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2.雄冠唐陵

韩养民


  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方,离唐朝京都长安(今西安市)约80公里的地方,巍然屹立着一座高山,名叫九*山。九*山巍峨雄伟,景色壮丽。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位於九*山主峰南腰上。
  (1)宝地吉壤
  九*山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水之阳,是北脉九峰之尤。山势接北龙,从东北蜿蜒行来,至九*山拥成高峰,所以,九*山可谓北龙在关中的支龙的龙头。脉线清晰,走势强劲。昭陵正好位於这条龙脉上,所乘之气,悠远深沉,自不必说。
  此外,站在九*山向东南望,左有仲山、嵯峨山层层维护,右有武将山、梁山群山簇拥,青龙白虎俱奋。再往南是富庶丰饶的关中平原。越过平原,骊山为案,华山来朝。更妙的是,泾河从左边逶迤流过,其支流又从右边环抱过来,在山的东南边回环汇聚,在仲山与武将山的夹持下,缓缓流出。昭陵的小环境正是《葬经》等风水著作中所谓的宝地吉壤。
  唐代风水认为,陵墓的选择应能藏风聚气。藏风,是为了防止生气散荡。防止的办法,是要求陵墓周围的山川形势环抱紧簇,从而达到聚气的目的。因为陵墓周围的形势的每部份都有它独特的藏风功能——逶迤而至的靠山,“势来形止,是谓全气”之地;左右两侧的护山,用以挡风护气,即“龙虎所以卫区穴”;陵墓周围的水流,能阻生气的散失,即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参《葬书》内外篇);水口紧锁严实,而不直冲,是为了关住生气等等。
  总之,陵墓周围的环境形势要完整严谨,不可缺漏,否则会导致“生气散於飘风”。对於开阔平旷的地区来说,其气属“地阳”,气性沉潜而不漂浮,不怕风吹,只要有水界之,使气不随地脉跑掉,流失即可。所以,高垅之地靠环境形势来“藏风”、“聚气”,而平原之地则要依靠水龙来聚气。而昭陵所处的地方风水的好处在於,它本是高垅之地,有青龙护持,朝案拥戴即可,但它还有河流迥环维护,水口紧锁严实的特徵。它又达到了平旷开阔之地的风水要求。所以,说它是宝地吉壤,名符其实。以至昭陵成为後世风水师奉若至宝的“经典”宝地。
  (2)陵地选择
  昭陵陵地的选择,史无详载。但选定九*山这一大环境,似乎是唐太宗自己选定的。贞观九年(636)五月,李渊驾崩,十月,被葬之於献陵。献陵是在平地“封土为陵”,完全袭用汉代陵制。这一重大事件不能不触动太宗想到自己不知哪一天也要万岁,也要选一块寿地。依他超迈往古的个性,选寿地也要选前人所未选,住前人未曾住的地方。他自己亲自选定九*山这一最高峰,意味着在死後也可以望见长安,关怀着唐王朝的命运,保佑它江山永固,社稷长存。所以,他说;“我看九*山孤耸迴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理”。
  果然,在贞观十年(637)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十一月,葬之於昭陵。这时,所谓“葬”,还只是把灵柩放在那里,因为昭陵还没有修建,只是选定了地址而已。而选定具体位置——风水谓之点穴,可能是跟风水有关。
  在昭陵所在地,有这样一个关於昭陵点穴的民间传说。太宗选定九*山作为陵地以後,具体的位置所在,则请了两位风水先生来选择、决定,也就是说,在九*山这样广阔的地区,墓地中心位置坐於何处,朝向何方,需要风水专家来定夺。两位风水先生分别到山里去寻找,一个月後,都回来禀报说:“我选定了一个位置,一个绝佳的宝地吉壤”。太宗问:“那个位置在甚麽地方?”一个说,“我钉了一颗钉子在那里”。另一个说,“我放了一枚铜钱在那里”。太宗便派人随二位风水先生去查看他们选定的位置。到那里一看,钉子正插在钱眼里。这就是昭陵的位置。
  (3)陵墓修筑
  民间传说固不可全信。它的真假大约到发掘昭陵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得比较清楚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昭陵陵位的选择和陵墓的修建,在太宗生前就开始了。
  贞观十一年(637)二月,“营九*山为陵”。山陵初建,太宗诏令从简从俭,节约民力物力。长孙皇后也留下遗嘱说“葬者,藏也。但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长孙皇后葬後,太
  宗又亲自撰文并刻诸於石,谓建造陵墓“务从俭约”,不要“劳费天下”,并要求“百世子孙,奉以为法”。他还解释说,从简从俭,坚持“薄葬”,也可以使“盗息心”,免蹈“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柙金镂,骸骨并尽”的覆辙;二也可以免於“聚敛百姓,为盗之用”,这也符合贞观以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其实,在今天看来,遵循从简从俭原则,“依山为陵”的昭陵,其耗费也是十分庞大的。也可以说,他开始确立的“二从”原则,并没有贯彻到底。这可能跟当初的预测失误——以为依山为陵较之平地堆土为陵为简单的节俭有关。其实,“依山为陵”,具体计算,实施起来,恐怕比平地堆土为陵更复杂,耗费更多。这一点预测失误,对於第一次修,建“依山为陵”形式的陵墓唐太宗而言,是可以理解的。
  (4)昭陵形制
  昭陵的修建,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工程专家阎立德主持。他负责设计陵园、陵墓蓝图,并且监工营造,直到完成。
  陵墓建在九*山主峰南腰。从这里开凿墓道,营建墓室,深达250米,中间立五重石门,到达元宫。长孙皇后即葬於元宫。元宫之後,为地宫。关於地宫,五代时,温韬曾盗掘昭陵。他从土墓道进去,“见到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间是正寝,东西厢列石床上有石函,石函中有铁匣,匣中收藏有前世图谱,和三国时候书法家钟繇、东晋时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当时看来,纸墨如新;都被温韬取出,散布人间。
  九*山主峰南峰南面险峻异常,不易攀登。建陵时就缘山傍岩,劈木架梁,先修筑栈道。陵墓建成後,栈道拆除,保存着山峰原貌。山项建有“游殿”,为凌空的宏伟建筑,不知用作何用。後来杜甫游昭陵,并留下《重经昭陵》诗一首。诗曰:
  灵寝盘空曲,熊罢守濢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昭陵原地面建筑,於山陵四周,盘旋迴绕,似同宫城。城角四隅,建有楼阁。其他建筑群有三处:一在南,为朱雀门、戟门、献殿。一般隆重的祭祀活动,在献殿举行。南面深沟两旁,有土阙各一,即当年入山御道口所在;二在东北,有司马门(也叫玄武门)、北阙、祭坛,这里地势宽阔平坦,是日常祭祀活动的地方;三在西南面,有“陵下宫”,也叫“下宫”,俗称皇城,这是陵旁边房屋建筑最多的地方,昭陵陵台令和其他防护陵园官员等驻守在这里。此外,山陵城垣东西两面,还有青龙门、白虎门。
  (5)规模宏大
  昭陵是关中唐18陵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墓,当地群众唯独称它为“唐王陵”。陵园面积两万公顷,周长60公里。整个陵园以山陵为基点,向东南、西南呈一褶扇形伸展而出,园内陪葬、从葬的皇亲国戚、三品以上文武臣僚墓葬数目约二百座。近年来,经文物部门多次普查,除封土堆被夷平无法计数外,共有陪葬墓180多座,是唐陵中陪葬墓最多的陵园。
  昭陵也是中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园。它所保存的昭陵六骏等文物,享誉世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封建王朝,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获得新的高度发展。昭陵,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时期遗存下来的文化艺术宝库,因之闻名中外。称之为千古一陵,并不为过。
  1961年3月4日,昭陵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