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陵陪葬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汉帝陵陪葬墓-陪葬墓的园邑与祠堂

刘庆柱,李毓芳


  西汉时代,宣帝及以前诸帝的陵墓附近均置陵邑。西汉帝陵附近均置寝庙。当时一些陪葬于帝陵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墓葬附近,也修筑了园邑和祠堂建筑。
  置园邑的陪葬墓,一般为皇亲国戚的墓葬,园邑大多为皇帝所赐。如汉太上皇陵陵区中的薄太后之母的墓地,仿照其父灵文侯的园仪,“致园邑三百家”。陪葬于长陵的孝景王皇后之母的墓地,置园邑二百家。汉宣帝将其曾祖母卫皇后改葬于奉明园附近,置园邑三百家;又将其外祖父与外祖母思成侯夫妇合葬于奉明园以南,置园邑四百家。这些墓的“园邑”仿照帝陵陵邑而建。当然,“园邑”的规模不能与陵邑同日而语。园邑中也有不少建筑,象长陵陪葬墓附近出土的“齐园”、“齐园宫当”、“齐一宫当”等文字瓦当,应属于园邑建筑的遗物。园邑是守墓者的住地,其作用是置民以奉墓。
  有的西汉帝陵陪葬墓旁,还建造了“祠堂”。祠堂之设始于西汉。钱大昭认为,“祠堂”二字起于汉,汉长安城遗址曾出土“守祠堂当”瓦①。祠堂的前身可能是祭坛,其作用与帝陵的寝庙相近。据文献记载,汉景帝时,规定诸侯王与列侯的墓前已筑“祠”。因此,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令“王薨,遣光禄大夫吊襚祠赗,视丧事,因立嗣子。列侯薨,遣大中大夫吊祠,视丧事,因立嗣。”②西汉中、晚期,封建官吏墓地营建祠堂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一些重要人物的祠堂,往往由国家修建,如霍光、张安世的墓地祠堂,就是汉宣帝下令建造的。汉代皇帝生前预建寿陵,官吏贵族预作寿墓,祠堂也有生前预建的。
  祠堂也称“祠室”。据文献记载,祠堂应是墓旁的主要礼制建筑。祠堂前置“屏”,后设“阁”。主体建筑是“堂” (或“室”),用于祭祀。祠堂周围筑有垣墙,辟有门道,门外置双阙,阙前有“罘罳”。达官显贵们的祠堂装饰得十分豪华。
  西汉时代的墓旁祠堂多为土木建筑,地面以上的建筑均已荡然无存,其基址尚待进一步发掘。因此,对于西汉祠堂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
  东汉时代的墓旁祠堂,已有用石建造的,并有一些保存至今。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发现了以祠堂为题材的东汉画像石。它们离西汉时代不远,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汉时代的祠堂。
  东汉时代的墓地石祠中,山东省历城县孝堂山郭巨墓石祠修建得最早,约建于东汉初期。石祠坐北朝南,面宽3.805米、进深2.08米。石祠前檐正中置立一根八角形石柱。屋顶为两坡。祠堂内,北半部陈列石坛,坛通宽横贯祠堂,进深1米,至祠堂北墙。这就是祭坛。
  从《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6年版)刊载的祠堂建筑的画像石图象上可以看到,这是一所封闭式院落,院墙外面周施回廊。院落坐西朝东,房屋三进,庭院两重。一、二进房屋中辟大门,二、三进房屋中置踏步。整座建筑呈西高东低。两重庭院,各自封闭,院内亦周施回廊,唯里重庭院西部“堂”屋前无廊道。二进房屋似为分隔两重庭院的一墙两廊式建筑。庭院北部尚有食用水井一口。外重院落似与西汉帝陵的便殿建筑性质相似。里重院落则颇似寝殿,三进房屋的中部为“堂”,“堂”前中央置独柱。堂下庭院中设案,案的两边置祭祀器皿。院落东门外置双阙。阙前有拴马的华表和马车。门与阙之间,有卫士持盾守卫。北部置放祭祀使用的器皿、挂架的肉食,有操作的厨师;南部则为祭祀时使用的鼓与鼓架。这些与西汉帝陵寝园形制有许多相似之处。
  西汉晚期,墓地置“祠堂”已十分普遍,这时的帝陵陪葬墓当然不会例外。住在西汉帝陵的陵邑中的豪富,死后葬在陵区附近,墓地建造“冢舍”。豪侠原涉就在茂陵“买地开道”,“大治起冢舍”③。“冢舍”的作用与“祠堂”相近,为“上陵”而设,用于祭祀,同时又是守冢者的住地。“冢舍”与“祠堂”名称不同,可能反映死者地位不同。“冢舍”似比“祠堂”低一级,但一些豪富的“冢舍”“周阁重门”,相当豪华。传世的“冢当”、“冢”、“马氏冢当”等文字瓦当,可能就是“冢舍”建筑的遗物。
  ①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3页。
  ②《汉书·景帝纪》,第145页。 
  ③《汉书·游侠传·原涉传》卷九十二,第3716页。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