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陵陪葬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汉帝陵陪葬墓-陪葬者的政治身份

刘庆柱,李毓芳


  西汉时,能够入葬诸帝陵、陪葬茔域的均属统治集团内的上层人物,但其政治身份不尽相同,有的是开国元勋、鼎柱之臣,有的是皇亲国戚、妃嫔宫人。研究不同时期帝陵陪葬者的政治身份,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汉王朝的变迁。
  高祖长陵是西汉诸陵中陪葬墓最多的帝陵之一。据文献记载,萧何、曹参、周勃、王陵等人均陪葬于长陵,这些人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西汉初年最高统治阶级的核心人物。
  惠帝当政时间不长,当时朝政实际上被吕后操纵。惠帝死后,吕后就把刚刚死去的鲁元公主葬在安陵陵区最显著的位置。鲁元公主是惠帝刘盈的胞姐,女儿嫁给了刘盈,所以她又成了惠帝的岳母,便以双重身份,开了西汉王朝皇亲国戚陪葬于帝陵的先例。
  文帝和景帝时期,执行“休养生息”政策,帝陵陵区的陪葬墓数量和规模远不如高祖长陵。
  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代,涌现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当时的杰出人物,如大军事家霍去病、卫青,著名少数民族政治活动家金日磾,政治活动家霍光等都陪葬在茂陵。据传,哲学家董仲舒也葬于此。茂陵陪葬者大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皇亲国戚,又是朝廷重臣。如卫青,既是武帝的内弟,又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骠骑将军霍去病也是这种情况。
  宣帝时期是西汉的“中兴”时期,宣帝杜陵的陪葬墓数量很多,其中有皇室家族墓,如宣帝之子——中山哀王刘竟就陪葬于杜陵。宣帝时代的一大批朝廷达官显贵也被赐葬于杜陵,如大司马张安世、丞相丙吉、金安上等。 
  西汉晚期元、成、哀帝诸陵的陪葬者,其身份一改过去的传统,或为外戚,或为佞幸,也有妃嫔宫人,其中外戚最多。如元帝渭陵的陪葬者有:孝元冯婕妤之父冯奉世,孝元王皇后之兄王凤,孝元王皇后的侄媳王莽妻等。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汉政治稳定时,文武大臣多被赐茔于帝陵陵区;相反,政局动荡、朝政腐败时,陪葬于帝陵茔区的多是外戚,佞幸及后宫妃嫔。类似情况,也见于唐代诸帝陵的陪葬墓。如唐太宗昭陵的陪葬者魏征、李勣、李靖、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均属开国元勋、达官显贵;唐高宗乾陵的陪葬者中,皇亲国戚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唐中宗死后,定陵的陪葬者已经全是皇亲。
  这些情况,反映了封建王朝的一些历史发展规律。封建王朝建立初期,那些开国元勋成了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因此死后能够陪葬于帝陵。封建王朝进入“守业”阶段后,那些异姓开国元勋及其后代,不少人成了“新主子”的打击对象。最高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采取联姻的办法,使政治与血缘两条纽带系在一起,这就是西汉中期武帝茂陵陪葬者政治身份的特点。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在皇族中的地位,在尔虞我诈、变幻莫测的宫廷斗争中,往往依靠“国戚”(即外戚),疏远“皇亲”。因此帝陵陪葬者中“国戚”多于“皇亲”,而且越到西汉晚期,这个特点越明显。从西汉历史上看,西汉中、晚期,外戚势力越来越大,最后以致王莽篡权。唐代最高统治者接受了西汉王朝的这个教训,限制外戚势力,帝陵陪葬者中“皇亲”则大大多于“国戚”。这是汉、唐帝陵陪葬者身份的重要不同之处。
  西汉帝陵陪葬墓属于“陪陵”性质,为皇帝所“赐葬”。朝廷的达官显贵,大多能得到皇帝赏赐的在帝陵附近的冢地。汉成帝营建昌陵时,就在昌陵附近“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冢地。”①但一般住在帝陵陵邑的豪富之家,或社会名流,他们在帝陵陵区的墓葬则未必是“赐葬”。如安陵的袁盎、茂陵的原涉、平陵的朱云等,其在帝陵附近的墓葬并非“赐葬”,不过其墓地在陵区范围之内而已。
  ①《汉书·成帝纪》,第317页。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