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5.陪葬帝陵

韩养民


  早在西汉时,陪葬制度已经发生重大变革,陪葬者多功臣密戚,陪葬墓在皇陵周围地区。唐陵也沿袭了汉陵陪葬制度;营陵余地赐亲属功臣,而将相陪陵,给东园秘器。高祖李渊的献陵已经有陪葬墓数达67座。
  太宗李世民更是发现陪葬墓的设立是加强朝廷统治,对唐王朝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一可笼络臣僚,二可宣扬皇威,三可密切君臣关系,巩固江山社稷。故在贞观十八年(644),他诏令再次建昭陵时,谆谆告诫侍臣说:“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宝地一所”。後来,又准许功臣自请陪葬,子孙亦可从葬。於是,仅在昭陵园内,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有二,丞郎三品以上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另加从葬、子等,达180多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葬墓群。
  作为百代英主,李世民在生前死後,其魅力和影响都是巨大的。下面对这些陪葬墓择要作一些介绍。
  (1)魏徵墓
  魏徵,太宗时著名政治家,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少孤贫,落拓有大志,好读书,多所涉猎,尤其喜读纵横家学说。隋末天下大乱,魏徵先後从李密、窦建德、太子建成。太宗时,以谏诤名。多用隋朝及以前史实,劝太宗重民生,行德义。其上疏中有“载舟覆舟,所以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已成千古名言,也当为治国者座右铭。史称“前代诤臣,一人而已”。官至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贞观十六年(643)卒,年64。
  太宗对魏徵评价甚高。他曾经对人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於道,此皆魏徵功也”。又说:“魏徵每言,必约我以礼”。又说:“贞观之後,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参《旧唐书》卷七十《魏徵传》)
  陪葬昭陵的人臣墓,都分布在九*山南面的广阔平原上,只有魏徵墓在离九*山主峰最近的凤凰山上,离太宗昭陵寝宫最近。魏徵可谓太宗最亲近的大臣了。太宗曾经对身边的人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之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让他陪葬昭陵,离自己最近,大约也是舍不得离开这面“镜子”了。
  魏徵去逝,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葬日,太宗又登苑西楼,望丧而哭,且诏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送出郊外。其葬礼十分隆重。太宗还亲自为魏徵墓撰写了碑文并书之於石上。
  凤凰山在九*山西南面,海拔九百多米,魏墓在山梁上凿石而成,不起坟,以凤凰山为坟。墓前有土阙一对。
  (2)李勣墓
  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人。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入唐因战功赐姓李。并避太宗讳,改名李勣。曾参加李密瓦岗军。李密败後降唐。随太宗平定了窦建德、刘黑闼等部。贞观三年(629),击东突厥,因功封英国公,守并州16年。高宗时,官至宰相。乾封二年(667)卒,年76。
  在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件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贞观老臣都坚决反对,唯李勣向高宗说:“此陛下家事,无必问外人”。於是,他死後的埋葬便获得特殊报偿。其时高宗为之举哀,七日不朝。光宅元年(684),李勣孙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被镇压,受其诛连,李勣墓被挖掘废毁,取消其姓李氏。中宗返正,李勣墓才被重新建造。起坟追复。
  墓在陵园南部平地上,俗称“下山冢”,现昭陵博物馆就设在李勣墓区。区内墓碑较其他人臣碑高大。墓起坟像阴山、铁山、乌德踺山,以表彰他生前为唐王朝所立战功。墓前石刻有东侧石羊三,西侧石虎三,靠近封土有石人一对。石刻保存完整,形体也较一般人臣墓石刻高大。墓已发掘,出土文物以唐帽——三梁进德冠为最有特点。
  (3)李靖墓
  李靖,唐初著名将领,唐王朝建立的功臣。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有仆射等职,先後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只有《通典》里保存了部份内容。贞观二十三年(649)卒,年79岁,陪葬昭陵。
  李靖墓位於昭陵山南台阶地上,俗称“上山冢”。封土堆为山形,象徵阴山、积石山,以表彰李靖功劳。墓前石刻有石人、石羊、石虎及石碑一通。
  (4)温彦博墓
  温彦博,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唐初历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并州道行军长史、御史大夫、中书令等职。长於职令,处事固慎。贞观十一年(637)卒,年62。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5)秦琼墓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尝随隋军与李密战,後归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归唐,秦琼也入唐任马军总管,从李世民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骁勇善战,闻名於世。玄武门之变,从诛李建成、李元吉,因功拜左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二年(638)卒,葬昭陵。
  太宗特命所司为其墓前立石人、石马。以分旌战阵之功。
  (6)程知节墓
  程知节,本名*(左齿右尧)金,俗称咬金,济州东明(今属山东)人。隋末跟随李密参加瓦岗军。李密败,程知节投王世充。後又归唐,任秦王府左三统军。在唐初战斗中,屡立战功,骁勇果敢,每阵先登。玄武门之变,从世民诛建成、元吉,以功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高宗麟德二年(665)卒,陪葬昭陵。
  (7)长孙无忌墓
  长孙无忌,河南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唐初,历任渭北道行军典签、比部郎中等。高祖武德九年(626),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取帝位。因为是皇亲、元勋,所以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太子太师等要职,封赵国公。
  长孙无忌曾奉诏修订唐律。高宗即位,又因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奉诏与律学之士诠释律令,遂撰成《唐律疏议》三十卷,流传至今。该书是唐朝经典法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法律著作。後来,他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放逐黔州,自缢而亡。陪葬昭陵。
  (8)虞世南墓
  虞世南,字伯旋,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南朝陈亡,徙长安,以文名重於时。隋末,被窦建德所俘,後归唐,为李世民秦王府参军、记室。贞观初年,转著作郎、秘书监等职。贞观十二年(638)卒,年81岁。谥曰文,陪葬昭陵。
  世南善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太宗曾经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
  (9)阎立德墓
  阎立德,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人。他父亲阎毗,曾作隋朝殿内少监,他哥哥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他本人历任唐朝的尚衣奉御、将作少匠、工部尚书。幼时随父亲学习工艺技术,精通其业,成为著名建筑工程家和工艺美术家。曾别作衮冕大裘六服,以及腰舆伞扇,时人重之。又主持营建献陵、昭陵及翠微宫、玉华宫,都获得高祖、太宗称赞和赏赐。高宗显庆元年(650)卒,陪葬昭陵。
  (10)孔颖达墓
  孔颖达,字冲元,冀州衡水(今河北)人。隋炀帝大业初年,以明经及第,授河内郡博士。唐初,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後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等。曾奉诏编撰《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此书成为後来科举取士的标准。贞观二十二年(648)卒,年75。谥曰宪,陪葬昭陵。
  (11)姚思廉墓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人。炀帝大业末年,任代王杨侑侍读。入唐後,被世民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迁著作郎、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曾经受诏与魏徵等同撰梁、陈二代历史,他根据其父姚察(隋时曾官秘书丞)所著旧稿,兼采他书,著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褚遂良的父亲褚亮称赞他“志苦精勤,纪会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贞观十一年(637)卒,年81。谥曰康,赐葬於昭陵。
  (12)许敬宗墓
  许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隋末举秀才,历任淮阳郡司法书佑、直谒者台、奏事通事舍人。参加李密军,任记室。唐初,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学士。贞观时,由著作郎屡官至中书侍郎。高宗即位,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侍中等职。曾与李义府等助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又助武则天贬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显庆三年(658),任中书令,执掌朝政,监修国史。善撰述,曾主持编纂武德、贞观实录及《五代史》、《晋书》、《文思博要》、《文馆词林》、《姓氏录》等。咸亨三年(672)卒,年81。谥曰缪,後又改谥曰恭,陪葬昭陵。
  (13)新城公主墓
  新城公主,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幼女。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嶲州,改嫁韦正矩。不久,公主暴卒,以皇后礼陪葬昭陵。
  墓在距昭陵石宫最近的东南方的一个小山梁上。山梁海拔一千米,墓在梁顶。墓前石刻有石人二座、石羊一、石望柱二、石碑一通,已倒仆。碑文磨灭,趺座残坏。碑南有土阙一对。当地人称为“冶姑陵”。
  (14)阿史那社尔墓
  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子。贞观九年(635)率部归唐。太宗任为左骁卫大将军,又娶衡阳长公主为妻,为驸马都尉,领禁兵於内苑。贞观十四年,以行军总管平高昌,封毕国公。後又西讨西突厥,征龟兹,平定西域。太宗崩,请以身殉葬,高宗不允。永徽六年(655)卒,谥曰元,陪葬昭陵。
  陪葬昭陵的少数民族墓还有阿史那什钵苾墓、阿史那忠墓、契苾何力墓、阿史那步真墓、阿史那道真墓、李思摩墓等。在唐18陵中,唯有昭陵有这样多的少数民族陪葬墓。这一点,在中国各朝汉族皇陵中,也是罕见的。
  (15)郑仁泰墓
  郑仁泰,名广,开封人。随李渊起兵於晋阳,後从秦王李世民征讨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武德九年(626年),与尉迟敬德等杀太子建成。贞观间,官至左屯卫将军。高宗时,历任右武卫大将军,卢水、降水、铁勒三大总管,及凉州、甘州、肃州、伊州、瓜州、沙州六州诸军事,凉州刺史。龙朔三年(663)卒,年63。陪葬昭陵。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