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千古一陵 1.百代英主

韩养民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唐陵中第一座因山为陵的陵墓,它气势雄伟,规模壮观,开一代唐陵之先河,堪称千古一陵。
  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李世民的庙号。李世民,生於599年1月23日,病逝於649年7月10日,年寿仅50岁。去逝後约3个月,入葬於昭陵。
  1.百代英主
  (1)少有大志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少年颖异不凡。他4岁时,有算命先生见李渊说:“在相法上看,你一定是贵人,而且儿子也必是贵人。”当他见到李世民时,惊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长大後必能济世安民。”算命先生语毕即走。当时是隋朝盛时,李渊害怕消息洩露出去,恐有满门抄斩之祸,马上派多人追杀算命先生,但已找不到他的去向了。李渊对这事很感神异,於是采用算命先生“济世安民”的话,名之曰世民。
  16岁时,隋炀帝北巡,在雁门被突厥包围,形势非常危急。炀帝在包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李世民遂从军勤王。他向勤王军主帅献计说:“突厥人敢於包围我们的天子,他们以为我们天子没有援兵。现在应该将我军摆开,前後数十里,让他们白天看见援兵的旌旗,晚上听见援兵的钲鼓,误以为援兵大至,这样可以不进攻就吓跑他们。不然,倘若突厥知道了我们援兵的虚实,我们这次勤王的行动胜败将难以预料。”主帅听从了他的话。援军开赴到了崞县,突厥候骑见援军源源不断地到来,忙回报始比可汗说:“救兵大至矣!”突厥遂撤围而去,炀帝之围乃解。
  (2)兴举义兵
  事後,世民随李渊在太原。他为人聪明英武,有远大抱负,又能屈节下士。当时天下已乱,盗贼蜂起,隋朝灭亡在即。他疏财养士,结纳豪杰,秘密组织力量,伺机而动。617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先後二次占金堤关、兴洛仓,在洛阳牵制了隋军主力。同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晋起晋安,三人都自称皇帝。
  此外南阳朱粲号楚帝,海陵李子通号楚王,岐州邰江海号新平王,金城薛举号西秦霸王,榆林郭子和号永乐王,河间窦建德号长乐王,恒定王须拔号漫天王,而新安汪华、淮南杜伏威号吴王。李密只号魏公,其他号太公、博山公、总管、大丞相、录事等数十万起兵,隋朝士军土崩瓦解。世民遂力促李渊起兵太原,号义兵,他和大哥建成领左右军,击西河(今山西汾阳),攻霍邑(今山西霍县),徇渭北,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屡建战功。他率领的右军胜兵发展到13万,是兴唐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一过程中,李世民表现出天才般军事指挥才能。
  隋灭亡後,群雄逐鹿中原。李渊坐镇长安,建成居中协助。领兵征战,则主要靠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在黄河流域负责指挥一系列重大战役,对唐朝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世民自己後来概括为“吾十有八举义兵,二十四定天下。”在军事舞台上导演了许多轰轰烈烈、威武雄壮的活剧。降薛红,平刘武周,长安从此无後顾之忧。擒窦建德、捉王世充,败刘黑闼,唐朝因之统一中原,平定天下。
  从晋阳起兵到唐统一全国,李世民战功第一。开国後位兼将相,他的天策上将府和秦王府文学馆中人才济济,已经羽翼丰满,在众人鼓噪下,他也萌发了觊觎皇位之心。哥哥建成是太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他联合四弟齐王元吉排挤倾轧世民。渐渐地,李渊也偏袒建成,疏远世民。李世民危亡之际,於626年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兄弟建成、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号为唐太宗,是时他虚岁29。
  (3)任人唯贤
  李世民即位时的唐王朝,很不景气。隋末以来,战乱频仍,山东、河北、河西等地破坏严重。他继位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初年,又逢连年灾荒,号称富庶的关中,也到了饥民遍地卖子女以接衣食的地步。李世民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政治家胆略,突破魏晋以来以贵族等级定人才高下的制度,任人唯贤,不拘一格起用人才,从中央到地方,提拔任用了一批能办事,有效率,廉洁奉公的官吏,这成为“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
  比如,他任用的宰相中,魏徵、李勣、张亮、许敬宗等参加过李密的瓦岗军,王珪、张亮、戴胄、马周家境贫苦,杜淹、温彦博、戴胄、刘洎、岑文本、褚遂良、张行成曾在王世充、萧铣、薛举等割据政权中供职。他们在隋末战乱中积累了丰富阅历,对天下动乱印象极为深刻。唐太宗不次拔擢任用,他们也以国事为忧,孜孜求治,多能直言极谏,时时以亡隋为鉴劝诫唐太宗,使他铭记“人君不忧百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机可反掌而待”。他们为官也很清廉,魏徵、戴胄、温彦博等住房弊陋,死时家无正寝,没有像样的地方停柩。
  上行而下效,君臣相互约束,兢兢业业,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安定、休养生息的生产环境,使贞观年间社会经济很快恢复发展。
  唐太宗君臣在为国事分忧中各尽其职,他们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李勣患病,太宗剪须烧灰为其合药,李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瓜熟味美,太宗食之,突然想起早逝的杜如晦,“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於灵座”。
  温彦博和岑文本二人在职期间劳累过度而死,太宗伤心懊恼,“恨不纵其闲逸,致夭性灵”。岑文本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拒绝亲友庆贺,说:“爱弔不爱贺”,因为“责重任高,所以忧惧”。果然上任不久便溘然长逝。魏徵为相,“深惧满盈”,房玄龄在职,竭尽心力,都多次要求辞职。可见,太宗手下的官并不好做。
  李靖64岁时,恳辞相职。太宗说:“我看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的人很少。不问聪明愚笨,没有人能自知。才能不胜任职位要求;却强要当官,即使有病缠身,还勉强迁延。你很识大体,值得表扬。我准你辞职,不只是成全你的愿望,也要以你做为其他官僚的好楷模。”官不恋位,人不恋栈,是贞观官场中的良好风气。
  太宗认为,君主的责任在於“驱驾英材,推心待士”,并不求全责备,寻找完人,只是舍其短而用其长;但要求官吏必须奉公尽职,除了立程序,定制度,令各部门互相制约,还挟刑赏以驾御臣下。他在位时完成了唐律的修订,成为我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刑法。
  太宗本人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常表彰敢於犯颜执法的官吏。而违法犯法,即使功臣良将,也不宽恕。贞观九年(634),岷州都督高甑生犯诬告等罪,被判徙边,有人替他说情,“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说:“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倖之路,……有功之人,皆须犯法”。终於依律惩戒。
  老将尉迟敬德,战王世充时,曾在重围中跃马刺举雄信落马,救李世民危难;玄武门事变中又射杀元吉,论功当数第一。後来他居功傲物;在宴席上争座次,拳殴大臣,太宗以“韩(信)、彭(越)夷戮”的故事给他严厉警告,说,“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无贻後悔。”尉迟敬德从此心敛,善保终身。
  (4)贞观之治
  唐太宗经过多年培植经营,建立起一支比较得力的官吏队伍和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那时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胁,无敢侵渔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贞观年间,被後人称赞为古昔未有的理想盛世。
  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他坚信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人,是平等的,他也平等地对待他们。他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对数以百万计的来归少数民族待如一家,信用不疑,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爱戴,被各族人民尊为“华夷父母”、“天可汗”。唐太宗对於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的友好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我们的多民族国家获得了重大发展。
  太宗晚年,功业垂成,使他踌躇满志,骄奢之心,不禁泛起。步历代帝王後尘,滥用民力,营修宫殿陵墓;又四出征讨,兵革连年;越来越不耐烦谏诤,甚至误杀宰臣,怀疑死去的魏徵等。君臣间相互信任的气氛日渐淡薄,阿谀奉承之风重新抬头,国家治理的情况大不如前。
  但他终於觉察到了自己的“不善”行为。在他去逝前一年,他对太子李治谈话,历数自己当皇帝以来种种“不善”行为,为自己的“深过”感到多愧。他告诉儿子:“汝当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那恳切陈词的珍贵遗训,难能可贵的自知之明,大政治家的坦荡襟怀,到底还是不同凡响的百代英主啊!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