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唐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3.乾陵石刻

韩养民


  乾陵陵园内,陈列有大量石刻,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外,其余主要分布在南门御道两侧。
  沿着御道,在夹峙道边的石人、石马俯视下向前行走,恍若置身於一个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殿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高耸的华表,它位於乾陵第二道门内,呈八棱形,桃形圆柱顶,多边的柱身,方型的基座,柱身上下交接处均雕有莲瓣,每个棱面都刻有精致的蔓草石榴花纹。
  接着是翼马、驼鸟各一对。翼马、驼鸟皆是异国远方的象徵。翼马,即传说“从西极,陟流沙”而来的“天马”;驼鸟也是外交活动的纪念物。唐高宗时,吐火罗国曾向唐进献驼鸟,“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啖铁”,当时被目为神异。翼马昂首挺胸,前肢两侧的翅膀似层层云朵,翅膀下的肌肉一块块地突出来,有驾云奔驰之势,臀部丰满,坚实有力,整个造型比较协调,雕刻流畅生动,反映了唐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风格。驼鸟位於翼马北面,它造型独特,为镂空立体浮雕。驼鸟系长颈细腿,若做成圆雕形式,很不牢固,如刻成浮雕,质感又不好,镂空立体浮雕解决了上述两个缺陷,造型处理很是精巧。
  驼鸟北面立着十对石人像,这些石人双手握剑恭立,头带冠,腰束带,宽袍大袖,身材造型逼真,面部表情不一,各具神态,生气勃勃。
  石马、牵马人在御道两边左右排列,共五马十人。石马雕有鞍镫,蹄与石座相连,两边各立一牵马石人。穿紧袖衣,腰束带。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刻有六骏,只有一个牵马人。乾陵刻了五对石马和十个牵马人,在葬礼制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位於缓坡转折处的是高大的“述圣记碑”、“无字碑”以及与真人等高的61尊王宾像(一尊佚失)。
  61尊王宾像分东西两群,其中东群29尊,西群32尊,分东西四行站立。据史书记载,高宗死後,有61个国家和地区曾派遣使节前来参加葬礼。葬礼之後,武则天为了“张大夸示来世”,遂将中外61王宾像刻石立於乾陵。王宾像背後原都有刻字,因年代久远,大多已漫漶不清。王宾石刻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人物姿态虽同,均为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但服装和腰佩物各有各的特点,衣褶上的线纹垂直流畅,披肩的波纹自然活脱,有些衣服织物的花纹刻的很富丽,虽是窄袖宽袍,看去却非常熨(yu)贴,栩栩如生。在西面石像中有两尊残存有头部,浓眉深目,高鼻短须,厚嘴唇,雕刻得生动而有气度。
  接下来,御道的西边是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的述圣记碑。碑文共六千余宇,歌颂高宗“文治武功”,笔画都用金填,现在个别金饰还能看见。碑由七块巨大的石料组成,顶雕成庑殿式的屋顶,碑身为五段,有榫眼扣接,碑座为线刻动、植物花纹,组合成七节,所以又称为“七节碑”。在封建社会中,帝王陵墓本来是不树碑的,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却突破了这一惯例。高宗一生慵碌无能,没有功绩可言,所以“述圣记碑”的设立大概还是武则天的主意,是她敢为人先的表现吧。
  在东面与“述圣记碑”对应的是著名的“无字碑”。“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高约8米。碑头为圆首,刻有8条缠绕生动有力的螭首。碑身两侧各刻飞龙一条,只描绘了一匹屈蹄俯首就食的骏马和一只昂首站立神态威严的雄狮。“无字碑”未刻一字的原因,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武则天自以为功高盖天,无法用文字表达;有人说中宗李显难定武则天的称谓,是称皇帝还是称母后;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的意图,是让後人去品评自己的功过。种种解释,使一块“无字碑”像谜一样引起游人的遐想。
  在朱雀门口,赫然蹲立着的是一对石狮,石狮是威猛的象徵。这对石狮恰当地利用了天然石料,塑造得生气勃勃、威风雄壮。它张着大口,跃然欲扑,螺旋状的鬃毛层层鳞披蓬蓬松松,胸部肌肉突出发达,四目刚劲有力。整个造型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