大臣素日就畏惧匈奴,其地又与乌孙相连,而距汉境很远,又不甚了解,所以,乌孙王对张骞所提的条件,不置可否,只是看到张骞所率的使团气派大,携带的礼物丰富,感到汉必定是个大国,才表示要友好。在张骞归国时,乌孙王派数十人,带数十匹马随同到长安,一方面表示答谢之意,主要还是窥伺汉王朝的情况,以便决定今后的对策。这次张骞联络乌孙共同击匈奴的任务虽未完成,但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为以后西汉和乌孙之间的联盟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张骞在乌孙时,还派副使分道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地进行联络。至张骞归来一年以后,这些副使才陆续回到长安。从此,西域诸国同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汉王朝的影响逐渐扩大。匈奴的势力愈来愈小,它的右臂被斩断了。
  汉武帝见乌孙不肯东迁,就在河西走廊浑邪王故地先后设置酒泉郡、武威郡,迁徙内地人民屯守,以监护中原与西域要道,并割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