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五)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武则天与长安文化

赵文润

  
  中国古代的长安文化,应指古都西安十三朝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内容,当为这十三朝建都长安时,都城长安的历史文化。武则天生于唐都长安。她在长安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活动的时间,占去她大半生。她虽然在神都洛阳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执政6年;其后,又当了15年女皇。但十五载女皇生涯中,有两年是在长安大明宫度过的。这两年,是她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这两年,亦是大唐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并且,她死后是以大唐则天大圣皇后身份,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的。因此,武周历史文化是盛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则天在长安的所有政绩及文化成就,更是长安文化绚烂的篇章。
  一 武则天生于长安说
  关于武则天的生年、生地,史书无记载,唐代碑文墓志亦无相关佐证。因此迄今关于她的生年、生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主要有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或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两说。作为武则天研究会的会长,我主张诸说并存,继续讨论。但拙见以为,“长安说”更有说服力。
  史载,神龙元年(705)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旧唐书》说她83岁,《唐会要》说她81岁,《新唐书》说她81岁,《资治通鉴》说她82岁(按皆为虚岁)。据《通鉴考异》推断说,《旧唐书》、《新唐书》等书皆记载,武则天14岁入皇宫为太宗才人,应在贞观十一年(637),因为吴兢《则天实录》记载,武则天死时年82岁[1]。由此向前推断,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该年其父武士彟在大唐京城长安任工部尚书,其母杨氏亦在长安。由此可以判定,武则天于武德七年(624)生于唐都长安。
  应该说,这一判定是以史实为根据的。
  首先,吴兢《则天实录》记载武则天死时82岁,应视为信史。吴兢(670—749),唐代史学家。字西斋,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他“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周后期,魏元忠、朱敬则“深器重之,及居相辅,荐兢有史才,堪居近侍,因令直史馆,修国史。累月,拜右拾遗内供奉”[2]。魏元忠“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3]。朱敬则“长安三年,累迁正谏大夫,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4]。魏元忠于圣历二年(699)开始任宰相,朱敬则于长安三年(703)始任宰相,他们“及居相辅,荐兢有史才”,武则天因令吴兢“直史馆,修国史”,当在699至703年之间,而长安三年(703)吴兢入史馆的可信性较大。就是说,武则天在世时,吴兢已任职史馆,参与撰写国史。中宗神龙中(705—707),吴兢“迁右补阙,与韦承庆、崔融、刘子玄(刘知几)撰《则天实录》成,转起居郎”[5]。这说明,武则天病逝不久,《则天实录》已撰成;而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十一月病逝时,吴兢已36岁。作为36岁的史官,《则天实录》的主撰人,吴兢会记错武则天死时的年龄吗?这是不太可能的。再说,吴兢是一位公认的治史严谨的史学家。《则天实录》在唐代就有“良史”的美誉[6]。他的另一部专著《贞观政要》,早已成为研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必读参考书,近年来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丛书”之一重新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7]。
  其次,相关事实亦可证明,《则天实录》记载武则天终年82年是确切的。《旧唐书》记载:“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8]但未记载是贞观几年。《唐会要》记载:“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9]这说明,武则天14岁入宫为才人,是在太宗的长孙皇后(死后谥号文德)死后的事。能在贞观十年吗?不可能。史载,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病逝于长安皇宫立政殿,十一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唐太宗十分想念文德皇后,“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10]。因此,同年太宗不可能召武则天入宫为才人。由此可见,《通鉴考异》根据吴兢《则天实录》的记载,武则天终年82岁,判定贞观十一年(637)武则天14岁入宫为才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 武则天与长安佛教寺塔
  佛教是古代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立,故又名释教。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内地以来,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颇为盛行。史载,有唐一代“天下寺五千三百五十八,僧七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万五百七十六。两京(长安、洛阳)度僧尼,御史一人涖(莅)之。每三岁,州县为籍,一以留州县,一以上祠部”[11]。在籍僧尼共十二万六千一百人。而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其年户部计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12]。足见唐代佛教的盛行。唐代前期诸帝,包括女皇武则天,都尊儒信道崇佛,各时期虽有不同侧重,但都推行兼容三教,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教文化政策。一方面造成孔庙道观佛寺林立,各地皆有;另一方面又促使诗歌、书法,乐舞、史学、建筑、科举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绚烂多姿。
  如上所述,武德七年(624)武则天生于唐都长安。父亲武士彟,时任工部尚书;母亲杨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杨氏出身名门,其父杨达(字士达)是隋朝的宰相。杨氏因为信佛,曾矢志不嫁,直至42岁时她才嫁给武士彟[13]。武则天自幼受母亲崇佛的熏陶,如同她后来所说“朕幼崇释教,夙慕归依”[14]。她在皇宫中当了12年才人,读的主要是儒家经典。后来读佛经,主要是她入感业寺为尼姑时期。史载,“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15]。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官。六月,高宗李治即位于长安。八月,葬太宗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其后,武则天便按北朝以来惯例,因无子女而入感业寺(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东北感业寺小学后园内)为尼姑。读佛经代替不了她对高宗李治的思念。“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16]。太宗晚年患“气疾”,李治为太子,常入侍当在贞观二十年(646)以后。太子李治与武才人相恋的地点亦应是此时太宗常去休养的玉华宫(在今陕西铜川)、温泉宫(在今西安临潼)、翠微宫(在今终南山北麓黄峪)及其附近青山绿水之间。武则天在感业寺里,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李治心切,挥笔写下一首题为《如意娘》的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17]
  她思念李治时,遥望红色的宫墙或柱础,把红色看成青绿色,“看朱成碧”,恰好印证了她同李治谈恋爱的地点如同上述。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据《全唐诗》载,她撰诗46首,《武后享清庙乐章》10首,共56首。这首《如意娘》,为武则天在长安感业寺为尼姑时(650—652)所写,从而使她登上大唐长安诗坛。在感业寺内,她与高宗的结合,于永徽三年(652)秋,诞生了两人爱情的第一个结晶——武则天长子李弘(高宗第五子)。感业寺因唐高宗、王皇后到达,特别是武则天在这里当了三年多的尼姑并生下后来的皇太子李弘,从此名声大噪。如今这里附近的百姓一提起武则天,总是露出欢欣、骄傲的笑容。
  永徽四年(653),高宗在王皇后的支持下,召武则天入宫,不久立为昭仪(正二品)。王皇后本欲利用武氏以排斥萧淑妃,但武则天二次进宫后,受到高宗专宠。“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18]。永徽六年(655)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不久便同高宗一起参与佛教活动。高宗与玄奘法师的关系十分密切[19]。显庆元年(656)三月,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文讫”。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送碑文与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率寺众诣阙陈谢。不久,玄奘法师“以见碑是圣文,其书亦望神笔,诣阙请皇帝自书”。表奏不纳,玄奘法师又上表请求,“表奏,帝方运神笔”。四月八日,高宗“书碑并匠镌讫,将欲送寺”。玄奘法师“渐荷圣慈,不敢空然待送,乃率慈恩徒众及京城僧尼,各营幢盖、宝帐、幡华,共至芳林门(苑门名,在长安禁苑南偏东、宫城之西)迎”。因七日夜雨八日路不堪行。“十四日旦,方乃引发,幢幡等次第陈列,从芳林门至慈恩寺,三十里间烂然盈满。帝(高宗)登安福门(唐长安城皇城西面偏北门,遗址在今西安玉祥门南侧)楼望之甚悦,京都士女观者百余万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设二千僧斋,陈九部乐(唐乐舞名,即燕乐、清商、西凉、高丽、扶南、龟兹、疏勒、康国、安国)等于佛殿前,日晚方散”。至十六日,玄奘法师又与徒众到朝堂拜谢高宗、武后,将皇帝亲自撰文并书丹的《大慈恩寺碑》迎至大慈恩寺、塔。当时观赏碑文的僧尼、士女,无不称赞“帝善楷、隶、草、行,尤精飞白。其碑作行书,又用飞白势作‘显庆元年’四字,并穷神妙。观者日数千人,文武三品以上表乞摸打,许之”[20]。这不仅是一场规模盛大的佛事活动,更是一场规模绝前宏大的书法精品欣赏、临摹的聚会。此时则天武后虽因身怀六甲,不宜过多参与其事,但她对高宗崇佛是支持的,对高宗的书法艺术之精湛,更是由衷地赞佩。由此可见,她日后书写的《升仙太子碑并序》及“荐福寺”匾额并擅长飞白体,便是她长期勤奋苦练,从唐太宗、高宗两代皇帝那里学来的。
  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乙丑(五日),武则天第三子(高宗第七子)李显,生于京城长安[21]。在李显诞生的前后,高宗、武后与玄奘法师有过频繁的交往。冬十月,武后临近产期,玄奘法师启“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所出家”。十一月一日,则天武后赐玄奘法师“衲袈裟一领,并杂物等数十件”。法师深表谢意。五日,玄奘于宫中显庆殿见一赤雀飞来止于御帐,玄奘不胜喜庆,陈表祝贺,贺表刚进奏,便闻有敕令报法师:“皇后分娩已讫,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已,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王。”玄奘法师又立即进表祝贺,说:“帝子之崇,出处斯在,法王之任,高尚弥隆。”佛光王生满三日,玄奘法师又进表庆贺。十二月五日,李显满月,高宗“敕为佛光王度七人,仍请法师为王剃发”。玄奘再次进表,向皇帝、皇后表示谢意。并庆贺佛光王满月,又进献一领法服等[22]。这些言行,不仅表现出唐高宗、则天武后的崇佛,对玄奘法师的敬仰,亦表现出“二圣”之间的情深意切和对幼子的无限关爱。
  武则天的崇佛,还表现在对法门寺佛骨舍利的敬重,对长安城内西明寺的关注。显庆四年(659),僧人智琮等奏请弘护法门寺真身佛塔,高宗即予“钱五千贯,绢五千匹”以充供养,又以绢三千匹令造与自己等身的阿育王像,余钱修塔[23]。次年高宗又举行盛大的仪式,将关中法门寺佛骨舍利迎入东都洛阳宫内供奉,则天武后“舍所寝及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24]。史载,高宗、武后时,还曾一次就赏赐给长安城内西明寺“田园百顷,净人(寺院农夫)百房,车五十辆,绢布二千匹”[25]。这是“二圣”崇佛所采取的又一措施。
  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法师奏请唐高宗批准,在大慈恩寺内造塔,用以安放佛经、佛像及舍利等宝物。玄奘法师亲自设计,仿照印度塔形式,亦借鉴西域塔形状,很快建成一座高五层、180尺的大雁塔。但由于结构砖表土心,不甚坚固,不久塔身开始崩坏。长安元年(701),女皇武则天自神都洛阳重返长安后,看到如此情形,下令王公贵族施钱重建。新塔七层,塔高64米。塔身全部用砖砌成,磨结对缝,十分坚固,气势雄伟。初建成时称慈恩寺塔,亦有“雁塔”之名。后因其比荐福寺的小雁塔更加高大,故称大雁塔[26]。大雁塔的建成,不仅妥善地保护了佛经等文物,而且成为举世闻名的佛塔之一。这是玄奘法师的一大功劳,更是女皇武则天促进佛教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应永远载入长安文化史册。
  嗣圣元年(684)二月,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后徙居湖北房州(今湖北房县)。睿宗李旦即位,为傀儡皇帝,改元文明。文明元年(684)三月十二日,临朝称制的则天皇太后,因思念已故的高宗,准备葬高宗于关中乾陵,命李旦在长安城开化坊南中部原英王李显住宅,为其父高宗祈福而建筑一座寺院,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十一月,武则天令改名荐福寺,并用飞白书亲题匾额,不仅为大唐长安增加了一座皇家寺院,而且为长安书法史上增添了一幅珍品[27]。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又在荐福寺南侧安仁坊修建了一座十五级佛塔,即小雁塔。荐福寺因有女皇武则天亲题匾额而闻名中外,成为长安佛经主要译场之一。这是武则天为发展佛教文化作出的又一贡献。
  三 武则天与长安大明宫
  唐都长安的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十月。这年七月,长安城的天气十分闷热,太宗屡请其父、太上皇李渊去九成宫避暑,但李渊因隋文帝死在那里而不肯去。于是这年十月,太宗下令营建大明宫,“以为上皇清暑之所”[28]。但直到次年五月李渊病逝,大明宫并未建成。史书一致记载,大明宫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四月。龙朔二年(662),“高宗染风痹,以宫(太极宫)内湫湿,乃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29]。或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30]。有的史书记载的更具体,龙朔二年(662)四月,“辛巳(二十二日),作蓬莱宫”[31]。就是说,这年四月二十二日,高宗下令改大明宫为蓬莱宫,取殿后蓬莱池以为名,并开始大规模营建。龙朔三年(663)四月,蓬莱宫已基本建成。“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莱宫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宸殿听政。百僚奉贺,新宫成也”[32]。史载,从显庆五年(660)十月开始,高宗因病委托则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33]。正因为如此,其后高宗才能在武后辅政下,二人专心谋划大明宫的营建。这是高宗执政、武后辅政初期的一项显著政绩之一。
  武则天对大明宫的贡献,还在于这座雄伟宫殿的最后定名。它起于贞观九年的大明宫(贞观八年十月开始营建大安宫,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改名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又改名含元宫。长安元年(701)十月,武则天重返长安。十一月,戊寅(初十),“改含元宫为大明宫”,从此迄今一直称大明宫或大明宫遗址。
  武则天与长安大明宫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她辅政23年间(660—683),虽然6次随高宗去东都洛阳,但返回京城长安后,大明宫仍然是天皇、天后“二圣”执政、辅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特别是女皇晚年西返长安,曾在大明宫执政两年,从长安元年(701)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十月,政绩卓著,文化成就突出,可谓大明宫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1.在大明宫观赏大臣进献的《圣主还京乐舞》
  武则天喜欢并能创作乐舞。据舞蹈史家考证:唐武后时尚存的乐曲有《白雪》、《公莫》、《巴谕》、《明君》、《铎舞》、《白鸠》、《白纻》、《前溪》、《团扇》、《乌夜啼》、《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等六十余曲[34]。并认为,高宗统治时代已有《坐部伎》、《立部伎》之分,而将这些乐舞整理成为固定的成套乐部,当是在武则天朝[35]。许多长安及其附近的关中官吏,对于武则天返回长安、表现出身后归唐意愿,都很欢迎。长安元年(701)十月辛酉(二十二日),“天后幸京师,同州刺史苏瓌,进《圣主还京乐舞》。御行宫楼观之,赐以束帛,令编于乐府”[36]。苏瓌,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是隋朝宰相苏威的曾孙,进士出身,时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他得知天后返回长安,十分兴奋,创作并排练出《圣主还京乐舞》,进献给武则天观赏。女皇回长安后住在大明宫,因当时京城为神都洛阳,故大明宫被称为“行宫楼”。女皇看了以后很高兴,不仅有所奖赏,还令将该乐舞编于乐府(国家设立的音乐官署)。
  2.在大明宫麟德殿处理军政要务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太液池西侧高地上,营建于麟德年间(664—665),故名,建成后,皇帝常于此殿举办内宴、会见外宾、接待蕃臣及宰相奏事。长安元年(701)十一月,女皇以郭元振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先是,凉州南北境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上任后,突厥、吐蕃不敢进犯,“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37]。长安二年(702)九月,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求和。武则天在麟德殿宴请论弥萨。时边将唐休璟入朝参加了宴会。席间,论弥萨多次窥视休璟,女皇问其故,论弥萨说:“洪源之战,此将猛厉无敌,故欲识之。”宴后女皇立即擢拔唐休璟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休璟练习边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镇(安西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38]。长安三年(703)四月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武则天闻知新罗王金理洪病逝,遣使立其弟金崇基为新罗王。七月,任命刚正不阿的正谏大夫朱敬则为同平章事,同时又擢拔唐休璟为宰相[39]。十月,日本国遣其朝臣真人粟田等人为第八次遣唐使,前来长安贡方物(日本国特产)。朝臣真人,官当唐朝的户部尚书,于是戴进德冠,则天女皇在麟德殿设宴款待,授可膳卿,随后回日本[40],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瑰丽篇章,受到日本史学家的称赞,并认为“迄今虽尚不清楚‘日本’国名是自何时开始的,但第八次遣唐使首度对中国自称日本之事,却受到广泛的承认”[41]。
  3.在长安大明宫彻底昭雪冤案
  武则天从长寿元年(692)开始,昭雪酷吏制造的各类冤案。她重返长安后,决心彻底昭雪冤案,主要目的是企求健康长寿。长安二年(702)八月,女皇在大明宫郑重宣布:“自今有告言扬州(按指684年徐敬业据扬州起兵叛乱)及豫、博(按指688年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父子叛乱)余党,一无所问,内外官司无得为理。”十一月,武则天又命监察御史苏颋复核酷吏来俊臣等处理过的旧案,“由是雪免者甚众”[42]。二十五日冬至,女皇亲临位于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外道东二里的圆丘坛(亦称圜丘,也叫天坛,遗址在今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南操场东侧)祭天,大赦天下,“赐酺三日”[43],让臣民百姓欢聚饮酒三天,以庆贺她的长安之行,庆贺昭雪冤案已经完成。这是女皇武则天唯一的一次至长安天坛祭天。
  4.《三教珠英》呈现在长安大明宫
  武则天崇佛信道尊儒,在对待宗教思想文化上,展现出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史载圣历年间(698—700),武则天诏令修撰《三教珠英》,由著名学者张说、李峤、刘知几、崔湜、沈佺期、宋之问、徐彦伯等参编,共26人,分门撰集。至长安元年(701)修成,“十一月十二日,麟台监张昌宗撰《三教珠英》成,上之”。本书“于旧书(按指儒家经典)外,更加佛道二教,及亲属姓名方城等部”[44]。此时,武则天住在长安大明宫。由此可以断定,张昌宗是在大明宫领衔上书的。《三教珠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儒道佛三教文献汇编,共1313卷,其中目录13卷。它标志着从唐高祖、太宗开创,高宗、武后继承,至此形成了三教兼容,在竞争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繁盛局面。
  5.武则天在长安首创武举
  唐朝科举制度主要分常举与制举两种。常举是经常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制举是由皇帝临时特诏举行的科举考试。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90)二月十四日在神都洛城殿创立的殿试,是制举的最高形式。不过以上都属于文举。
  武举萌芽于高宗时期。他多次下诏举荐武将,但未将选择将才列入科举考试项目。武则天晚年在大明宫执政时期,于长安二年(702)春正月,在长安“初设武举”[45]。武举有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7项,每项经过考试决出名次。史书还记载说武则天“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46]。从此在应试的群体中,除云集大批诵文弄墨的饱学之士,还涌动着许多舞枪弄剑的骁勇将才。很显然,武举的创立,对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保卫辽阔的疆域和强身健体,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6.在长安大明宫决策设置北庭都护府
  早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治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都督唐休璟的请求,派遣大将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率军于当年十月打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武则天将安西都护府设置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并派兵镇守。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长安大明宫决策“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47]。这是一代女皇于79岁高龄时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闪射出震撼中华民族心魄的灿烂光芒!据史载,唐代的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掌管天山北路西至楚河流域的特伽、鸡洛二州,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和二十三个都督府[48],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而安西大都护府则掌管安西四镇及天山南路西至波斯(今伊朗)的二十个都督府,其中葱岭以东四个,葱岭以西十六个,“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49],包括帕米尔以南,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土地。就是说,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楚河流域和帕米尔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使大唐的疆域在西部一直达到波斯湾。这是唐王朝疆域最辽阔的时代。由此可见,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并设置北庭都护府,完善了在西域的管理体制,意义十分重大。从此北庭与安西两个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重新畅通了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亦促使长安文化更加辉煌灿烂。
  综上所述,武则天生于长安。在大唐皇宫中曾为太宗才人,在感业寺里当过尼姑。其后,又先后以高宗皇后、圣神女皇的身份,在长安大明宫辅政和独掌政权。她为大唐长安的佛教寺塔建筑、诗歌、书法、乐舞、史学、科举、军事行政体制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项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她在唐代长安的这些辉煌成就,理应属于中国古代长安文化的绚烂篇章。
  注释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一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
  [2][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2《吴兢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旧唐书》卷92《魏元忠传》。
  [4]《旧唐书》卷90《朱敬则传》。
  [6]见赵文润、赵吉惠主编:《两唐书辞典》中的“吴兢”条,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3页。
  [7]见(唐)吴兢:《贞观政要》(中华古典文化精华),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8][15][18]《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
  [9](宋)王溥撰:《唐会要》卷3《皇后》,中华书局1955年版。
  [10]《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十年。
  [11]《唐会要》卷49《僧籍》。
  [12]《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
  [13]详见拙著《武则天》,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14]《全唐文》卷97《三藏圣教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
  [17]《全唐诗》(上卷)第一函第二册则天武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19]详见拙作《唐高宗与玄奘法师》,已收入拙著《武则天与唐高宗新探》,三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0][22]慧立、彦悰著:《玄奘传》卷第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191页,第195—200页。
  [21]《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
  [23]《法苑珠林》卷51《敬塔篇·故塔部》。
  [24]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
  [25]《全唐文》卷257《唐长安西明寺塔碑》。
  [26]参阅张永禄主编:《唐代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3—364页。
  [27]《唐会要》卷48《荐福寺》。文中文明六年应为天授元年。(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开化坊》。
  [28]《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八年。
  [29][32]《唐会要》卷30《大明宫》。
  [30](南宋)程大昌撰:《雍录·唐东内大明宫》。
  [31]《资治通鉴》卷200高宗龙朔二年。
  [33]《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五年。
  [34]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35]王克芬:《歌颂女皇的唐代宫廷燕乐》,载《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36]《唐会要》卷35《诸乐》。文中“大足元年”应为“长安元年”,因是年十月改元长安。
  [37]《资治通鉴》卷207则天后长安元年。
  [38][42][45][47]《资治通鉴》卷207则天后长安二年。
  [39]《资治通鉴》卷207则天后长安三年。
  [40]《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日本国》、《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新唐书》卷220《东夷传》。
  [41](日本)金子修一:《日本第八次遣唐使与则天武后》,载赵文润、辛加龙主编:《武则天与咸阳》,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43]《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
  [44]《唐会要》卷36《修撰》、《新唐书》卷59《艺文志》。
  [46](唐)杜佑撰:《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
  [48]《新唐书》卷43《地理志》。
  [49]《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
  (赵文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乾陵文化研究(五)/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