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试论唐代赤水军指挥系统之构成及其特点——兼对《试论赤水军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一文的补正

李文才


  成立于唐朝初年的赤水军,由于承担断隔吐蕃、突厥两蕃的军事任务,最终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野战军团。本人曾撰《试论赤水军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一文,对赤水军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进行过探讨,对学术界的一些已有观点进行过修正。然而,由于对史料的搜集不够全面,且成文不免仓促,因而某些结论有欠精审。基于学术公器之顾念,故再撰此文对前述拙文加以补正。
  一 绪论
  学术界较早关注赤水军,并对其加以申论者,为已故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永兴先生。王先生关于赤水军的主要研究论点主要有二:(1)赤水军成立于武德二年“恐不可信”,赤水军成立时间当在武则天在位期间,回纥、契苾等四蕃族内属甘、凉之后。(2)“赤水军乃敕勒族(亦称铁勒)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所组成之军队也。敕勒族四部以回纥部最为强大,故回纥部酋相继为赤水军使,可推知其他三部酋长为赤水军使下诸将,四部之一般部落成员则为赤水军之兵士也”[2]。
  对于王先生的这两个主要论点,笔者曾撰写《试论赤水军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3]一文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认为:(1)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七月,安修仁以其地来降,唐政府出于平定河西的政治军事需要,以及安抚安氏家族及其私属武装等方面的考虑,遂以安氏家族的私属武装为基础,就地组建了赤水军。因此,王先生所持赤水军成立于武则天时期的论点不能成立。(2)赤水军系由敕勒族所组成的军队,这个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首先赤水军之成立是由出自昭武九姓胡的安修仁发起,既然赤水军因安修仁归唐而组建,那么组建后的第一任指挥官,应当由安修仁或安氏家族的其他人物充任,这一点应该可以确定。另外,就赤水军的发展史来看,赤水军指挥官——“赤水军(大)使”也并不全由回纥部酋担任,其他少数民族将领甚至汉人将领也可担任此职。拙文论述重点为赤水军的指挥系统,通过对赤水军指挥官——赤水军(大)使,以及副使、赤水军基层军官等人员组成情况的讨论,对王先生的第二个观点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至今我依然认为,王先生的观点不能成立。
  由于拙文当时在史料搜集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在赤水军(大)使、副使、基层军官人员的材料收集上有所阙漏,从而影响到对赤水军指挥系统构成的特点、君主对赤水军的掌控意图等问题的判断。
  学术,天下公器。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惧怕出现失误甚至是错误,关键是发现错误之后的态度。前述拙文在史料搜集上的粗疏,以及成文的仓促,直接影响了文章的科学性。基于惩前毖后的想法,今再撰本文以对前述拙文进行补正,并力争在赤水军指挥系统构成及其特点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二 历任赤水军(大)使考述
  欲讨论赤水军指挥系统构成的特点,首先要把赤水军最高军事主官的名称内涵弄清楚;然后,再看由哪些人担任这个职务。
  诸多史料表明,赤水军最高军事主官的名称颇多,一般情况下称为赤水军使,或赤水军大使,或曰赤水兵马大使、赤水兵马使,或直接简称赤水大使,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称为“节度赤水军事”(详见下文所论)。然而,前揭王永兴先生却认为赤水军(大)使的正式名称,应该是“赤水九姓使”或“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前揭王著云:
  根据以上考辨分析,《会要》所云:“赤水九姓使”,《新唐书·方镇表》所云:“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乃敕勒族诸部所组成的军队;前者为简称,后者为全称。[4]
  对王先生的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因为本文以下所列举之众多史实均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赤水军(大)使”、“九姓大使”(或称“九姓部落大使”,或简称“九姓”)都是并提的两个职务,二者绝非一职可以确定无疑。
  因此,我以为赤水军(大)使并非“赤水九姓使”,或“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的简称。《唐会要》所说的“赤水九姓使”,其实包含赤水军(大)使、九姓大使二个职务,《新表》“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同样包含“九姓部落大使”、“赤水兵马大使”两职,它们都是由于文字简省而被误解为一职。
  接下来考述历任赤水军(大)使任职者的情况。
  赤水军成立后的第一任指挥官——赤水军(大)使,以史籍无载,故不得而知。我在前揭拙文中曾推测认为,由于赤水军之组建系因安修仁归服而置军,因此第一任赤水军使应当可以确定为安修仁或安氏家族的其他人物[5]。不过,毕竟这只是一种推测。因此,本文在讨论赤水军指挥系统时,不将其列入考察范围。
  以下据相关史籍,将明确可查的赤水军(大)使情况考述如下:
  1.刘审礼
  刘审礼(?—681),据两《唐书·刘德威附子审礼传》,徐州彭城人。刘审礼担任赤水军大使一事,两《唐书》无载,其事见诸黑齿常之墓志铭:“于时中书令李敬玄为河源道经略大使,诸军取其节度。赤水军大使尚书刘审礼,既以败没,诸将莫不忧惧。”[6]是刘审礼曾以赤水军大使的身份领兵,随同中书令李敬玄征战。墓志铭所载之军事行动,即两《唐书》、《资治通鉴》诸史所载唐与吐蕃之间的“青海之战”。唐蕃青海之战,以及刘审礼被俘,时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九月,据《旧唐书·高宗纪》:“丙寅,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中书令李敬玄、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与吐蕃战于青海之上,王师败绩,审礼被俘。”[7]刘审礼被俘后,于永隆二年(681)卒于吐蕃[8]。
  据《旧传》:“稍迁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仪凤二年(677),吐蕃寇凉州,命审礼为行军总管,与中书令李敬玄合势讨击。”[9]可知:刘审礼是以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的身份,出任赤水军大使一职,随军征讨;又据《新传》:“仪凤三年,吐番寇凉州,副中书令李敬玄讨之。”[10]可知:刘审礼是以唐军副统帅的身份,领军出征。
  综合上述墓志铭、纪传可知: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九月,唐朝以中书令李敬玄为主帅(河源道经略大使、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刘审礼为副帅(赤水军大使、行军总管),领兵西征吐蕃,唐蕃双方在青海展开战斗,由于主帅李敬玄迁延不进、贻误战机,最后造成唐军败绩,副帅、赤水军大使刘审礼战败被俘[11]。
  因此,刘审礼担任赤水军大使的时间,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前后。
  2.司马名逸
  司马名逸,河内人。据刘秀所撰《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
  ……大云寺者,晋凉州牧张天锡异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因则天大圣皇妃临朝之日,创诸州各置大云,随改号为天赐庵。其地接四郡境,控三边冲要,俯苍松而环城,珍白兰而作镇。……时有明牧右武将军、右御史中丞、内供奉、持节、西河(按,当为河西)诸军节度大使、赤水军大使、九姓大使、监秦凉州仓库使、检校凉州都督河内司马名逸,实晋南阳王模十三代孙也……赤水军副使·右卫将军陈宗北、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安忠敬、军长史万彻、军司马王休祥、神乌县令胡宗辅……”[12]
  根据功德碑所提供的信息,司马名逸是以持节、河西诸军节度大使、检校凉州都督的身份,兼任赤水军大使、九姓大使、监秦凉州仓库使诸职。
  司马名逸任职的时间,只能依据功德碑的内容,结合相关史料推测其大概。大云寺本名宏藏寺,武则天“临朝之日”,命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而改名为天赐庵,后改名为大云寺。武则天临朝称制,时在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驾崩之后[13]。据此可知:司马名逸担任此职,当在683年十二月以后。
  又,功德碑所提到的赤水军副使、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安忠敬,乃安兴贵之孙,据安忠敬神道碑:
  公……始以良家子仆射韦公待价引于帐下,安息军建奇绩,解褐授游击将军临洮府右果毅。复以善部统,御史大夫唐公休璟处之前锋,洪源谷立异效。迁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进本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14]
  从中可知,安忠敬是以“良家子”的身份,随韦待价征战安息而走入仕途;后来又以擅长统军,成为唐休璟的部下,率部随唐休璟征战洪源谷,并在这这次战役中立下“异效”(特殊战功)。正是凭借洪源谷所立“异效”,安忠敬随后接连升迁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本卫(即右威卫翊府)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诸职。
  洪源谷之战,发生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闰七月,是月吐蕃大将麴莽布支率兵攻凉州,围昌松,唐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唐军六战皆捷,大败吐蕃[15]。神道碑所谓“洪源谷立异效”,即指安忠敬在此役所立战功。洪源谷之战后,安忠敬以战功被任命为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不久,又迁为本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这也就是说,安忠敬担任赤水军副使的时间,当在久视元年(700)闰七月以后。
  又,功德碑的作者刘秀,在唐中宗时官至修文馆学士,因此,功德碑的写作时间不应晚于唐中宗在位期间,即景龙三年(709)以前。据此可以判断:司马名逸担任赤水军大使的时间,当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闰七月,至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之间。
  3.司马逸客
  司马逸客,依理而言,当出自河内司马氏。其人事迹,苏颋所撰《命吕休璟等北伐制》中有所反映:
  ……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北庭都护、碎叶镇守使、安抚十姓吕休璟,……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北庭副都护郭虔瓘、安处哲等,……并可为副大总管,领瀚海、北庭、碎叶等汉兵及骁勇健儿五万骑;金山道前军大使特进贺猎毗伽钦化可汗突骑施守忠领诸番部落兵健儿二十五万骑,相知计会,逐便赴金山道。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大将军摄右台大夫、中书门下三品、上柱国、韩国公张仁亶,……与副大总管、右监门卫大将军鲁受信等领蕃领蕃汉兵募健儿,或用绝群飞骑城傍等十五万骑;赤水军大使、凉州都督马逸客,外宽内明,正辞直道,标慷慨之节,曾不顾身,蕴经营之志,期于尽敌……与右武卫将军陈邱、右金吾卫翊府中郎将李元通、副使·右骁骑卫·鹿陵府折冲能昌仁、左卫神山府折冲陈义忠等,领当军及当界蕃汉兵募健儿七万骑……[16]
  此司马逸客,两《唐书》等正史无载,故其任职于凉州时间,只能通过考察制书中所提及的郭虔瓘、突骑施守忠、张仁亶诸人事迹略加推测。
  突骑施守忠,本名突骑施娑葛,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七月归顺唐朝,唐廷册拜其为钦化可汗,并赐名守忠[17]。而上引制书既称“金山道前军大使、特进、贺猎毗伽钦化可汗突骑施守忠……”云云,这表明制书发布时,突骑施守忠已经归顺唐朝,并册封为钦化可汗,故此,本道制书的发布时间当在景龙三年(709)七月以后。
  郭虔瓘,据《旧唐书·郭虔瓘传》:“郭虔瓘,齐州历城人也。开元初,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二年春,突厥默啜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率精骑围逼北庭,虔瓘率众固守。”[18]表明郭虔瓘是在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升迁为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而上引制书发布时,郭虔瓘还是北庭副都护,因此,这道制书发布的时间当在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之前[19]。
  张仁亶,即张仁愿,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20]。突骑施守忠于景龙三年(709)七月归顺唐朝;八月,唐中宗即亲至通化门送张仁愿出征,并御制诗赋[21]。此二事之间的关联性很明显:自武则天统治以来与唐朝长期作对的突骑施守忠所部,至此终于归顺,突厥诸部的实力大大消弱,于是唐廷决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对突厥余部大举用兵,这应当就是《命吕休璟等北伐制》发布的背景[22]。
  综上所述,《命吕休璟等北伐制》发布于景龙三年(709)七月至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之间,而最有可能的时间则是景龙三年(709)八月。因此,司马逸客担任赤水军大使、凉州都督的时间,应该在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八月前后。
  4.贺拔延嗣
  贺拔延嗣,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引《新唐书·方镇表》及《唐会要》所载,认为:贺拔延嗣于景云元年(710)、二年(711)任河西节度使期间,即同时兼任河西诸军州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23]。河西节度使在唐玄宗时期兼任职务上的变化情况,《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河西”条有载:
  景云元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副使治甘州,领都知河西兵马使。
  开元二年,河西节度使兼陇右群牧都使、本道支度、营田等使。
  开元七年,河西节度增领经略大使。
  天宝四载,以张掖郡太守领河西节度副使。[24]
  依《新表》所载,则“安史之乱”以前的历任河西节度使,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同时兼任本道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陇右群牧都使、经略大使等职。
  然而,征诸史载,河西节度使尽管多数时候兼任赤水军使之职,但这并非绝对情况,在有些时候河西节度使并不同时兼任该职。如,自开元十七年(729)起,至开元二十四年(736),牛仙客一直担任河西节度使之职,并同时兼任其他多项职务,然遍检有关牛仙客的史料,均无其兼任赤水军使的记载[25]。
  5.杨执一
  杨执一(662—726),弘农华阴人。据杨执一墓志铭:“……府君讳执一,字太初,弘农华阴人也。……征拜凉州都督,兼左卫将军、河西诸军州节度、督察等大使。……以开元十四年正月二日遘疾,薨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五。”[26]
  墓志铭不载杨执一担任赤水军使之事,是因为行文有省略。杨执一担任赤水军使一事,见诸《唐会要》卷78“节度使”条:
  河西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至开元二年四月,除阳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一年四月,除张敬忠,又加经略使。十二年十月,除王君□,又加长行转运使。自后遂为定额也。[27]
  其中“阳执一”即杨执一,其兼任赤水军使,始自开元二年(714)四月。又据张说所撰《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
  ……公讳执一,字某,弘农华阴人也。……户部尚书相国执柔之弟……除汾州刺史……诏征为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州节度、督察九姓、赤水军等大使……又转牧原州,未发,复授凉州都督,改右卫将军,使悉如故……[28]
  据上引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杨执一在河西任职的时间为:开元二年四月至开元四年,这也是他担任赤水军大使的时间。
  6.伏帝訇
  伏帝訇(?—719),为唐初迁居甘、凉一带的回纥铁勒(敕勒)部的首领,回纥人。伏帝訇所在部落之世系传承,《旧唐书》卷195《回纥传》有所描述:
  永徽六年,回鹘遣兵随萧嗣业讨高丽。龙朔中,婆闰死,妹比粟毒主领回鹘,与同罗、仆固犯边。高宗命郑仁泰讨平仆固等,比粟毒败走,因以铁勒本部为天山县。永隆中,独解支,嗣圣中,伏帝匐。开元中,承宗、伏帝难,并继为酋长,皆受都督号,以统蕃州,左杀右杀分管诸部。
  参诸《唐会要》卷98“回纥”条:
  独解支卒,子伏帝訇立,为河西经略副使兼赤水军使。开元七年,伏帝訇卒,赠特进,遣使吊祭。
  我们将上引《旧传》的线索梳理:婆闰——比粟毒——独解支——伏帝訇——承宗——伏帝难。综合《旧传》、《唐会要》内容,依上述线索顺序解释如下:
  永徽六年(655),婆闰率所部兵随萧嗣业征讨高丽;龙朔(661—663)年间,婆闰死后,其妹比粟毒代领部众,从龙朔元年起,唐朝继续征讨高丽,西北边防相对空虚,比粟毒遂联合同罗、仆固两部,入侵唐朝边境,龙朔三年(663)正月,郑仁泰讨平叛乱诸部,比粟毒败走,唐朝遂以铁勒本部所在地设置天山县[29]。永隆(680—681)年间,独解支担任铁勒部首领;嗣圣(684)元年,独解支死,子伏帝訇继立;开元七年(719),伏帝訇死,继任者先后为承宗、伏帝难二人。
  上述诸人,均有蕃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都是本部酋长,以“左杀右杀”等名号统领本部落兵马;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有唐朝授予的都督官号,以统治所领的蕃州。其中伏帝訇,从嗣圣元年(684)起,至开元七年(719)死去,担任本部酋长达35年之久,而从伏帝訇死后,唐朝予以“特进”之赠官,及遣使吊祭等情况来看,可知唐朝对他极为重视与信任。
  伏帝訇担任河西经略副使兼赤水军使,是在什么时候?伏帝訇既卒于开元七年(719),因此其担任赤水军使当在此之前。这里只需弄清楚伏帝訇担任此职的起始时间。
  伏帝訇的事迹,前揭《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有所透露:
  ……右羽林军大将军朔方道大总管薛讷、左卫大将军安北副大都护兼剡王府长史平郡公张知运、右羽林军将军兼凉州都督赤水大使杨敬述、右骑卫将军论弓仁、左武卫将军大武军大使于仁誓、右武卫将军丰安军大使杜宾客、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吕休琳、胜州都督东受降城使邵宏、左金吾卫大将军回纥伏帝匐、右卫大将军浑元忠、左卫大将军似和舒、右武卫将军兼贺兰州都督契苾承祖等,……讷可中道大总管,宾客、宏、休琳等为副;知运可东道大总管,弓仁、仁誓为副;敬述可西道大总管,伏帝匐、元忠、和舒、承祖等为副。各领马兵二万人,与九姓计会。……
  据此可知,在随同薛讷征讨突厥默啜可汗的时候,已有凉州都督、赤水大使杨敬述,其时伏帝訇的官职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因此伏帝訇担任赤水军使的时间,当在杨敬述之后。又据前述,这道制书发布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九月,因此,伏帝訇出任赤水军使的时间肯定在开元三年九月以后。
  这里还可以对伏帝訇出任赤水军使的背景及原因,略加探讨。
  上述薛讷等人于开元四年初发动征讨默啜之役,至开元四年(716)六月,以默啜被九姓拔曳固所杀而告终[30]。据此,我初步推测,可能正是鉴于伏帝訇在此次战役立下较大战功,故而此役之后,任命他为赤水军使。何以言之?
  我们注意到,赤水军大使杨敬述在此次战役中,担任西道行军大总管,其下属伏帝匐、浑元忠、似和舒、契苾承祖4人,均为少数民族,其中至少伏帝匐、浑元忠、契苾承祖3人出自铁勒族(敕勒)诸部(分别为回纥部、浑部、契苾部)。这就意味着,杨敬述所部主力乃以上诸人所统之铁勒诸部兵马,也就是所谓的“九姓”部落兵马[31]。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最后诛杀默啜的拔曳固,也是“九姓”之一。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此次打垮默啜的战役中,杨敬述所统帅的西路军(主力为以铁勒诸部所组成的赤水军)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最后诛杀默啜的军事行动,可能也正是由他们协同九姓拔曳固所完成。正是鉴于铁勒诸部兵马在此次战役中的突出表现,以及赤水军主要由铁勒族诸部落兵马组成的事实,为便于指挥和驾驭这支劲旅,唐朝中央政府遂在战役之后任命来自回纥部的伏帝訇为新一任赤水军使。
  因此,伏帝訇担任赤水大使的时间,当在开元四年(716)六月至开元七年(719)之间。
  7.杨敬述
  杨敬述之事迹,《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卷194上《突厥上》有载,结合纪、传所载将其事迹概括如下:
  开元八年(720)九月,突厥暾欲谷进攻甘、凉等州,凉州都督杨敬述战败,契苾部遭到抢掠;唐廷遂任命王晙、韦抗等人,率兵防御。王晙就任朔方大总管后,即谋划联合拔悉密、奚、契丹等部,准备掩袭突厥牙帐。
  开元九年(721)秋,拔悉密率兵来到约定的会师之外,但王晙与奚、契丹两番并未如约而至,造成拔悉密孤军深入,遂为暾欲谷所败。暾欲谷获胜后,在回师途中对凉州进行抢掠,凉州都督杨敬述派遣副将卢公利、元澄等人率部邀击暾欲谷,唐军在删丹山与暾欲谷遭遇,结果因为突遇寒流,士兵弓矢尽坠,遂致大败。事后,杨敬述被削除官爵,以白衣检校凉州事。
  《旧唐书》纪、传均不言杨敬述“赤水大使”之职。记载杨敬述担任赤水军大使一职,是前揭苏颋所撰《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右羽林军将军兼凉州都督赤水大使杨敬述……敬述可西道大总管,伏帝匐、元忠、和舒、承祖等为副。”[32]
  然而,苏颋所撰制书,薛讷等与九姓所讨伐的对象是突厥默啜,而默啜已于开元四年(716)六月被九姓拔曳固所杀。这表明制书所发布的时间,当在开元四年(716)六月之前。从制书标题及内容看,是命令薛讷等人与九姓联合,共同讨伐默啜。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呢?
  征诸史载,默啜领导下的突厥自武则天以来,最为桀骜不逊,与唐朝始终战和不定。开元二年(714),默啜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等人率精骑围逼北庭,被北庭都护郭虔瓘击败;开元三年(715)秋,在部下相继归服唐朝的情况下,默啜又在碛北地区攻击九姓首领阿布思,结果九姓大溃,人畜多死,阿布思遂率部归唐,唐玄宗特赐阿布思名为李献忠。开元四年(716),默啜又在独乐河与九姓拔曳固展开大战,至六月,默啜被拔曳固袭杀。因此,我初步推测,阿布思归唐后,唐玄宗就萌生出利用九姓与默啜之间的矛盾,一举击溃默啜的想法。这应当就是《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发布的背景。
  又征诸《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三年:
  夏,四月,庚申,以右羽林大将军薛讷为凉州镇大总管,赤水等军并受节度,居凉州;左卫大将军郭虔瓘为朔州镇大总管,和戎等军并受节度,居并州,勒兵以备默啜。……(九月)壬戌,以凉州大总管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副之,以讨突厥。[33]
  据此可知,薛讷以凉州镇军大总管的身份出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乃是出于征讨突厥默啜军事行动之需要,因此,薛讷改任的时间应当就在开元三年(715)九月前后,这也是制书发布的时间。
  综合以上,杨敬述担任凉州都督、赤水大使的时间,当在开元三年(715)九月之后,联系上述杨执一任职河西的最后时间为开元四年(716),我初步推定:杨敬述就任河西诸职,始自开元四年杨执一卸任之后,直到开元九年(721)战败于吐蕃而被免职,因此杨敬述任职于河西的时间为:开元四年至开元九年。
  杨敬述在任职河西期间,曾一度将赤水军使之职让于伏帝訇,时间为开元四年至七年(716—719),伏帝訇死后,杨敬述以河西节度使的身份再次兼任赤水军使之职(伏帝訇任赤水军使一事,见前文所论)。因此,吴廷燮将杨敬述任职于河西的时间定为开元七至九年(719—721),很有可能是基于他未兼赤水军使一职而言[34]。
  8.哥舒道元
  哥舒道元,突骑施人。据《新唐书》卷135《哥舒翰传》:“哥舒翰,其先盖突骑施酋长哥舒部之裔。父道元,为安西都护将军、赤水军使,故仍世居安西。”
  哥舒道元之事迹,史籍再无他载,故包括其任职赤水军使的时间等情况,均不得其详。仅据上引《旧传》透露之信息可知,哥舒道元是以安西都护府下属将军的身份,兼任赤水军使。这与其他赤水军使任职者的情况,明显不同,因为本文所列之其他赤水军使,均由河西(或河西、陇右)节度使,或河西节度使府属下的将领担任。哥舒道元以安西都护府属下将领的身份,担任赤水军使,原因不得而知,但有可能与其时吐蕃入寇安西、北庭地区,造成该地区的紧张形势有某些关系。
  9.张敬忠
  据前揭《唐会要》卷78“节度使”条:
  河西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至开元二年四月,除阳(杨)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一年四月,除张敬忠,又加经略使。……
  是张敬忠于开元十一年四月,继任河西节度使,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并加经略使之职。
  10.王君*
  王君*(?—727),瓜州常乐人。据王君*神道碑:“维大唐开元十五年闰九月二十三日庚申,右羽林大将军、持节、河西陇右两道节度使、营田、九姓、转运十副大使兼赤水大使、专知节度事、摄御史中丞、判凉州都督、上柱国、晋昌伯薨於巩屯亭,故也……公讳君*,字威明,瓜州常乐人也。”[35]
  又据前揭《唐会要》卷78“节度使”条所载,开元十二年(724)十月,王君*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经略使,又加兼长行转运使(简称转运、转运使或转运大使)。直到开元十五年九月,王君*被回纥部落攻杀于甘州巩笔驿,赤水军使一直由其担任。
  王君*担任赤水军使的时间为:开元十二年(724)十月至开元十五年(727)九月。
  11.萧嵩
  萧嵩(669?—749),南兰陵人,唐贞观时宰相萧瑀之曾侄孙。萧嵩担任赤水军使一事,两《唐书·萧嵩传》无载。记载此事的是《梁宣帝明帝二陵碑》:
  ……嗣子曰嵩,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河西节度、经略、支度、营田、九姓、长行转运等副大使、知节度事、判凉州事、赤水军使、检校天下诸军兵募健儿使、集贤院大学士、上柱国,徐国公……[36]
  至于萧嵩出任该职的时间,则可依据相关史料加以分析,据《旧唐书》卷99《萧嵩传》:
  (开元)十五年,凉州刺史、河西节度王君*恃众每岁攻击吐蕃。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城,执刺史田元献及君*父寿,尽取城中军资及仓粮,仍毁其城而去。又攻玉门军及常乐县,县令贾师顺婴城固守,贼遂引退。无何,君*又为回纥诸部杀之于巩笔驿,河、陇震骇。玄宗以君*勇将无谋,果及于难,择堪边任者,乃以嵩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
  据此可知,萧嵩担任赤水军使之职,应该是在开元十五年(727)九月王君*战死之后。
  又据前引《旧传》:开元十六年(728),萧嵩指挥河陇诸军,大破吐蕃,因功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十七年(729),萧嵩又加兼中书令,成为执政宰相。尽管此后萧嵩“常带河西节度,遥领之”[37]。萧嵩以执政宰相“遥领”河西节度,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此事为开先河之举,另一方面所兼包括赤水军使在内的河西诸军职,只能是名义上的“遥领”。
  12.崔希逸
  崔希逸(?—738),两《唐书》无传,故详情不得而知。根据河南洛阳所出土之崔府君夫人王氏残碑的内容,约略可以推测其出自博陵崔氏[38]。
  崔希逸担任赤水军使事,见诸《授崔希逸河南尹制》:
  ……朝散大夫、守左散骑常侍、持节河西节度、经略、支度、营田、九姓、长行转运等副大使、知节度使、判凉州事、赤水军使、上护军、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崔希逸,深识宏才,清标雅致。……可银青光禄大夫、河南尹,勋如故。[39]
  又据《旧唐书·牛仙客传》所提供的信息,崔希逸就任河西节度使的时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秋,其时崔希逸正担任右散骑常侍一职[40]。
  崔希逸就任河西节度使后,迫不得已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二月、二十六年(738)三月,先后两次率兵袭击吐蕃。尽管这两次军事行动唐军均获得胜利,但由于崔希逸主观上并不想与吐蕃开战,所以他对战争流露出明显的不满情绪,这也正是在他到开元二十六年五月,由河西节度使转任河南尹的关键原因。崔希逸到河南尹任上不久,即因自念失信于吐蕃,抑郁而死[41]。
  崔希逸担任赤水军使的时间:开元二十四年秋至开元二十六年五月。
  13.李林甫
  李林甫(?—752),陇西人,唐宗室疏属。据《授李林甫兼河西节度等使制》:“……晋国公李林甫……可兼充河西节度、经略、支度、营田、长行转运、九姓等使、节度赤水军事,仍判凉州事,余并如故。”[42]
  李林甫兼任河西诸职,与萧嵩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即以执政宰相的身份“遥领”河西诸职;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萧嵩曾亲自任职于河西,并指挥部署过对吐蕃的军事斗争,而李林甫则没有这个经历。另外,李林甫所任“节度赤水军事”,与一般通称的“赤水军(大)使”在称呼上也略有不同。李林甫兼任河西诸职,是在崔希逸离任之后,因此其兼任时间始自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
  14.王倕
  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开元二十九年到天宝四载(741—745),河西节度使为王倕,但不言其兼任赤水军大使事。王倕的职务中包含兼任赤水军使一职,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推知。
  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十二月,河西节度使王倕向朝廷报捷,言击破吐蕃渔海、游弈等军[43]。据《全唐文》卷352载樊衡所撰《河西破蕃贼露布》,其中云:
  朝议大夫、守左散骑侍郎、河西节度经略使、营田、九姓、长行转运等副使、判武威郡事、赤水军使、摄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臣某破蕃贼露布事。……臣以统五原之帅,拥中军之师,奉圣略,凭天威,以今月初六日戒严,引高牙而出。十二月会于大斗之南,择精骑五千,皆蓬头、突鬓、剑服之士。乃遣都知兵马使、左羽林军大将军安波主帅之,先锋使、右羽林大将军李守义副之,十将中马军副使、折冲李广琛等部之。……十六日进至鱼海军……平积骸成京观,斩鱼海军大使剑具一人,生擒鱼海军副使金字告身论悉诺匝,生擒弃军大使节度悉诺谷,生擒游奕副使诺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赍,生擒鱼海军副使银字告身统牙胡。其余偏裨,难以尽载。斩首三千级,生俘千余人、牛马、羊驼八万余头。[44]
  《通鉴》所载之渔海军,即《露布》所说的“鱼海军”,综合二者可知,此《露布》的发布者正是王倕。如此,王倕的职务也就可以明确:河西节度经略使、营田、九姓、长行转运等副使、赤水军使。
  15.李光弼
  李光弼(707—763),契丹人。据《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李光弼,营州柳城人。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又,颜真卿所撰《李光弼神道碑》载:
  ……天宝二年拜宁朔郡太守,四载加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仍充朔方行军都虞侯。五载,充王忠嗣河西节度兵马使,加游击将军,守右领军,赐紫金鱼袋,仍充赤水军使;八月袭封蓟郡开国公。八载,迁右金吾卫将军,充节度副使,以破吐蕃及招讨吐谷浑,加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45]
  可见,李光弼担任河西节度兵马使、赤水军使,始于天宝五年(746);至天宝八年(749),李光弼又升迁为右金吾卫将军,充河西节度副使。
  又据前揭《唐会要》卷67所载,景云元年始置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副使治甘州,同时兼领“都知河西兵马使”,乃是河西节度使府的惯例。因此,李光弼天宝八年由河西节度兵马使、赤水军使,充河西节度副使,正符合这个任职惯例。
  16.哥舒翰
  哥舒翰(?—757),突骑施人。哥舒翰担任赤水军使事,《旧唐书·哥舒翰传》不载,其事见于《加哥舒翰爵赏制》:
  ……开府仪同三司、兼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西平郡王、判武部事、摄御史大夫、持节充陇右河西节度使、支度、营田、长行转运、九姓等副大使、知节度事、赤水军使、上柱国、凉国公哥舒翰,挺生朔陲,干城陇外。……则议功行赏,厚礼酬劳,俾吴芮之忠,不独光于汉策;魏绛之乐,无擅美于□。仍兼望苑之荣,系以公田之锡。可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少保,加赐实封二百户,通前满五百户。赐音声小儿十人,庄园各一所,与一子五品官,更与两子官。用旌元帅之劳,以益三军之气也,余并如故。[46]
  这是一道对哥舒翰战功进行嘉奖的制书。此制书发布于何时?可以结合相关史料进行推断,据《旧唐书·哥舒翰传》载:
  (天宝)八载,以朔方、河东群牧十万众委翰总统攻石堡城。翰使麾下将高秀岩、张守瑜进攻,不旬日而拔之。上录其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与一子五品官,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
  两相比照,《加哥舒翰爵赏制》与《旧传》所载奖励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判断二者所嘉奖的当为同一事,即对天宝八年攻克石堡城的战功进行奖励。由此可以断定:制书的发布时间为天宝八年(749),这也是哥舒翰兼任赤水军使的时间。
  又上引李光弼神道碑载,天宝八年李光弼也以征讨吐蕃、吐谷浑的战功而加官进爵[47]。据此我认为:李光弼应当也参加了这场由哥舒翰指挥的、以攻克石堡城为主要作战目标的军事行动。从《加哥舒翰爵赏制》可知,至迟到这次军事行动结束以后,赤水军使已经成为哥舒翰兼任的众多职务之一,因此,李光弼很有可能正是在此役之后,在升任河西节度副使的同时,辞去了所兼赤水军使一职。
  三 赤水军副使及基层军官考
  除以上赤水军(大)使外,我们从有关史籍中还检索到几位赤水军副使,和几位赤水军中的基层军官。
  (一)赤水军副使
  1.能昌仁
  能昌仁,谯郡人,赤水军副使、右骁骑卫、鹿陵府折冲。据能政墓志铭:“府君讳政,谯郡人也,姓能氏。曾祖讳昌仁……”[48]又据前揭《命吕休璟等北伐制》:“赤水军大使、凉外都督司马逸客……与右武卫将军陈邱、右金吾卫翊府中郎将李元通、副使·右骁骑卫·鹿陵府折冲能昌仁、左卫·神山府折冲陈义忠等,领当军及当界蕃汉兵募健儿七万骑……”
  能昌仁担任赤水军副使既与司马逸客担任军使同时,因此,其担任赤水军副使的时间,应在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八月前后。
  2.陈宗北
  陈宗北,赤水军副使。据前揭《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赤水军副使、右卫将军陈宗北、……”[49]陈宗北为司马名逸属下,因此司马名逸的任职时间就是他担任赤水军副使的时间,即:武则天久视元年(700)闰七月,至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之间。
  3.契苾嵩
  契苾嵩(?—730),回纥(契苾部)人,赤水军副使。据契苾嵩墓志铭:嵩祖父为唐太宗、高宗时名将契苾何力,“将部落入朝,姑臧安置……累功迁至右领军卫大将军、赤水军副、持节。……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六月辛未,薨于任所……”[50]
  契苾嵩开元十八年(730)卒于在职期间,故知其担任赤水军副使的时间,在开元十八年(730)之前。
  4.安忠敬
  安忠敬(661—726),武威人,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据前揭《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赤水军副使·右卫将军陈宗北、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安忠敬”,又据安忠敬神道碑:“公讳忠敬,……祖兴贵,……始以良家子仆射韦公待价引于帐下,安息军建奇绩,解褐授游击将军临洮府右果毅。复以善部统,御史大夫唐公休璟处之前锋,洪源谷立异效。迁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进本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享年六十有六,开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寝疾终于位。”[51]
  5.马元庆
  马元庆,赤水军副使,据《授马元庆河西节度副使制》:“敕:云麾将军、右骁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幽州节度副使、上柱国马元庆,名重武臣,才优将略,有刚勇以制敌,能廉干而成务。河湟作镇,戎狄是虞,既资攻守之术,宜佐军州之任。可充河西节度副使、判凉州长史、兼赤水军副使,仍都知兵马使,余如故。”[52]
  6.薛坦
  薛坦(729—776),河东汾阴人,赤水军副使。据薛坦墓志:“……至德初,河西节度使周贲辟公以戎掾,咨谋军事,累至凉州司马。群胡作难,伐叛有功,诏授左衝(疑当作“衞”)中郎将、赤水军副使……以大历十一年岁次丙辰十二月廿三日丙午,终于晋阳私第,享年卌八。”[53]
  薛坦担任赤水军副使的时间,在至德(756—757)初期,为“安史之乱”以后不久。
  (二)赤水军基层军官
  此外,我们还检索到其他一些就任于赤水军的职务,这些赤水军基层军官分别是:
  1.孟玄一
  孟玄一(637—692),河源、赤水军支度营田大使。据孟玄一墓志铭:琅琊平昌人,“寻迁潞州司马兼朔方支度大使。位渐高而效广,才既用而声芳,乃拜凉州司马,复充河源赤水军支度营田大使……以长寿元年十二月十二日遘疾,终于州镇,春秋五十有六。”[54]
  孟玄一的任职时间,在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十二月之前,并卒于任职期间。
  2.冉仁才
  冉仁才(625—695),赤水军兵马、河西诸军支度使。据冉仁才神道碑:河南人,“公讳仁才,……于时四镇未复,二蕃犹梗,屯田绕塞,戎马生郊。代郡藏符,临冀北而诚重,汉家张掖,比西河而还轻。乃徙拜凉州都督府长史,仍知赤水军兵马、河西诸军支度使。……享年七十有一,证圣元年二月十日,寝疾终于官舍。”[55]
  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正月,改元为证圣元年,冉仁才既于是年二月卒于任上,故知其担任该职的时间,在695年二月之前。
  3.王齐丘
  王齐丘(651—709),赤水军司马。据王齐丘墓志铭:本太原人,后著籍河东,“神龙(705—706)初,……属西戎未康,师出于外,迺以君为殿中侍御史,充赤水军司马,又敕监凉府仓库……以景龙三年二月十三日,终于凉府……春秋五十有九。”[56]
  从中可知,王齐丘担任该职的时间,从神龙初年至景龙三年二月。
  4.万彻
  万彻(?),赤水军长史。据前揭《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赤水军副使·右卫将军陈宗北、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安忠敬、军长史万彻、军司马王休祥、神乌县令胡宗辅,并门承诗礼,世袭箕裘,席工文墨,兼悟兵机,深达般若,乐修檀行。”
  如前所述,万彻系司马名逸属下,因此其任职时间,当在司马名逸担任赤水军大使期间,即武则天久视元年(700)闰七月,至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之间。
  5.王休祥
  王休祥(?),赤水军司马。史料见前揭《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王休祥任职时间与万彻同,即武则天久视元年(700)闰七月,至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之间。
  6.薛莫
  薛莫(?—727),赤水军防御使。据薛莫墓志铭:河东人,“景云元年(710)授云麾将军、上柱国、赤水军防御使,俄授左羽林大将军雁门县开国伯……(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薨于醴泉里之私第也”[57]。
  薛莫任职时间,始于景云元年(710)。
  7.杨岌
  杨岌(680—746),赤水军节度判官。据杨岌墓志铭:弘农华阴人,“解褐补仙州叶县尉,稍迁蒲州安邑县尉、赤水军节度判官、宋州司法参军,用简削烦,执谋能远……以天宝五载八月十九日卒于武德县之官舍,春秋六十有七。”[58]
  四 赤水军指挥系统构成之特点
  通过对上述16位赤水军使、6位赤水军副使、7位赤水军军官的情况展开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赤水军的指挥系统。
  (一)赤水军军事主官的名称
  史实表明,对赤水军军事主官的称谓并不一致,大致有“赤水军使”、“赤水军大使”、“赤水大使”、“赤水军兵马大使”、“节度赤水军事”等5种。具体情况如下:
  (1)称“赤水军使”者——伏帝訇、哥舒道元、张敬忠、萧嵩、崔希逸、王倕、李光弼、哥舒翰,共8人。
  (2)称“赤水军大使”者——刘审礼、司马名逸、司马逸客、杨执一,共4人。
  (3)称“赤水大使”者——杨敬述、王君*,共2人。
  (4)称“赤水军兵马大使”者——贺拔延嗣,共1人。
  (5)称“节度赤水军事”者——李林甫,共1人。
  在以上称呼中,“赤水军使”最为常用,共8例,其次是“赤水军大使”(“赤水大使”当是其简称),称“赤水军兵马大使”和“节度赤水军事”者最少,分别只有1例,其中“赤水军兵马大使”很有可能是“赤水军大使”、“赤水大使”和“赤水军使”的全称。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前4项很可能是同一个称呼,它们之间的区别不过是全称和简称而已。如此一来,我们似可认为,一般情况下,赤水军的最高指挥官一般称为赤水军使、或赤水(军)大使,只有在极少数时候称为“节度赤水军事”,而从史籍仅见的李林甫一例来看,李林甫所任之“节度赤水军事”,还是在以宰相遥领河西节度区的情况下出现的[59]。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赤水军指挥官以赤水军(大)使为名,当是通例,称“节度赤水军事”属于比较罕见的特殊情况。
  (二)赤水军军事主官的民族构成
  赤水军(大)使并非由回纥部酋担任,而是来自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在16位赤水军(大)使中,只有5人来自少数民族,其中回纥1人(伏帝訇)、突骑施2人(哥舒道元、哥舒翰)、契丹1人(李光弼)、鲜卑1人(贺拔延嗣)[60];其余11人均来自汉族。在6位赤水军副使中,出自少数民族者2人,其中回纥(契苾部)1人(契苾嵩)、中亚昭武九姓胡1人(安忠敬),其余4人则为汉族;7位赤水军普通军官,则全部为汉人。
  这种情况表明,尽管赤水军以胡人胡骑为主要作战兵员,但其军事指挥系统的构建并没有“胡化”,因为其军事主官——赤水军(大)使、赤水军副使仍以汉人将领居多,而非多由“蕃将”担任,赤水军军事主官杂用蕃汉的情况表明,中央(皇帝)在赤水军指挥员的选用标准上,民族属性并非主要因素,而是另有其他。
  (三)赤水军军事主官的兼职情况
  根据以上史实,可以明确看到,赤水军的军事主官——赤水军(大)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由河西地区的最高军事主官——河西节度使兼任(节度使成立之前则为“凉州都督”或“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在已知的16位赤水军(大)使中,至少有杨执一、张敬忠、杨敬述、司马名逸、司马逸客、王君*、萧嵩、崔希逸、王倕、李林甫、王忠嗣、哥舒翰等12位即是如此,其中王君*、哥舒翰二人更是以河西、陇右两道节度使的身份兼任赤水军(大)使。
  赤水军使多数由河西节度使兼任,这种情况进一步表明,赤水军在野战军团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赤水军实为中央(皇帝)直属军队的性质。可以说,正是由于赤水军军事地位的重要,故而中央(皇帝)必须加强对这支军队的控制。另外,对赤水军(大)使与中央(皇帝)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进一步发现:赤水军的军事主官——赤水军(大)使,几乎一无例外地都是皇帝最为信任的将领或者朝廷重臣,其中萧嵩、李林甫二人以执政宰相的身份“遥领”河西诸职,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中央(皇帝)希望牢固控制这支野战军团的真实意图。
  赤水军(大)使、赤水军副使即使不由河西节度使兼任而独立任职,也往往同时兼任其他职务,而这些职掌一般情况下又与营田、支度、转运、监仓库、督察九姓、牧养军马等军事协防、后勤保障一类的事务有关。如,李光弼充任赤水军使时,同时兼任河西节度使府的兵马使,也就是说李光弼有权调动属于河西节度使府的其他野战军团;又如,安忠敬任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则意味着他还同时兼管赤水、新泉两军的军马牧放、驯练等事务;再如,马元庆则是以河西节度副使、判凉州长史的身份,兼任赤水军副使、都知兵马使,不但有权过问凉州府的一般行政性事务,还有权过问河西节度使府所辖其他野战军团的军务。赤水军(大)使、副使在职务上的多重性,并未削弱其在军事上的作用,反而强化了它的地位,因为它所兼任的职掌涉及军事协防、后勤保障等方面,从性质上讲仍属于军事领域的内容。
  (四)赤水军指挥系统的构成
  由于材料的局限,我们已经很难完全复原赤水军的指挥系统,但根据已有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来看,赤水军不仅设有军使、副使,还设有军司马、军长史、节度判官、防御使、兵马使、监牧使等其他军职,也就是说,赤水军的指挥系统至少包括军使、副使、司马、长吏、节度判官、防御使、兵马使、支度使、屯田使,监牧使等10种军事职务,这表明赤水军指挥系统的构造较为复杂。
  从目前所搜集到的史料来看,以上10种军事职务中,节度判官、防御使、兵马使三职在河西、陇右的其他军镇中均无设置,这大概是因为此三职一般情况下只有在高一级别的节度使府中才会设置。赤水军作为河西节度使府下属的野战军镇,其在军职的设置上,却与高一级别的节度区相同,而明显高于河陇地区的其他军镇,正说明赤水军在河陇地区具有其他军镇无可比拟的地位[61]。
  还需要注意的是,包括司马、节度判官、防御、支度、屯田、仓库等职在内的赤水军基层军官,就目前史料所显示的信息看,均为汉人将领。赤水军军事主官杂用蕃汉,但包括军事整训、后勤保障、军事屯田等其他军供类职务却基本由汉人充当,这应当视为赤水军指挥系统构造上的又一个特点。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玩味呢?
  我认为这可能体现出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某种政治意图,作为河陇地区最有实力的野战军团,又是君主直辖的武装力量,唐朝中央政府不可能不加强对赤水军的领导和控制,基于此虑,唐朝中央在赤水军军事主官的选拔上,要综合考量其军事才能、个人威望、对君主的忠诚度以及君主对他的信任程度等因素,故而赤水军军事主官呈现出蕃汉杂用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相对特殊的建军模式,以及赤水军军事实力的超强,因此如何保证其坚决听从中央(君主)的调遣指挥,又如何确实有效地保证赤水军的军事供给?就成为中央不能不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们看到,包括司马、支度使、营田使在内的职务,都是赤水军使属下最重要的几个职务,他们分别承担着军队整训、军费开支、军事屯田等后勤保障事务,对于这些后勤保障事务,汉人比“蕃将”可能更为熟悉,因而效率也就更高,这应当是就赤水军中除军事主官以外的重要职务均由汉将担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
  [1]本文为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专项基金暨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SQAO806B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0JDXM046)研究成果。
  [2][4]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第110、111页。
  [3][5]李文才:《试论赤水军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唐史论丛》第14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59—374页。
  [6]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圣历022《大周故左武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赠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黑齿府君墓志文并序》(李希泌藏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41—943页。
  [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03—104页。
  [8]《旧唐书》卷77《刘德威附子审礼传》:“永隆二年,卒于蕃中,赠工部尚书,谥曰僖。”
  [9]《旧唐书》卷77《刘德威附子审礼传》,第2678页。
  [10]《新唐书》卷106《刘德威附子审礼传》,第4055页。
  [11]据《新唐书》卷106《刘德威附子审礼传》:“仪凤三年,吐番寇凉州,副中书令李敬玄讨之。遇虏青海上,与战,敬玄逗挠不前,审礼败,为虏执。”可见,刘审礼战败被俘,主要因为主帅李敬玄“逗挠不前”,以致刘审礼孤军深入、缺乏配合所导致。
  [12]《全唐文》卷278刘秀《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中华书局1983年,第2821—2823页。
  [13]据《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第116页。
  [14]《全唐文》卷230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公神道碑铭(并序)》,第2331—2332页。
  [15]据《资治通鉴》卷207则天皇后久视元年闰七月:“丁酉,吐蕃将麴莽布支寇凉州,围昌松,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麴莽布支兵甲鲜华,休璟谓诸将曰:‘诸论既死,麴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诸贵臣子弟皆从之,望之虽如精锐,实易与耳,请为诸君破之。’乃被甲先陷陈,六战皆捷,吐蕃大奔,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裨将而还。”中华书局1956年,第6549页。
  [16]《全唐文》卷253苏颋《命吕休璟等北伐制》,第2562—2563页。
  [17]《资治通鉴》卷209唐中宗景龙三年:“秋,七月,突骑施娑葛遣使请降;庚辰,拜钦化可汗,赐名守忠。”第6636页。
  [18]《旧唐书》卷103《郭虔瓘传》,第3187页。
  [19]先天二年(713)十二月,始改元为开元。
  [20]据《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张仁愿,华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焉。……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开元二年卒……”。第2981—2983页。
  [21]据《旧唐书》卷7《中宗纪》:景龙三年八月“乙未,亲送朔方军总管、韩国公张仁亶于通化门外,上制序赋诗。”第148页。
  [22]按,吕休璟,包括两《唐书》、《资治通鉴》在内诸史,均言之甚少。上引制书吕休璟的职务为“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北庭都护、碎叶镇守使、安抚十姓使”,然查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8“碛西北庭”条,并不载吕休璟曾任北庭都护事;但同书“安西四镇”条却记载吕休璟于开元二、三年,任安西四镇都护一职(卷8,第1240页)。因此,我颇怀疑,吕休璟在担任“安西四镇都护”之前,曾任“检校北庭都护、碎叶镇守使、安抚十姓使”之职,因为“检校”属临时代理,而碎叶镇只是“安西四镇”其中之一。吕休璟于开元二年只所以能够升任安西都护,大概正是凭借这次“北伐”所立功勋。如此,则吕休璟以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北庭都护、碎叶镇守使、安抚十姓使的身份领兵“北伐”,当在开元二年之前。
  [23][34]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8“河西”条,第1216、1217页。
  [24]《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河西”条,第1861—1866页。
  [25]《全唐文》卷292张九龄《大唐赠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牛公碑铭(并序)》中详列牛仙客的职衔,云:“嗣子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卿、判凉州、持节、河西节度使兼陇西群牧都使、支度、营田使、陇右采访处置使、摄御史大夫、陇西县开国子仙客……”所列牛仙客职衔(尤其是河西诸职)甚为详细,但并未说他兼任赤水军使一职,由此可证,河西节度使并不一定要兼任该职。
  [26]《唐代墓志汇编》开元263《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行鄜州刺史赠户部尚书上柱国河东忠公杨府君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藏拓本),第1336—1338页。
  [27]《唐会要》卷78“节度使”条,中华书局1955年,第1428页。
  [28](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895《赠曾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中华书局1966年,第4714—4716页。
  [29]据《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龙朔三年“春正月,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等帅师讨铁勒余种,尽平之。”
  [30]据《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开元四年六月,“癸酉,突厥可汗默啜为九姓拔曳固所杀,斩其首送于京师。”
  [31]《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中指出:“‘九姓’因回纥而言,回纥为敕勒族诸部最强大者,其内部分为九姓部落(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可以为敕勒族诸族之代称”(第110页)。
  [32]《全唐文》卷253苏颋《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第2564—2565页。
  [33]《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三年四月、九月,第6710、6712页。
  [35]《全唐文》卷228张说《右羽林大将军王公神道碑(奉敕撰)》,第2313—2314页。
  [36]《全唐文》卷295韩休《梁宣帝明帝二陵碑》,第2988—2989页。
  [37]《旧唐书》卷99《萧嵩传》,第3095页。
  [38]据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乾元006《(上残)崔府郡夫人雁门郡太夫人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夫人有子四人,长曰希逸,原州(下残)毅,纯和懿德,信行克修。次子希庄,特进、兼太仆卿、博陵郡开国……次子希振,左骁卫将军。次子希璿,保□郡肃清府左果毅。并功超定远,名壮陈安……”(第678—779页,录自《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十二册)
  [39]《全唐文》卷309孙逖《授崔希逸河南尹制》,第3142页。
  [40]据《旧唐书》卷103《牛仙客传》:“开元二十四年秋,(牛仙客)代信安王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第3196页。
  [41]据《资治通鉴》卷214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二月,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于青海西袭破吐蕃;二十六年三月,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五月“乙酉,李林甫兼河西节度使。丙申,以崔希逸为河南尹。希逸自念失信于吐蕃,内怀愧恨,未几而卒。”
  [42]《全唐文》卷309孙逖《授李林甫兼河西节度等使制》,第3145页。
  [43]《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
  [44]《全唐文》卷352,第3571—3573页。
  [45]《全唐文》卷342颜真卿《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光弼)神道碑铭》,第3469—3472页。
  [46]《全唐文》卷25玄宗《加哥舒翰爵赏制》,第291页。
  [47]据《全唐文》卷342颜真卿《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光弼)神道碑铭》:“八载,迁右金吾卫将军,充节度副使,以破吐蕃及招讨吐谷浑,加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
  [48]《唐代墓志汇编》长庆024《唐故朝散大夫试光禄寺丞谯郡能府君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第2077页。
  [49]《全唐文》卷278刘秀《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第2821—2823页。
  [50]《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14《大唐故特进凉国公行道州别驾契苾公墓志铭并序》(北京图书馆藏拓本),第1374—1375页。
  [51]《全唐文》卷230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公神道碑铭(并序)》,第2331—2332页。
  [52]《全唐文》卷309孙逖《授马元庆河西节度副使制》,第3145页。
  [53]《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历035《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持节蔚州诸军事守蔚州刺史横野军钱监等使上柱国河东薛公墓铭并序》(录自《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第715—716页。
  [54]《唐代墓志汇编》开元019《大唐故渭州刺史将作少监孟府君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第1163—1164页。
  [55]《全唐文》卷228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第2309—2310页。
  [56]《唐代墓志汇编》景龙029《故右台殿中侍御史王君墓志铭并序》(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第1101页。
  [57]《唐代墓志汇编》开元274《大唐故薛府君墓志铭》(录自《考古通讯》一九五六年第六期,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东郊唐墓清理记》),第1345—1346页。
  [58]《唐代墓志汇编》天宝100《故河内郡武德县令杨公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第1601—1602页。
  [59]据《全唐文》卷309孙逖《授李林甫兼河西节度等使制》,第3145页。按,萧嵩也曾入朝拜相,那么为何他呼为“赤水军使”,而不似李林甫一样称为“节度赤水军事”呢?我认为,其中原因在于萧嵩与李林甫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萧嵩毕竟曾经实际任职于河西,而李林甫从来没有离开过长安。
  [60]据《周书》卷14《贺拔胜传》:“贺拔胜,字破胡,神武尖山人也。其先与魏氏同出阴山。有如回者,魏初为大莫弗。祖尔头,骁勇绝伦,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献文时,茹茹数为寇,北边患之。尔头将游骑深入觇候,前后以八十数,悉知虏之倚伏。后虽有寇至,不能为害。以功赐爵龙城侯。……”可见,贺拔氏本与拓拔鲜卑同源,因此,也属于鲜卑族的一支。及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贺拔氏改为何氏,时至唐代,贺拔氏的汉化水平理当更进一步,然而,此贺拔延嗣并不用北魏时新改的汉姓何氏,却仍然保持旧有的贺拔氏胡姓,由此可以推测,与拓拔鲜卑同出阴山的贺拔氏,很有可能像北魏末年的尔朱氏一样,仍有一些部落一直居留边疆地区,并未完全汉化,贺拔延嗣有可能就出自这些尚未完全汉化的贺拔部落。
  [61]据安忠敬神道碑:“迁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进本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改会州刺史营田使……”安忠敬由“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改任“本卫(即右威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在这两次任职中,安忠敬的职事官分别为新泉军使、赤水军副使,神道碑使用了“进”字,表明此次改任官职实为升迁,这也侧证了赤水军的地位高于新泉军。
  (李文才,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乾陵文化研究(八)/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