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浅谈唐三彩中的弦纹碗

赵文军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属于低温铅釉陶器。特点是釉的熔点低,流动性良好,所以能够均匀覆盖在器物表面,冷却后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光彩照人,但硬度低,化学稳定性较差。其以铜、铁、锰、钴等元素作为呈色剂,有绿、黄、蓝、白、赭、黑等多种鲜艳明亮的釉色。唐三彩多为模制或轮制,细微之处以手工雕塑而成,有印花、划花、堆塑、彩绘等多种工艺,其陶塑工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而唐三彩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釉色和造型,其釉色灿烂绚丽,呈现出一种大唐盛世的富丽堂皇。俑类造型真实或极力夸张,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烧制唐三彩的窑址有陕西耀州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近年来,在西安附近亦发现窑址。其精品大多出土于陕西、河南两省。在国外也有很多博物馆收藏唐三彩,在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等多个国家都有唐三彩出土[1]。唐三彩主要流行于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以开元年间所制最为精致。在盛唐以后唐三彩急剧衰落,以后只有少量发现。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乾陵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的梁山之上。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掘了它的5座陪葬墓,其中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墓规模较大。墓内出土了较多的唐三彩,风格圆浑华丽,幽韵十足,可谓一代绝品。我们从这些唐三彩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唐代日常生活器皿类明器,其中以三彩碗最为常见,而最为珍贵的则属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月白地釉并点缀赭、绿、黄釉的三彩弦纹碗。
  该碗敞口、圆唇、深腹、圈足,挖足很浅,内外施月白色地釉,在碗内施十二道绿色竖带状条纹,绿色竖条和空余出的月白色竖条之上又施以赭黄色竖立细条曲线。我们可以把这些条状纹相互形成的图案看成是莲瓣纹,条状纹之内的曲线也可以看成是蔓草花卉纹饰,这样就有点像唐代的金银器。在碗外壁中间凸起一道弦纹,把碗外壁分成上下两层纹饰,上层点缀垂流的竖条状绿釉,弦纹下层点缀黄褐色釉和绿色釉。从碗的外壁观察好像也分以间区,似莲瓣纹一般。结合此碗内外釉色形成的图案似乎可以认为这是一件模仿唐代金银器而烧制成的一件唐三彩碗。在西安出土的一件鸿雁衔绶纹九瓣银碗与此碗比较相似,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鸿雁衔绶纹九瓣银碗,1963年春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即唐长安城春明门附近)。高8.l厘米,口径18厘米。侈口,口沿外翻。腹壁中部饰凸棱一周。喇叭形圈足。壁与圈足均作九瓣。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鱼子纹地……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2]。通过对比观察可知银碗有如下特点:(1)银碗为侈口(似为敞口),口沿外翻,深腹,圈足。三彩碗为敞口,口沿外翻,深腹,圈足,可以说两碗在造型上比较相似。(2)银碗外壁中部饰凸棱一周,三彩碗外壁中部凸起一道弦纹,两碗都带凸起弦纹。(3)银碗壁作成九片莲瓣纹。三彩碗的十二道竖条纹把碗分成十二区,如十二道莲瓣。在唐代金银器中碗见有十二瓣、九瓣、八瓣等多种式样,两碗的差异只是分区数目不同。(4)由于两碗的器型很相似,所以制作的时间可能相差不远。经过观察、对比和分析,笔者认为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这件三彩碗是模仿唐代金银器式样而施釉烧制成的十二莲瓣纹三彩弦纹碗。
  懿德太子墓内也出土有一件绿色地釉并点缀黄、赭、褐红釉的三彩弦纹碗。其釉色千变万化,富丽堂皇类金银器,窑变效果的釉面又兼具唐代夹缬染色的韵味。唐三彩釉面模仿唐代印染工艺,“无论是全部利用釉色的淋漓变化,或在釉上再加绘图案花纹,或印花、划花与三彩并用,而皆灿若云锦,堂皇壮丽。同时,又吸取姊妹工艺品的特长,参考染缬的技法作成异彩斑斓的图案,目前,我们还可以从三彩陶器上找到唐代著名的‘玛瑙缬’、‘鱼子缬’和‘摄晕缬’的纹饰的迹象,从而可知唐代纺织业印花工艺是非常发达的”[3]。唐乾陵陪葬墓出土的此类三彩碗尚有绿、赭单色釉,大多外壁中间都带有凸弦纹,也有少数不带者。
  在唐代渤海国遗址出土的釉陶三彩器中还发现有此类弦纹碗。冯浩璋在《唐代渤海国釉陶三彩器初探》一文中写道:“日常器皿·碗:北大渤海7号墓出土。胎质系由黄、白两色土搅拌而成,轮制。敞口,沿微外卷,圆唇,弧腹,浅圈足,底略平。腹中部有一圈凸弦纹。器内外施草绿、浅黄、米黄、白色釉,底内无釉。因胎内两种颜色的土搅拌而成,自然形成水波纹,卷云纹或卷草纹,显得富于变化而美观。口径11.6厘米,圈足高0.7~0.8厘米,通高5.3厘米”[4]。绞胎,或作搅胎,也称绞泥,系用白、褐两色(或多色)泥料相同糅合在一起,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绞泥成型,再施釉烧成呈绞纹的器物。按泥料绞合方式的不同,绞纹有木理纹、野鸡翅、羽毛纹等名称。是唐代出现的新的装饰技法,系借鉴于漆器犀毗工艺而来,宋以后已不多见[5]。由此可见在唐代渤海国遗址出土的三彩绞胎弦纹碗应是模仿漆器中的犀毗工艺。由于绞胎是唐代刚兴起的陶瓷工艺,尚不多见,所以此件绞胎弦纹碗较为珍贵,其纹饰似行云流水,变化多端,给人以无限遐思。乾陵陪葬墓的生活器皿多饰以弦纹,而在唐渤海国遗址出土的一部分三彩器也多见饰以弦纹,所以在渤海国遗址出土的三彩绞胎弦纹碗应与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弦纹碗的制作时间相差不远。
  综上所述,三彩弦纹碗釉色、工艺多变,精品多模仿唐代金银器、漆器和印染的纹饰、技法,从中可见唐三彩釉色之千变万化,也反映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种类的器物在纹饰、造型、工艺等方面是相通的,这就是时代特征。由于笔者对唐代器物的认识尚还不够,所谈也较为肤浅,难免有误断的情况,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注释: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页224~225。
  [2]高大伦、蔡中民、李映福主编:《中国文物鉴赏辞典》。漓江出版社,1991,页196。
  [3]《中国陶瓷史》,页222~223。
  [4]冯浩璋:《唐代渤海国釉陶三彩器初探》。《考古》1999年第8期。
  [5]汪庆正:《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页162。
  (作者单位:乾陵博物馆)
  

乾陵文化研究(一)/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