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陵陪葬墓

  [下一记录]

西汉帝陵陪葬墓-陪葬墓制度的渊源与布局

刘庆柱,李毓芳


  西汉帝陵一般都有陪葬墓。这个制度渊源于商代,当时已有君王亲信、侍从和姬妾为其主人殉葬的习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的北墓道二层台的东西两侧,葬41人,其中东侧17人,多为男性;西侧24人,多为女性。这些死者均为全躯,有的有棺,并随葬有鼎、觚、爵、簋、卣、刀、戈、镞等青铜礼器和兵器,还有佩饰的玉器。从死者埋葬的情况分析,他们应为墓主人生前的亲信、侍从和姬妾。
  陪葬墓的真正出现,应始于西周时代,因此文献记载“诸侯列葬,周文创陈其礼。”①如西周的开国元勋太公望虽然封于山东营丘,但其死后就陪葬于文王陵墓附近。到了春秋时代,陪葬墓制度进一步发展。《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死后葬于雍(今陕西凤翔县),“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代继承了这个传统,秦始皇陵东南的上焦村附近就有秦皇室的公子王孙们的墓葬,它们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墓。
  西汉帝陵的阳葬墓是在商周以来君王的臣妾、亲信为其殉葬或陪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西汉帝陵的陪葬墓数量多,规模大。皇帝为陪葬者在帝陵陵区专辟茔地,墓上筑有高大封土,冢旁或建有礼制建筑,这些不同于前代殉葬或陪葬者。
  西汉帝陵陪葬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从目前保存封土的陪葬墓来看,它们大多数分布在帝陵以东,也有的在帝陵以北。分布在帝陵以东的陪葬墓,位于东司马道南北两侧,其中尤以南侧的陪葬墓数量较多。这从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杜陵的陪葬墓分布情况看得很清楚。陵区中陪葬墓的这种布局是因陵区仿照京师和皇宫而筑的原因。汉长安城和未央宫均以东门为正门(或国门)。皇帝举行朝仪,百官要候于殿门之外,文武分列两边。如汉高祖在长乐宫建成后,根据叔孙通的安排,举行朝仪时,就是文武百官分为左右两列于殿下,帝陵陪葬墓在东司马道南北两边,颇似这种朝仪的场面。陪葬墓安排在帝陵东门附近,颇似诸侯王朝谒天子的布置。如昌邑王刘贺奔丧时,从长安东郭门进东城门,至未央宫东司马门外,等候召见。西汉帝陵的陪葬墓布局,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如唐高祖李渊献陵的陪葬墓均在其东。献陵以后诸唐陵的陪葬墓位置,虽然因帝陵方向改为“坐北朝南”,而陪葬墓也由分布在帝陵之东改为帝陵之南,但其意义并未改变。如昭陵的陪葬墓就分布在“昭陵南左右厢”②,适于昭陵正门(南门)司马道左右两边,犹如上朝时候于东西两厢。
  西汉帝陵陪葬墓主要分布在帝陵以东,也反映出它们所受秦代葬仪的某些影响。例如,属于秦始皇的宗室或大臣的秦始皇陵的陪葬墓,就在秦始皇陵园(外城)以东350米,位于东司马道以南。 
  从长陵、安陵、茂陵和杜陵的陪葬墓布局可以看出,离帝陵东司马门越近的陪葬墓主人地位越高。如长陵陪葬墓中,萧何、曹参地位最高,其墓离长陵东门最近,登上长陵陵园东司马门,首先看到的就是萧、曹二冢。安陵陪葬者中,地位都在鲁元公主之下,因此鲁元公主墓是西距安陵最近的陪葬墓。茂陵陪葬墓中,可以确指名位者如卫青、霍去病、平阳主等墓葬,都在茂陵东司马道南北两侧的陪葬墓之首。杜陵陪葬墓的名位虽然还不清楚,但从现存封土仍可看出,离帝陵东门较近的陪葬墓,其封土一般比较高大,反之封土较小。西汉时,封土规模的大小,往往反映了死者地位的高低。西汉帝陵陪葬墓分布的上述情况,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存在。《周礼》卷二十二记载:“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有功者居前”③。西汉帝陵坐西朝东,所谓“前”者,即离帝陵陵园东司马门近;所谓“后”者,则反之。
  ①《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三,第346页。
  ②《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三,第347页。
  ③《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8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