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五)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杨再思墓碑现存文字记事

李阿能


  乾陵唐杨再思墓碑是1995年在唐僖宗李儇(862—888)靖陵的墓室棺床底座上发现的。墓碑现藏乾陵博物馆。墓碑为青石质,无首、无座;顶部原刻六螭现仅残存五首(左三右二),螭身、碑圭及底榫皆被凿掉;碑身两侧线刻蔓草纹饰,间以瑞兽形象。现存墓碑高2.11米,宽(不含螭首)1.04米~1.12米,厚0.33米~0.375米。碑面上部文字蚀泐严重,隐约可辨者仅十之一二;下部文字保存较好,可辨者十之七八。碑文隶书,凡32行,满行67至69字,现存约950余字。
  碑文在2000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补遗》第七辑和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文补编》(全三册)中均有收录(《全唐文补编》所收录文源于《全唐文补遗》)。为叙述方便,现将《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所收录文迻录如下:
  大唐故尚书右仆射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郑国公杨恭公(再思)□□并序
  昔三皇□张神明之化,有□先大□之臣,以利天下;五帝□□□和之德,有羲仲皋陶之辅,允代天工。自揖让不还,泽源远邈。姬发以□□底业,□□□□钺之助;汉高以拯□被图,萧张立运筹之绩。逮□□□□纲(泐6字)明□□,股肱无翊佐之功。於赫帝唐,陶冶前古。枢衡斗极,□授两仪之先;□□□□,奋庸□□之佐。其有□□一德□顿□阶吐纳丝□□□於□□□□枢□圣人□□□,其惟郑国公乎。公讳□,字再思,其先居于恒农之华阴,今为郑州源武人也。其源□□,派姬水之长澜;其德□□,承公刘之遗庆。西京鼎□,□岩高於□□;□□□□,□上□□□□。□仁经义,伟业盛於旗常;祖德家风,□道隆於洙泗。稽诸惇史,不其盛欤。曾祖□□隋直散□□□北中□□□尚书郎、□□太守(泐5字)齐□□□□外(下阙10字)。考行□,皇□□□高陵长安二县尉、始州黄安令,赠使持节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又赠□□□节□□□□四州诸军事□□□督□积于身福(泐6字)穹昊淑清之气,履冰霜□□之姿。幼而敦庞,长而方大。居以恭肃,行以恺□。□□□智其□□□潜也(泐8字)圃之(泐7字)。由是□□□□□钦风。弱冠明经擢第?解褐授□□□武尉。□承□诫,居膏不染。清风扇於三邑,□□□□□郡。历同州澄城□□清□□□□举敕绶(下阙10字)异□公□□□希□□惇(下阙14字)。嘉誉渐於周行,英徽塞乎时听。俄拜监□□□。霜□□□,介然特立。(泐7字)敕□□□□□昔(下阙10字)特降(下阙11字)而君□□□□浊而奸吏风变。俄拜校书郎□□□□外郎、祠部郎中。怀铅(下阙13字)早除右御史□中□□□□□□□朝(下阙14字)俄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县开国男,加银青□□大夫□□翼戴□□实懿□□□□□于□□□□□□间□下除右御史大夫延□□□□大夫□□□□□太子□□□雍□□于时□□□朝政惟疑(泐7字)肱□□命耳(下阙16字)贪夫□□□之心(下阙9字)之化□者异声称□□征拜□□阖□怀仁,立□颂德。进(下阙14字)不(下阙9字)留□奉禀。俄拜户部尚书□□□□□□品兼太子右庶子、京师留守,改封广平□□□,检校□□□。又拜都□□不□□□□尚书□□□中□□□大夫□□封二百户,改封(泐8字)迁尚书右仆射□恒左参□极览观机□□位□□□□天道总□□□氲下□□□□含灵之宠□夫□称公辅,道茂人□。孰□□入三台,丹青於□□;□化周於八座,黼藻於彝章。□□雅性□□,素怀冲虚。虽道经济□□於庙堂(泐6字)於□□□年华暮齿,景暨秋方(下阙9字)陈析□□□□□。皇情逎眷,方赖于胡公;达人□满,还违於疎传。形神□倦,寝疾□□,春秋七十有六,以景龙三年□□己酉六月戊申,薨于胜□里之私第。□□□□,兴□□之悲;群辟缠哀,有绝弦之痛。乃降中敕,择日□□□□门□□,罢朝三日,百□赴哭。赠特进、□州大都督。□□□□百段,米粟□百石。凡□□□□令官给,赠东园秘器,有司备礼册命。令光禄卿杨光琰监护,雍州司马□□为副。□□□中□器□□之□□□□行己践五□以□□。□□□□,犹嵩岱之峻□,□□□也;□其涯□,犹河海之泓澄,不可溺也。自青襟筮仕,华发登庸,口无择言,满□□□。起身兼□□周海内□□□故□光辅三朝。□厘□□,□□□之□;□明□□,□□□之雄。□留惠爱,三居紫诰之地;誉穆专车,再入青锁之门。荣高负玺,握南宫之□□东朝之(泐7字)三□□□尔於孙四时,转机□□五□。寿□元老,贵为冢臣。(泐7字)之日(泐7字)保福禄而恒孝,卒栝囊而□咎。其生□□□□之(下阙11字)国朝衣冠□臣□□□□名器□□□始未有□□者焉。□夫人河东裴氏,新都县主□□彦之女也。后夫人清河张氏,□侍中文□□□曰其□□□□田□□□□酉,合葬陪於□□□□太常□□谥曰恭□礼也。(下阙14字)於□陵;门旆逶迤,长归於毕陌。非□□□亮之义(下阙16字)竭□□□□□□子□中□□□□良□□□栋杆。□□□於□□,纪清白於家风。永惟文武之衷,思谋不朽(下阙14字)武(下阙约65字)东(下阙19字)孝□,神□聪明。不惊□□,无□荣名。才称□智,德乃老成。其质皓白,其道忠贞。其□。(下阙15字)已(下阙10字)克□□□□圣图天启,良佐云从。□振□□□□□□□□帝□□□时□□高□降礼(下阙10字)五□□□咸□□□两(下阙12字)重,王猷是记。其□。再登为相,□□□□。□□献纳,力□□诣。□□毕举,(下阙10字)朋□□□□□臣寔□□□□元老,惟国之□。典□□修□□□□□事不朽,遗文是□。其□。波惊竹□,景□扶桑。□丧金碧,时倾栋梁。恨结□□,冤□彼苍。□□□□□乃□□□恸结□□□□上皇,哀加群辟。宠延□襚,乐辍金石。何以追荣,桓圭冒册。何以送远,□车溢陌。其九。仁焉而亡,智笃而尽。伊吕既谢,彭聃亦殒。□□□□,语今齐轸。休风懋冽,千载无泯。其十。
  □□□□□□□□□月□□□
  碑主杨再思,传见两《唐书》,为文献记载的唐乾陵陪葬人物之一。其墓碑于文德元年(888)建造唐僖宗靖陵时曾被作为棺床底座埋入该陵墓室中。20世纪90年代初,靖陵曾多次被不法分子盗掘。为了保护该墓葬,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95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清理墓室时,于棺床底座上发现了杨再思墓碑,且为乾陵陪葬墓所出第一批墓碑之一。此碑石文字在后代所编的《金石录》、《文苑英华》、《全唐文》等诸书中均未见著录。又因杨再思墓碑碑面文字泐蚀漫漶殆尽,出土后未曾引起学界人士关注。笔者依据《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所收录杨再思墓碑现存文字内容,从中梳理出有关墓主先祖、宅第、妻室及碑文作者等相关信息,以补史书之阙。疏误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关于杨再思的祖望问题,两《唐书》本传未载。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卷一“杨氏”条可知:杨再思本名綝,字再思;祖父杨岐,吕州(今山西霍县)刺史;父杨行表,长安尉。綝之兄敏;綝之长弟亮,字季昭,邓州刺史;綝之幼弟润,字温玉,国子祭酒、湖城公。琳之子祯,司励员外郎。綝之孙献,汝南太守[1]。两相勘校,当互补之。另据《旧唐书·杨再思传》记载,杨再思“子植,植子献,并为司勋员外郎”,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却记杨再思子名祯,“祯”、“植”字形相近,疑有一误。
  碑文现存文字曰:“公讳□,字再思,其先居于恒农之华阴,今为郑州源武人也。”而两《唐书》本传载:“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也。”说明其先祖居于弘农之华阴,到杨再思时迁居郑州原武。“恒农”应为“弘农”,避孝敬皇帝李弘讳;而“源”或为“原”之误。弘农之华阴为中国历史上杨姓祖望之地,名人辈出,结合后句“曾祖□□隋直散□□□,北中□□□尚书郎、□□太守,(泐5字)齐□□□□外(下阙10字)”,虽无法知其曾祖名讳,但从碑文所述其官职名称亦可推知杨再思当为名门之后,其曾祖曾在隋朝担任尚书郎、太守等重要官职。
  碑文曰:“考行□,皇□□□高陵长安二县尉、始州黄安令,赠使持节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又赠□□□节□□□□四州诸军事□□□督□积于身福(泐6字)穹昊淑清之气,履冰霜□□之姿。”其中“考行□”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所记“再思父行表”相合,缺字“□”可补为“表”字。其后所列官职名称可补文献之阙。
  关于杨再思的生年,两《唐书》本传及墓碑现存文字均未记载。但碑文现存文字在叙述杨再思卒日之前句有“春秋七十有六”数字,按照唐人墓碑行文习惯可知,此似应为杨再思的享年。据其卒年推算,杨再思当生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
  关于杨再思的卒日,《旧唐书·杨再思传》记载:“景龙三年(709),迁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其年薨,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恭。”[2]《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景龙三年,六月癸卯,尚书右仆射杨再思薨。”[3]《新唐书·中宗皇帝纪》亦载:景龙三年六月“癸卯,杨再思薨。”[4]上述资料表明,杨再思当卒于景龙三年六月癸卯(十八日),时任职尚书右仆射。而碑文载“景龙三年岁次己酉六月戊申(二十三日),薨于胜□(业)里之私第”。由此证明,两《唐书》关于杨再思死亡时间的年、月记载准确无误,即景龙三年六月;只是在具体卒日上与碑文所记相差五日。碑文为当时人岑羲所作,且于唐末即埋入靖陵墓室中,故杨再思的具体卒日,当以碑文记载为准。
  关于杨再思的宅第问题,碑文有“以景龙三年□□己酉六月戊申,薨于胜□里之私第”句,可知杨再思的晚年是在“胜□里”之私第度过的。检两《唐书·地理志》及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等相关资料,“胜□里”中间的缺字或可补为“业”即“胜业里”。文献记载,胜业里(坊)本名宜仁坊,武德初,坊中立胜业寺,其坊因此改名。其址位于唐长安城朱雀街东第四纵列,从北而南为第四坊,东接兴庆宫,南临东市,西为崇仁坊(清人徐松考证,异名为昌化坊)[5],北为安兴坊。而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记东都洛阳永丰坊有“尚书右仆射杨再思宅”。永丰坊“乃洛阳定鼎门街之东第四街街东自南向北之第三坊”[6]。另外,《全唐文补遗》第三辑收录有杨再思撰写的“唐故仪同三司董府君(仁)墓志铭”,墓主董仁卒于咸亨四年(673)十月七日,撰写此文时,杨再思自署“东都留守御史兼敕勾大使”[7]。据此推测,杨再思或在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皆有宅第。东都永丰坊宅第为其任东都留守御史兼敕勾大使即相武后时居住;而西京长安胜业里宅第则是中宗李显复唐后为相时至晚年的居处。
  关于杨再思的妻室问题,两《唐书》本传中未曾言及。据碑文“□夫人河东裴氏,新都县主□□彦之女也。后夫人清河张氏,□侍中文□□□曰其□□□□田□□□□酉,合葬陪於□□□□太常□□谥曰恭□礼也”可知,杨再思生前至少有两位夫人,即“河东裴氏”和“清河张氏”。“河东裴氏”和“清河张氏”皆为当时大姓。结合杨再思的家世及唐人注重婚姻门第观念等相关时代背景,杨再思的两位夫人当系名门之后,但具体何人不得而知。她们死后身葬何处,是否参与陪葬乾陵,碑文中的“合葬陪於”又指何人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尚待进一步考证。
  据碑文现存文字得知,撰文者为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丞上柱国汝南郡开国公岑羲,但无书丹及镌刻者题名。关于碑文作者岑羲,两《唐书》均有传。据《旧唐书·岑文本传附岑羲传》记载,岑羲为太宗朝名相岑文本之从孙,高武朝宰相岑长倩之从子[8]。天授二年(691),岑长倩因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一说是因反对在天下兴建大云寺[9]),“由是大忤诸武意”而下狱被诛。在武氏当政的武周朝,岑羲的政治身份可谓有污,但幸有则天皇帝“苟有材干,何恨微累”之识,才得以“拜天官员外郎”。至中宗“神龙初,(羲)为中书舍人。时武三思用事,侍中敬晖欲上表请削诸武之为王者,募为疏者。众畏三思,皆辞托不敢为之。羲便操笔,辞甚切直。由是忤三思意,转秘书少监,再迁吏部侍郎”。由此可知,岑羲为人正直,在武氏当权的中宗朝,他敢于秉笔弹劾佞臣,但由此也得罪了武三思。“时吏部侍郎崔湜、太常少卿郑愔、大理少卿李允恭分掌选事,借以藏货闻,羲最守正,时羲美之。寻加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杨再思正是在这一年辞世的,杨氏诸子便请当时俗“以文吏著名”的岑羲为其撰写碑文。但由于当时武氏仍把持朝政,不久岑羲即以“大忤诸武意”而受到排挤,之后随着“中宗时,侍御史冉祖雍诬奏睿宗及太平公主与节愍太子连谋,请加推究,(岑)羲与中书侍郎萧至忠密申保护”及“先天元年(712),(岑羲)坐于太平公主谋逆伏诛,籍没其家”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发生,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两《唐书》本传记载,杨再思一生“历事三主,知政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为人巧佞邪媚”[10],“畏慎足恭,未尝忤物”[11],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杨再思墓碑的出土,为研究杨再思的生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注释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卷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65页;赵超编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卷1《杨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5—136页。
  [2]《旧唐书》卷90《杨再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18—2919页。
  [3]《旧唐书·中宗本纪》卷7,第147页。
  [4]《新唐书·中宗皇帝纪》卷4,第111页。
  [5]张永禄:《唐都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6]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7]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三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另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咸亨096董仁墓志。
  [8]《旧唐书·岑文本传附岑羲传》卷70,第2540页;《旧唐书》卷70《校勘记》,第2544页。
  [9]参见《资治通鉴》卷207,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933页页下注。
  [10]《旧唐书》卷90《杨再思传》,第2918页。
  [11]《新唐书》卷109《杨再思传》,第4098页。
  (李阿能,陕西乾陵管理处)

乾陵文化研究(五)/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