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物史迹述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公主墓中窥唐风

樊英峰,刘向阳


  公主蒙冤,昔闻横祸从天降;
  游人乘兴,今看奇珍自地来。
  陪葬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寝宫乾陵的永泰公主墓,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东南隅,距古都西安80公里,墓地西北距乾陵3公里。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685—701),字秾辉,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亲孙女,中宗李显(李哲)的第七个女儿。仙蕙幼年端庄秀丽,慧志罔渝,韶音允塞。久视元年(700年)九月,被封为永泰郡主(时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食邑一千户,嫁于武则天的娘家侄孙魏王武延基(武承嗣之子)。关于永泰公主之死,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武则天)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懿德太子)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壬申(初四),太后皆逼令自杀。”当时葬于河南洛阳,年仅17岁。中宗李显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年)下诏追封为“永泰公主”,令备礼改葬。神龙二年将其尸骨由洛阳迁来陕西,与附马都尉武延基合窆于奉天(今乾县)之北原,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承恩特葬,号墓为陵,规模宏大。据勘测,陵园南北长363米,东西宽220米,占地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陵园朱雀门(南门)外有“双阙如翼”,另有石狮、石武侍卫(翁仲)和石华表等大型石雕刻。墓葬封土堆呈覆斗型,夯土而筑,高25米,其上遍植翠柏。墓道南北走向。1960年8月至1962年4月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该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便房)、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八部分构成。
  步入长87.5米,宽3.9米,呈18度斜坡状的宽阔墓道,东壁上的青龙神和西壁上的白虎神迎面扑来,令人毛骨悚然,六个天井代表的六重院落,正是“侯门深似海”的真实写照。一至四天井基部设置的八个小龛(便房)内,陈设着各种精美的三彩釉陶马、三彩釉陶俑、骑马女俑、昆仑俑、牵马胡俑、家畜家禽、生活器皿等三彩随葬品。体现唐代妇女解放的彩绘女陶俑,有的身穿长袖上衣,外套贴身短背心,腰系贴身彩带,下身着条花垂宫舞裙。有的着灯笼长裤,有的穿连衣长裙,肩背披巾,有的发髦形如乌云,有的结双环于后,形如蝴蝶,有的婷婷玉立,有的骏马扬鞭,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这些随葬品从内到外,排列得井然有序,它们既警卫这座神秘的地下殿堂,又有供墓主人死后继续享用之意,典型地体现了唐代的“墓仪”制度,反映了唐代社会妇女解放,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风气和生活方式。
  仿“明堂”建成的前后墓室,上圆象天,下方法地,体现了唐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前墓室是主人的会客议事厅,四周用巨幅壁画装饰,间以梁柱斗拱,后墓室为寝宫,用石门隔绝,外人勿入。后墓室西侧放置的巨大石槨,由34块青石板装成,呈庑殿式建筑式样。永泰公主与武延基的棺木即放置其内。石槨内外阴刻着精致优美的仕女人物及缠枝蔓草鸟兽纹图案,面积达50平方米。画中的宫女们姿态各异,俏丽潇洒,这些线刻作品熔传统的线描功夫与雕刻技术于一炉,生动而传神地刻画了宫廷侍女们各自不同的性格风采。
  墓道、过洞及前后墓室壁上的成组反映宫廷生活和建筑式样的近400平方米壁画,内容丰富,绘画技巧娴熟,色彩鲜艳。其中首推前墓室东壁南铺上绘的《宫女图》,图上的宫女们穿着当时受外来影响流行的服装,丰满腴润的面庞,青黛细长的八字眉,梳着不同的高髻,正是“翠髻高耸绿鬓虚”的写照;上身穿袒胸贴身红罗襦,下身著绛裙,裙边拂地,肩披巾帛,双头如意履露裙外,手执器物,缓步徐行,人物神态顾盼如生,逼真地再现了宫廷侍女特有的端庄、拘谨、豪华而空虚的外貌与心理状态。著名人物画大师叶浅予先生观赏后,欣然命笔;
  公主长眠宫女在,壁上着意塑粉黛;
  口角眉尖似有情,是喜是忧费疑猜。
  长安人家掌上珠,一入宫门去无来;
  赢得诗人多少墨,写向深宫幽处哀。
  画工自有生花笔,不学文章枉弄才;
  妙得容颜刻芳华,曲尽风姿写仪态。
  寂寂廊下婷婷立,楚楚神态激人爱;
  妙手到此功已毕,留得余思动尔哀。
  “公主不须伤永逝,墓门从此喜常开。”永泰公主墓出土的文物珍品和艺术瑰宝,再现了唐王朝社会的开放风气和宫廷生活的时尚,为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社会风俗、宫廷生活、服饰、绘画和工艺美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依据,也为中国古代绘画史增添了新的绚丽多彩的篇章。
  

乾陵文物史迹述丛/樊英峰,刘向阳.—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