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封土为陵 1.高祖献陵

韩养民


  在唐18陵中,绝大部份是依山为陵,建造在北山丛岭中,但有四座皇陵却是平地起冢,封土为陵,它们是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唐敬宗李湛的庄陵、唐武宗李炎的端陵和唐僖宗李儇的靖陵。它们的海拔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的平原高台上,将黄土堆在原上,形成山陵,这种陵墓形式为汉代皇陵所普遍采用。从陵墓形制看,唐18陵中,惟有这四陵继承了传统的陵墓形式,昭陵开创的依山为陵则成为18陵的主流,这是一件有兴味的事情。
  1.高祖献陵
  唐高祖李渊,葬於献陵,这是唐18陵的第一陵。後来的庄陵、端陵、靖陵,深受献陵的影响。献陵,可以说是唐18陵中封土为陵的代表。
  (1)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16国时凉武昭王李的第7代孙。祖李虎,为後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为“八柱国”之一。父李昞,袭唐国公,李渊7岁,也袭封唐国公称号。他青年时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颇得人心。隋文帝独狐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李渊於是青云直上,先後任谯、陇、岐三州刺史。当时有位算命先生,曾为李渊看相,说他“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李渊於是自负。
  大业十三年(618),李渊为太原留守。当时天下大乱,太原和炀帝之间音讯断绝,其子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於是开仓赈穷,远近响应。冬十月,入长安,十二月,下巴蜀。次年,即皇帝位於长安,改元武德,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领下,唐军先後平定陇右薛仁杲、洛阳王世充、河北山东的窦建德、山西的刘武周,从而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稳固的大唐王朝政权。
  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事变发生,尉迟敬德等诛杀了建成、元吉。李渊被迫交出皇权,改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继而传位於皇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去逝,享年70岁。
  (2)兴建献陵
  献陵位於三原县往东约20公里的徐木原上,海拔500米左右。徐木原南宽北窄,西高东低。献陵就选址建筑在徐木原东西居中的位置。在献陵东方约7.5公里处,恰有汉太上皇陵——它的海拔约450米。有人认为,将献陵选址在汉太上皇陵西侧,可能是因为李渊晚年也是太上皇地位,让他和汉代的太上皇并列,也是一个好的归宿。
  这个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因为陵的建造,确确实实是仿照汉代陵来。
  我们知道,汉代陵墓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平地上堆土起冢,献陵正是堆土成陵,建在徐木原平地上。另外,从汉代陵墓的外观形状来看,覆斗型是一种主要形式。覆斗型,形象地说,便如同将斗翻个身来,倒扣在平地上,从下往上,逐渐缩小,周围约呈四方形,顶部为平地,顶部过缘也是如同四方形。献陵正是覆斗型陵墓,它的台底东西长130米,南北长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长10米,整个陵高20米。
  献陵仿照汉陵选址、建造,也是李渊自己的意思。在他驾崩前,曾经留下了遗诏。诏书说,我的园陵务必遵守节俭节约的原则,并且参考汉代、魏晋时期的皇陵,以它们为规矩来建造。李渊有这个意思,所以他死後,李世民就让大臣们去讨论,斟酌执行。宰相房玄龄说,汉代陵墓中,长陵最高为九丈(折30米),最低三丈(折10米),如果把唐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修得太低。只有三丈,又显得太卑微了,如果修建九丈高,又“太崇”了,不符合李渊自己的意思。於是房玄龄建议,依照光武帝原陵的规模制度,建六丈(折20米)高就可以了。从现在的献陵看,它高19米,基本和房玄龄所说相符合。
  (3)陵园建筑 
  在陵墓周围,又建造了陵园,这一点也和汉陵相同。献陵陵园范围东西长781米,南北宽710米。陵园四神墙正对陵台处,各有一道进出的门。陵在陵园的位置,东西居中;而南北之间,却不居中,距北神门280米,但距南神门却要长40米,陵园里面,在陵台南又修建有寝宫、献殿等建筑。
  陵园里面的建筑,一部份是供後来的皇帝祭祀、参拜所用,一部份是陵园管理部门——开始称为陵署,置署令一员率领。唐玄宗时,将五陵署(献、昭、乾、定、桥五陵)改为台,置台令一员率领,级别比原来提高了一级。这也是玄宗一月之间,先後参拜桥陵、定陵、献陵、昭陵、乾陵後所作的陵园管理制度变革。
  从陵园的功能看,最主要的在於供後来皇帝的参拜、祭祀。汉代时,皇帝参拜祖陵已有先例。比如,汉光武帝葬於原陵,汉明帝就在永平元年率诸侯王、公卿在正月去朝谒参拜,自己亲自捧着阴皇后的妆奁箧笥悲恸而行,左右侍臣,也莫不呜咽悲啼。魏晋南朝时,沿袭了这一制度。如梁武帝拜其父萧顺之的建陵,周明帝谒周太祖的成陵等。
  贞观十三年(640),在高祖李渊葬後4年正月,太宗李世民朝拜献陵。前一天,宿卫兵们将黄麾仗布置在献陵陵园四周。朝拜这天,天刚微微亮,皇族子孙、诸侯百僚、蕃夷君长等早已陪列等候於陵园司马门(南神门)内,太宗乘龙车,到达小次,从龙车下来,拖着鞋,痛哭於阙门边,并向西面再拜,恸哭不能立。礼结束後,换了礼服,进入寝宫,亲自捧着供物祭奠,又仔细看了看高祖和先后生前服御之物,不禁悲从中来,匍匐床前,悲恸不能起。据历史记载,在太宗拜陵的前一天,献陵下大雪。太宗一行人进入陵园,悲号哽咽,百辟哀恸,这时雪更大了,且寒风骤起,有黑云布於献陵上,瞬间流布满天,天地为之晦暗。但当祭礼结束,太宗从寝宫出来後,步行走过司马门,约200多步後,风静雪止,云气歇灭,天色开霁,乾坤明朗。太宗祭祀後,曲赦献陵所在地三原县及从官卫士等,大辟已下,皆免其罪;又免去当地民众一年租赋;对80岁以上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鳏寡孤独、有笃疾者,赐物各有差。太宗身边宿卫、寝署官员、卫士、三原县令以下,各自赐爵一级。
  汉代皇陵陵园,不仅是皇帝参拜祭祀之所,而且是朝廷政治活动中心。许多功臣密戚、豪族大户,被安排在陵园内居住。於是,汉陵陵园日渐发展成为政治中心,人口聚集地、重要的集市等,又有多种社会政治功能。而唐代的献陵,虽然也封土为陵,虽然也有陵园,但它的政治社会地位,却远远不及汉代。这也是唐代陵园的一个特点。
  (4)献陵石刻
  凡参观过西安碑林石刻艺术雕刻展馆的人,无不被那造型巨大,体态雄健,四肢有力,形象生动的石虎、石犀所吸引。它们即是从献陵搬运来的。
  献陵陵园,在唐18陵中,面积最小,周长只有10公里,仅仅是昭陵的六分之一。献陵之所以小,大约是遵循“务从俭约”原则,且李渊当时是太上皇,地位特殊,在臣僚眼中,李渊最多只是汉光武刘秀的地位,尚不及汉高祖刘邦。献陵矮小,是可以理解的,但献陵也有其特点。归纳起来,献陵是唐陵中封土为陵的代表,其次,它陵园内的石刻具有显著的特色。
  在献陵陵园四神门外,各有石虎一对,神道上有石望柱和犀牛各一对。从石虎来看,四神门外四点五米处,各置石虎一对,左右分列。它们身躯浑圆,姿态凝重,头硕大,颈粗短,背平阔,腿竚立,尾垂下,稳稳守候在四神门外,忠诚护佑着献陵的安宁。石虎高180厘米,长270厘米,腹下透雕,四足与石座相连。8座石虎中,今存5座,各自大小形制均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献陵石虎,以前是没有过的。汉代霍去病墓前虽有过,但帝王陵似未曾用过。今献陵却用虎,且一用8座,不知何意。《说文》说,“虎为山兽之君”,於是俗语说,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或是借兽君兽王以镇邪躯邪的意思。
  在南神门外,距石虎310米处,有犀牛一对,东西分列。东边的已搬迁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座尚在原地。仅石座就长3.5米,宽2.05米,身高0.52米。西边的石犀则湮没於地下。该犀牛体态庞大,长3.4米,身高2.07米,独角、瞋目、合口,通体鳞纹,作欲走势。
  从石犀再往南行70米,即是献陵的石望柱,分列在神道两边,东西间距39米。东者保存较好,西者残毁。石望柱高7.23米,下为石座,四面线雕花纹。浮雕二龙首尾衔接,环座中央有卯,以套住柱身;中为柱身,其下有榫,置入龙身环座的卯中,柱身8棱面,每面最宽43厘米。各棱面都线刻植物花纹,柱身向上收杀;上部为8棱形盖,盖形大于顶径,盖上蹲踞一圆雕石狮,披鬣、张口、耸耳、昂首挺胸,前两足支撑身体,石狮高90厘米。
  (5)陪葬墓
  献陵的陪葬墓,集中分布在陵的东北部,地面存封者30个,《长安志》载为23座。总的看来,献陵陪葬墓区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500米。下面对其中的主要墓作简单的介绍。
  李孝恭墓
  李孝恭,李渊从父兄子,襄武王李琛之弟。唐朝建立前后,曾任左光禄大夫、山南道招慰大使、信州总管、荆湘道行军总管、襄州道行台尚书左仆射等职。先後率军平定了江陵肃铣,江东辅公柘,统一了江东和岭南地区,以战功拜宗正卿。贞观初,迁礼部尚书,封河间郡正。贞观十四年暴薨,年仅50岁,谥号元,陪葬献陵。
  李神符墓
  李神符,淮安靖王李寿(神通)弟。高祖武德元年(618),进封襄邑郡王,四年累迁至并州总管。曾先后两次率兵在汾水东和沙河北击败突厥入侵,於是诏拜太府卿。贞观初,再迁宗正卿,後以疾辞职。太宗曾经派三卫兵肩舆抬入紫微殿,亲问其疾。高宗永徽二年(651)薨,年73,谥曰恭,陪葬献陵。
  丘和墓
  丘和,河南洛阳人。隋炀帝大业末年,任交趾(今属越南)太守,隋亡降唐,高祖授上柱国、谭国公、交州总管。後表请入京,诏许之,拜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十一年(638)卒,年96,赠荆州都督,谥曰襄,陪葬高祖献陵。
  钱九陇墓
  钱九陇,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善骑射,甚得李渊赏识。晋阳起兵後,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唐朝建国,又拜左监门郎将,曾经先後跟随秦王李世民和太子建成,参与平定辞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以军功授右武卫将军、苑游将军、右监门大将军等职。贞观十二年(639)卒,赠左武卫大将军、谭州都督,谥曰勇,陪葬高祖献陵。
  樊兴墓
  樊兴,安陆(今属山西)人。随太原留守李渊晋阳起兵,以军功授右监门将军。唐朝建立後,又从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薛仁杲、王世充等,并跟随李靖击吐谷浑。官至左监门大将军。唐太宗用兵辽东,令其与房玄龄留守长安。高宗永徽初年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高祖献陵。
  刘德威墓
  刘德威,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隋末曾入李密所率瓦岗起义军。後归长安,被唐高祖授为左武侯将军、大理少卿、绵州刺史等。永徽三年卒,年71。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诸王子墓
  李元亨,高祖第8子。武德三年(621)受封为丰王。贞观六年薨。
  李元礼,李渊第10子。始封郑王,後封徐王。历任郑州刺史、徐州都督、绛州刺史、潞州刺史等。高宗咸亨三年薨,赠太尉、冀州大都督,陪葬献陵。
  李元嘉,高祖第11子。贞观十年(637)封韩王。後被武则天所杀。李元则,高祖第12子。贞观十年封彭王。高宗永徽二年薨。李元懿,高祖第13子。贞观十年封郑王。高宗咸亨四年薨。李元轨,高祖第14子。贞观十年封霍王。颇有才,武则天时死於陈仓。
  李元凤,高祖第15子。贞观十年封虢王。高宗上元元年薨。李元庆,高祖第16子。贞观十年封道王。高宗麟德元年薨。李元夔,高祖第19子。先後封魏王、燕王、鲁王。後欲起兵反对武则天,事洩配流振州,自缢而死。陪葬献陵。
  李元祥、高祖第20子,先後封许王、江王。生性贪鄙,聚敛无度,与滕王、蒋王、虢王俱以贪暴著称,其王府属官甚凄苦,相与说道,“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意思是,宁愿到偏远荒凉的儋、崖、振、白诸州去做官,也不去为江、滕、蒋、虢四王效力。高宗永隆元年,江王薨。府属官吏,为之松气。
  李元晓,高祖第21子,贞观五年封为密王。高宗上元三年薨。
  李元婴,高祖第22子,贞观十三年封为滕王。睿(rui)宗文明元年薨
  公主墓
  馆陶公主,高祖女。下嫁崔宣庆,死後陪葬献陵。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