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4.十四国君长

韩养民


  在太宗昭陵的祭坛(祭坛在九*山北麓)内,原有十四国君长石像,树立在祭坛寝殿的西侧。诸石像高八九尺,踰常形,座高三尺许。或兜鍪戎服,或冠裳绂冕,极为壮观。惜於唐末或五代时被毁坏。幸北宋游师雄作《昭陵图》碑,今仍能查明十四国君长有关情况。
  (1)突厥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
  阿史那,突厥姓氏;咄苾为名。据唐史载,颉利是突厥启民可汗第三子。启民死,传长子始毕,始毕死,其子突利尚年幼,乃传其弟处罗。处罗复传弟颉利。
  贞观四年(630),李靖为行军大总管,伐北突厥。行军总管张宝相生擒颉利,送京师,授颉利右卫大将军(见《旧唐书》)。但据昭陵博物馆藏《阿史那忠墓志》所记,生擒颉利者应是阿史那忠和张保利,且授颉利的应是左卫大将军。
  阿史那忠,原名泥孰,後赐名忠,突厥贵族沙钵罗设尼失子。当颉利被李靖率兵击败,乘千里马独奔沙钵罗设时,被泥孰与唐将张保利所擒。
  颉利被俘,执送长安,太宗於顺天楼,赦其罪,还其家属。并馆於太仆寺,供给廪食。後又授左卫大将军,不久,即死於长安。
  (2)突厥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
  突利,名什钵苾,始毕可汗嫡子,颉利之侄,为小可汗,居东方,统契丹、靺鞨之众。颉利骄横,突利怨其暴虐,即率众奔唐。贞观四年(630),授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仍归本部为顺州都督。後入朝死於并州道中,年29岁。
  (3)突厥乙沴泥孰候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又叫李思摩。颉利族人,父名咄六设。当启民可汗奔隋,碛北诸部乃奉思摩为可汗。启民归,即去可汗号。思摩性开敏,善占对。始毕、处罗皆爱之,只有颉利嫌他像貌似胡人,疑非阿史那种,故只许为夹毕特勤而不得典设。
  颉利败亡,诸部落酋长纷纷降唐,独思摩随颉利奔逃,因与颉利同时被擒。思摩至长安,太宗以为能忠於其主,特为嘉奖,授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封怀化郡王,并赐姓李。
  贞观十五年(641),立为乙弥泥孰候利苾可汗,使统领颉利旧部,立牙於故定襄城。思摩後卒於京师,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像白道山。白道山在故定襄城之北,即是旌表统领颉利旧部之功。
  (4)突厥答布可汗阿史那社尔
  像座今存,隶书16字,从右向左,共4行,行4字,曰“突厥答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
  社尔为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年11,即以智勇闻。当奚利必咄陆可汗与泥孰争国时,社尔引兵袭之,得其半国,有众10余万,乃自号都(答)布可汗。贞观四年(620),率众内附,先授左骁卫大将军,处其部於灵州,并诏尚衡阳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尝典禁兵於内苑。十四年,授行军总管,以平高昌功,封毕国公。二十一年,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征龟兹(今新疆库车)。次年,军入西突厥境,破处密(西突厥别部),又下龟兹拔换城(今新疆温宿县),掳其王白诃黎布失毕,及其大臣百余人。於是,唐平定西域,移安西都护府於龟兹,统领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碎叶(今哈萨克伊塞克湖附近),包括龟兹在内称为“四镇”。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崩,社尔请杀身以殉,为守陵寝,高宗不许,迁为右卫大将军。永徽六年(655),社尔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治冢像葱山(即葱岭),以旌平西域功,并谥曰元。
  (5)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
  薛延陀,姓一利咥氏,名夷男,全名一利咥夷男,是铁勒诸部最为雄强者,自乙失钵为野咥可汗,保燕来山,後役属於西突厥叶护可汗。
  贞观二年(628),叶护死,国中大乱,乙失钵之孙曰夷男,率部7万帐落附北突厥颉利可汗。突厥衰,夷男反攻颉利,得各族拥护,立为王。贞观三年(629),唐伐突厥,乃诏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树牙郁督军山(亦叫乌德踺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回纥诸部皆臣服。
  夷男既受唐封赏,遂协助唐军平定颉利。但後来却又反反覆覆。贞观五年(631),被李勣等击败降服。今其像座仍存。
  (6)吐蕃赞普
  吐蕃赞普,即松赞干布,又名弃宗弄赞,或弃苏农赞。吐蕃乃今藏族祖先,唐初,据有今西藏及四川西部,都城逻些(即今拉萨)。其王称赞普,相称大论、小论,共理国事。
  据史载,松赞干布性强武,多英略。唐初,统一吐蕃各部,定都逻些,立官制,定法律,逐步强大。贞观八年,遣使往长安入贡,随後又派大论禄东赞入唐求和,贡金银宝物,复请尚公主以结永好。太宗遣文成公主下嫁。贞观十五年(641),由李道宗送亲,弄赞至柏海(今青海札陵、鄂陵二湖)亲迎。并於逻些为公主筑一城,建宫殿以处之。藏汉民族交流,这是一段佳话。
  为此,高宗授弄赞驸马都尉,并刻石像其形,列於昭陵玄阙之下。其像座题名今残存。
  (7)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
  新罗,汉代属东浪郡地。其王姓金氏。《旧唐书》有《新罗传》,谓新罗和高丽为同种,风俗习惯相同,从隋至唐初,常相往来。
  武德四年(621),新罗国王金真平遣使者入朝,受唐册封为乐浪郡王新罗王。贞观五年,真平卒,立女善德为王,国人尊为“圣祖皇姑”。九年,唐遣使册封善德袭父职。二十一年,善德死,由其妹真德袭王,加授柱国,仍封乐浪郡王。
  永徽元年(650),新罗军大破百济之众,女王遣弟法敏入唐以闻。真德织绵作五言《太平颂》,词曰,“大唐开洪业,巍巍皇献昌”。永徽五年(654),真德卒。弟春秋(即文武王)继位。
  (8)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
  吐谷浑姓慕容,据有今青海及新疆南部地区,有城郭而不常居,逐水草以游牧为生。隋时,其王伏允骚扰内地,被隋军击退,乃率残部逃往党项部,长子顺入隋为人质。隋末,又乘中原混乱之机而得恢复故地。
  唐建国初,护送顺归於本国,号大宁王。贞观时,伏允反覆无常,派兵袭郑州,掠岷州,寇凉州。伏允年老昏愦,其相天柱王用事,屡生战端,并拘留唐使赵德楷。
  贞观九年(635),诏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进击吐谷浑。伏允兵败於库山,遂逃入大漠。唐军分道穷追,入图仑碛,又破天柱王於赤海。行於空谷荒漠地区2000里,经一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东望碛石,览观河源,两军会於大非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早的关於黄河源的记载。
  伏允既溃不成军,慕容顺乃斩天柱王,率部降。伏允引千骑逃离,自杀於大漠中。国人立慕容顺为君,乃内附,诏封西平郡王,号趋胡吕乌干豆可汗。不久,顺为部下所杀,复立其子诺曷钵为国王。贞观十年(636),诏封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并入朝请婚。十四年(640),以宗女弘化公主妻之,拜驸马都尉。太宗崩,刻石像其形,列於昭陵元阙之下。像及座今佚。
  (9)龟兹王诃黎布失毕
  龟兹,音丘兹。其王姓白氏,居伊罗卢城,倚阿羯田山,亦曰白山。唐初,其王苏伐勃*(左马右夬)遣使入朝,旋即亡故。子苏伐叠立,号时健莫贺俟利发。贞观四年(630),献良马,後又臣於西突厥。郭孝恪伐焉耆,又遣兵为焉耆声援。此後,遂不再来朝。苏伐叠死,弟诃黎布失毕立。
  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恨龟兹反覆无常,乃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发铁勒兵13万讨之。先擒焉耆王,龟兹大恐,诃黎布失毕弃城西走,欲保拨换城。社尔兵连破5大城,谕降小城700余。二十二年(648),执诃黎布失毕回朝,献於太庙。太宗赦其罪,馆於鸿胪寺,拜为左武卫中郎将,於是徙安西都护府於龟兹。太宗葬昭陵,乃刻石图其形,列於玄阙之前。
  (10)于阗王伏闍信
  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亦曰涣那,又曰屈丹、于遁、豁旦。其地约当今新疆和田地区,王姓尉迟氏。先臣於突厥,贞观六年,遣使者入献。当阿史那社尔平龟兹时,其王伏闍信也大惧。大总管长史薛万备至于阗,陈述唐威,劝伏闍信人唐见太宗。至长安,太宗崩,高宗初立,授右卫大将军。留数月,遣回本国。
  太宗葬昭陵,刻石像其形,列元阙下。
  (11)焉耆王龙突骑支
  龙为姓,突骑支为名。焉耆在高昌之东,龟兹之西,即今新疆焉耆县及其附近地区。
  贞观六年(632),突骑支遣使入朝,因高昌闭塞丝绸之路,请另开碛道以便商旅,太宗许之。高昌遂迁怒焉耆,发兵掠其边。贞观十二年(638),又有处月、处密与高昌合势,攻击王城,掠族众,焚庐舍。唐遣侯君集破高昌,复得焉耆王城及被俘之众。龙突骑支甚是感激,乃遣使者入谢。
  及西突厥强盛,焉耆又应其约而背唐。贞观十八年(644),安西都护郭孝恪请讨之。适王弟颉鼻、粟婆准等三人来降,并愿为向导,遂得破焉耆而执突骑支及其妻子,送洛阳,诏赦其罪,暂留长安。
  阿史那社尔讨龟兹,曾立突骑支弟婆伽利为国王,并以其地为焉耆都督府。婆伽利死,国人请还突骑支,高宗许之,拜左卫大将军,令归国。太宗葬昭陵,乃刻石像龙突骑之形,立於玄阙下。
  (12)高昌王麴智勇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区,都交河城。北魏太和五年,敦煌人张孟明始为高昌王,後为隋氏所有。因世代为王者皆汉人,故其政治文化均效中原制度。唐初,麴文泰为王,愈益强盛。武德间,尝献拂林狗(拂林即东罗马)。太宗即位,又献玄狐裘。贞观四年(630)来朝,诏赐其妻宇文氏(即隋容华公主)姓李氏,封号常公主。
  高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西突厥盛时,麴文泰与之联合,凡西域朝贡之道出其国者,每被掠夺,丝绸商旅被隔阻,且又数次反覆。贞观十四年(640),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发突厥、契苾之众,步骑数万以伐高昌。众兵涌至高昌城下,文泰惶骇无计,惊吓而亡。其子智勇继位,量其力不能支,乃降。太宗赦其罪,拜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太宗崩,葬昭陵,刻石像智勇形,列於玄阙之下。
  麴氏统治高昌共9代,144年,至智勇而亡。其後,唐在高昌置西州,安西都护府也曾一度驻扎於此。
  (13)林邑王范头利
  林邑,在这里指汉至唐的林邑郡,即唐时的占婆环王,唐至明之占城。武德六年(623),其王范头利遣使朝贡。贞观四年,又献火珠大如鸡卵。头利死,其子范镇龙代立。太宗崩,诏於昭陵刊石像其形,立於玄阙之前。
  (14)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
  婆罗门,中国历史称身毒,其後作天竺,即今之印度。帝那伏帝,国名,今印度之蒂鲁特。
  贞观二十二年(649)五月庚子,右卫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於朝廷。这是《旧唐书》的记载。按,唐朝与婆罗门未发生过直接争端。武德间,帝那伏帝国王尸罗逸多雄强,五天竺皆宾服,且与唐朝通好。贞观中,双方客使多次往还。贞观二十年(646),唐遣王玄策出使,从骑30人。未至,国王尸罗逸多先亡,其臣阿那顺自立,并发兵拒唐使玄策从骑皆陷没,诸国贡物悉被却夺,玄策奔吐蕃,召吐蕃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兵约两千人,复至其国都摩伽陀,擒阿那顺。至此,东天竺及迦没路王亦通和好。二十二年(648),阿那顺随王玄策至长安。
  昭陵刻立十四国君长像的用意何在?《唐会要》说:“上(指高宗)欲阐扬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十四人,列於昭陵司马门内”。说明,树立十四国君长像的目的,主要是出於政治目的,宣扬太宗的武功政绩。清时,尚有人见到石像,记录道:“他如诸蕃君长——突厥颉利可汗及高昌、林邑诸王,擒服归降者(按:实不只“擒服归降者”),咸刻其状貌,背刻其所授大将军诸名号,或其国主之称,凡十四人,拱立於享殿之前。皆深目大鼻,弓刀杂佩。壮哉!诚异观也”。又写道:“诸石像高九尺,踰常形。座高三尺许。或兜鍪戎服,或冠裳绂冕,极为伟观。分列陵北,东西相向,以西首颉利为第一”。(参林侗《唐昭陵石迹考略》,商务馆1960年粤雅堂丛书)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