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文物艺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陵石刻艺术-标志性石刻

王双怀


  唐陵中的标志性石刻只有一种,那就是华表。华表又叫“石柱”、“石望柱”,在唐陵中位于神道的最南端,大气磅礴,十分醒目,是唐陵神道的标志。人们来到唐陵,最先看到的石刻一般都是华表。 
  据文献记载,华表起源很早,起初只是用作“谤木”或路标,与陵墓没有什么关系。相传尧、舜的时候为听取批评意见而设置了华表,让人“书其过以表木”,故时人称之为“诽谤之木”①。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华表可以作为交通标志,便在城门、桥梁、邮亭等处立华表“以表识路衢”②。大约到春秋时期,才将华表用于坟墓。战国时代的燕昭王墓前即树有华表。两汉时一些诸侯王和一些官僚贵族的墓前也置有华表。当时的华表多为木质,不可能长期保存,所以现在已很难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用石头雕成的“刘君墓表”和“秦君神道前石柱”。魏晋南北朝时期,华表的使用较普遍,特别是在南朝,陵墓上列置华表已成定制。这一时期的华表多为石质,造形较为古朴,一般由底座、柱身和顶盖三个部分组成。底座下方而上圆,雕有首尾相交的蟠螭。柱身为圆形,有棱纹装饰。顶盖为覆莲形,上有小辟邪一只,与汉代华表造形相似④。由于华表历史悠久,且在六朝时期已用于帝王陵墓,故唐代帝王陵墓中出现华表就不足为奇了。
  关中唐陵从高祖献陵开始即有华表,昭陵以下十六陵也有华表存在,唯独昭陵不见华表的痕迹。所以有人怀疑昭陵没有华表。但从唐陵华表的分布情况来看,昭陵也是应该有华表的。只是华表可能被破坏而已。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昭陵没有华表就断定当初也没有华表。关中十八陵应有36个华表,经过千百年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破坏,现在只剩下21个。其中11个已残;只有10个是完整的。尽管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华表,看出唐陵华表的基本情况。
  献陵华表位于南门外神道的尽头,原为一对,东西相距39米。东边的保存较好,西边的现已残毁。东边华表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通高7.23米。下部包括础石和石座,显得厚重稳当。石座略成覆钵形,质底十分坚硬。四面线雕花纹。座上浮雕一对首尾衔接的螭龙,鳞甲整齐,形态逼真,颇为精美,可惜龙头已被毁坏。石座中部有卯,以接柱身。中部柱身为八棱形,向上收杀。每面线刻绕枝花团,通身又有S形对舞双龙。上部柱顶有八棱形石盖,盖上雕有一蹲辟邪,挺胸,昂首,耸耳,披鬣,小巧玲珑,看上去很有趣。西边华表倒埋在水沟中,据说刨开泥土,舞龙和花瓣清晰可见。西边华表的盘龙石座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成了石子,殊为可惜。献陵华表在造形上仍保留着南北朝华表的某些风格,但已显示出唐代的特点。汉魏六朝时,华表的纹饰多为首尾相接的双虎或双螭,华表的主体多为瓦楞圆形。从献陵开始,华表柱身改为八棱形,纹饰改为舞龙和缠枝。这显然是与前代不同的。
  乾陵华表通体约7.5米,比献陵华表略高。础石四周线雕云纹,石座置于础石之上,四周线雕祥兽纹。石座为覆莲式环座。环座中部有卯。柱身底部有榫,榫插入覆莲环座中的卯内。柱身为八棱,向上收杀,每面最宽为49厘米。各棱面线雕缠枝海石榴花纹,为抱合式二方连续图案。顶部由宝珠、八棱面盘和仰莲盆组成,宝珠由八棱面盘托承,盘置于仰莲盆中,盆则置于柱身之上。这种造形与献陵华表不尽相同,显然是受佛教的影响。武则天自幼相信佛教,与佛教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改唐为周的过程中又曾得到佛教的支持,所以当皇帝时大力提倡佛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崇佛高潮。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和唐睿宗也推崇佛教,因而佛教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艺术领域也是如此。武则天和唐高宗在给太子弘修建恭陵时,就曾以莲花为饰⑤。恭陵华表的顶端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乾陵华表顶端的宝珠,与洛阳天枢上的火珠相似⑥,实际上就是佛教中的摩尼珠。莲花座和花盘莲也与佛教有关。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草,佛经中有步步生莲花之说,故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品常以莲花作为装饰。乾陵华表雕刻精美,气势非凡,是唐陵华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乾陵以后诸陵的华表,均受到乾陵华表的影响,但彼此间略有差异。定陵华表已毁,详情不得而知。桥陵华表通高8.63米,是唐陵中最高大的华表。与乾陵华表相比,桥陵华表柱身上部收杀较小。顶端宝珠由仰莲盆托承,盆下有莲子八颗。莲子下为覆莲盆,覆莲盆置于八棱面台盘之上。台盘分作两层,上层直径小于下层,厚度上层相当于下层的五分之一。华表上的纹饰已漫漶不清,但整体结构凝重自然,异常雄伟,令人惊叹。泰陵华表东残西毁,仅存上部。从残存部分来看,其形制可能与桥陵华表基本相同,只是泰陵其它石刻均小于桥陵石刻,故华表肯定也比桥陵华表要小。建陵华表高5.5米(石座埋在土中,未计在内),造形与桥陵华表略有不同。石座已不是十二瓣覆莲环座,而是微隆圆盘环座。顶部的仰覆莲之间的莲珠也变得较小。崇陵华表形制基本与建陵相同,高6.9米(底座未计)。华表上部宝珠较高,覆莲下的八棱面台盘较厚。华表的柱体上出现了伎乐飞天和忍冬等纹饰。景陵华表形制同于崇陵。光陵华表与崇陵华表相近。庄陵华表与崇陵相似。端陵华表柱身八个棱面均线刻蔓草花纹,但以南面保存较好,形制同建陵。贞陵华表略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线刻蔓草花纹。东列华表的东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个棱面花纹保存较好。西列华表柱身断裂,残蚀较甚。晚唐华表上所出现的伎乐飞天造形生动,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相似。说明飞天形象在晚唐受到了重视。
  从上述情况来看,唐代陵墓华表较前代有所变化。高祖献陵华表,在艺术上处于过渡阶段,柱头的石狮,柱础上首尾相衔的螭龙,都承继了前代南朝陵墓华表的作风。至乾陵则完全摆脱了前代华表造形的窠臼,形成了唐代的风格。乾陵及以下诸陵的华表形制相近,柱头由辟邪变为宝珠,柱顶台盘之上和柱身与柱座相接处各浮雕仰、覆莲一周,柱身各棱面用蔓草花纹及其他图案加以装饰。这些变化反映了佛教文化对唐陵华表的影响,同时反映了唐代华表的艺术特色。
  ① 《吕氏春秋·自知篇》。
  ② 《中华古今注》卷上。
  ③ 《北京西郊发现汉代石阙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11期。
  ④ 《六朝艺术》第2至3页。参姚迁、古兵《南朝陵墓石刻》。
  ⑤ 恭陵位于河南偃师,号墓为陵,不在唐代20陵之列。
  ⑥ 天枢立于洛阳端门之外,高一百零五尺,径一丈一尺。下置铁山,绕以铜龙、狮子、麒麟,上施云盖,置四蛟以捧火珠。火珠高一丈,围三丈,金彩荧煌,光侔日月。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王双怀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