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文物艺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陵石刻艺术-祥瑞鸟兽-天马、麒麟

王双怀


  关中唐陵中,多有头上长角、身上长翅的瑞兽。这些瑞兽一般位于祥鸟和华表之间,看上去形状古怪,似马非马,似鹿非鹿,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人把它叫作“天马”,有人把它叫作“翼马”,有人把它叫作“天禄”、“麒麟”,还有人把它叫“獬豸”、“独角兽”。虽然称谓不同,说法有异,但都认为它是一种表示吉祥的动物。为便于说明,这里姑且称之为“瑞兽”。从实物来看,唐陵瑞兽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头上无角,似马;一类头上有角,如麟。对于这两类瑞兽,应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头上无角的瑞兽,看上去是“天马”的形象。这种瑞兽身上有翼,又很像马,所以把它称为“翼马”也是比较恰当的。文献记载:“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①。天马又称龙马,“有角为奇”,“骼上有翼”,“腾虚逐日,两足倚行,或藏行於空中”②。龙马(即天马)“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③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即将天马当作瑞兽看待。
  据说天马归于有德,出现于明王之世,可以降万国,服四夷,是“天下太平”的标志。但这样的天马大概谁也没有见过。到了汉代,便将从乌孙和大宛得到的好马称之为“天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件事。他说:“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④班固在《汉书》中也说:“武帝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⑤
  唐人对“祥瑞”十分重视,大抵前代所形成的祥瑞观念都被继承下来,认为庆云、嘉禾、白狼、麒麟、凤凰、神龟、龙马的出现都是吉祥嘉瑞的表现。唐代版图空前辽阔,势力远达葱岭之西,汉代的乌孙、大宛,皆在封疆之内,自然会得到中亚名马,自然会把这些名马与天马联系起来,自然会像汉代人一样,把天马当作瑞兽看待。盛唐时期,李邕曾向玄宗进献了一匹“肉鬃鳞臆”的“龙马”,并上奏说:“圣主将得龙马,以应太平”⑥。这说明唐人确实也是将天马当作瑞兽看待的。武则天在给唐高宗修乾陵时,立《述圣纪》碑,高度赞扬唐高宗的历史功绩,至于将天马置於陵所,显然也是以此嘉瑞来烘托明君盛世的。
  头上有角的瑞兽,有如传说中的“麒麟”。这种瑞兽从头上看像鹿,从脸上看像兽,从身上看像马,从脚上和尾上看又像是牛,所以人们看到这种瑞兽,都会感到奇怪,往往说不出这是什么动物。就连从事考古的专家也有“天鹿”、“独角兽”、“獬豸”、“麒麟”等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独角兽”是现在人通俗的说法,古人一般称之为“獬豸”。汉代人杨孚在《异物志》中说:“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
  “天禄”与“麒麟”相似,都是传说中的瑞兽,其区别主要是天禄无角而麒麟有角。古人对天禄的解释比较混乱,有的说天禄一角,有的说天禄二角。但从较早的文献来看,一角者为麒麟,二角者为辟邪,无角者才是天禄。南朝陵墓石刻中长尾鳞甲,昂首吐舌,毛发卷曲的猛兽中有天禄,有麒麟,也有辟邪。文献记载,“麒麟兽有翼能飞”⑦。又说“麟,麋身,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⑧。“麋身而牛尾,狼头而一角,黄色而马足”⑨。“雄为麒,雌为麟,其状麋身,牛尾,狼蹄,一角。”⑩这些记载大体上勾画出了麒麟的形象。桥陵的独角瑞兽与这种形象基本相同,故应视为麒麟。
  麒麟历来被视作“仁兽”。《太平御览》卷889兽部麒麟条引《春秋感应符》说:“王者德化旁流四表则麒麟出其国”。故唐代帝王也很重视这种“仁兽”,在颁发有关祥瑞的诏令中,往往把“麒麟”作为“大瑞”提出:“依制令,诸祥瑞若麟凤龟龙之类,依图书大瑞者,即随表奏”⑾。史载,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十二月十六日,绛州出现了麒麟。二十六日,含元殿前又发现了麒麟的脚印。“至来年正月一日,改元麟德”⑿。由此看来,把麒麟作为瑞兽置于陵墓的寓意当与天马相同。
  唐初献、昭二陵中尚无瑞兽,唐陵置瑞兽是从乾陵开始的。乾陵有瑞兽一对,在华表以北30米处。两者形制略有差别:东边的瑞兽体形较小,身长2.97米,胸宽1.17米,身高2.3米,披鬃,嗔目,闭口,躯体圆硕、四腿直立,足为马蹄,腹下透雕,两肋雕饰五层卷云纹翼翅,翼翅犹如前锐后阔的扇面。西列瑞兽较大,额上有角,其余造形与东边的略同。两个瑞兽的四足和尾部均与石座相连。石座置于础石之上,四周线刻花纹图案。花纹图案相当精美,有飘浮的祥云,纤丽的花草,还有奇特的动物。神龙在云气间翻腾怒吼,獬豸张牙舞爪,狮象奔驰追逐。整个图案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定陵瑞兽与乾陵瑞兽基本相同,也是天马的形象,惜实物已毁,无从详察。至睿宗桥陵,瑞兽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桥陵瑞兽位于华表北28米处,二者大小、形制略同。头如鹿,额上有独角,昂首怒目,方嘴獠牙,马身牛尾,两腿伫立,足为偶蹄,两胁有云纹翼翅,腹下有鼓状独柱,上承兽体,下连石座,浮雕云纹。
  泰陵瑞兽位于华表北20米处,披长鬃,两胁浮雕出翼翅,翅作三长翎,后腿上部线刻流云纹,腹下与座连为实体,尾巴下垂,与石座相连,兽体左、右、前三面均有流云纹浅浮雕。东列者头顶有独角,颈部微缩,马身后倾,作欲奔之势;西列者头顶独角微小,前后腿直立,前腹下沉,躯身肥硕,作侍立之状。从雕刻艺术方面来看,泰陵瑞兽不象乾陵瑞兽那样夸张,似有一点写实的味道。玄宗生前喜爱“骨力追风”,“毛彩照地”的玉花骢等名马,曾命大画家韩幹“悉图其骏”⒀。也许当时的工匠在泰陵雕天马时参考了这些名马的特征。泰陵天马不再凭马腿支撑庞大的躯体,而以马腹之下的云纹浮雕与石座相连。天马身体各部均按比例雕刻,马翼与马腹下的云纹呼应,既增加了“天马行空”的感觉,看上去也比较美观。
  建陵瑞兽的形制与泰陵瑞兽基本相同,唯其翼翅的三长翎尾端卷云纹更为突出,背阔体圆,竖耳俯首,肌腱发达,驾云欲飞。其雕刻之精美在唐陵诸瑞兽中是少有的。崇陵瑞兽也是天马,马头显得清瘦,颈部较长,角变大,身变短,腿变高,三长翎组成的翼翅尾部简化,左右翼翅上部交於鬃处。冻边的一匹较肥壮,眉脊上部有一圆球状鬃结,披长鬃;西边的一匹较瘦长,栽短鬃。二者相对,迥异其趣,雕刻得都很出色。
  景陵瑞兽两肋的翼翅下端进一步简化。东列垂尾,独角较小;西列缚尾,独角较大。光陵东列天马,头顶有独角,角微小,披长鬃,垂尾;西列者头顶残,短鬃,缚尾。庄陵天马颈较瘦长,头短腿高。端陵天马形制和庄陵相同。贞陵东列天马头如河马,头顶无角,造型粗俗;西列者头顶有角,臀部后倾,雕刻拙朴。此外,西列天马背上分布着24个圆窝,二马的左右翼翅均于颈上部相连通。这些现象皆为前代诸陵所无。简陵西列天马头上独角突出,而东列天马独角微小。其形制略同贞陵,而造型逼真,雕工精细,也是值得称道的。
  如果我们把关中唐陵中的瑞兽综合起来考察,就不难发现唐陵中的瑞兽确有天马和麒麟两种类型。每座陵墓中的瑞兽都有天马、麒麟之分,只是有些差别明显,有些比较接近而已。天马以乾陵天马为代表,麒麟则以桥陵麒麟为典型,二者在内涵上是比较接近的。有唐一代,陵墓中的瑞兽曾发生过一些变化,而且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早期瑞兽两胁较繁复,腹下四腿内中空,高大雄伟,很有灵性。中期瑞兽两胁翼纹为三长翅翎,腹下四腿内与座连为实体,其表面雕饰云气,线条流畅,看上去有腾云驾雾之势。晚期瑞兽追求左右对称,如鬃毛左披右剪,马尾左垂右缚等,虽在造型上有些僵化,但刀法纯熟,也有一些难得的佳作。 
  ① 《山海经》卷三。
  ② 《艺文类聚》卷九九,《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③ 《艺文类聚》卷九九引《瑞应图》。
  ④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⑤ 《汉书》卷六《武帝纪》。
  ⑥ 《册府元龟》卷二四《符瑞》,《新唐书》卷三六《五行·马祸》。
  ⑦ 《初学记》卷二九《麟》。
  ⑧ 《艺文类聚》卷九八引《毛诗义疏》。
  ⑨ 《宋书》卷二八《符瑞志》中。
  ⑩ 《史记》索隐引张揖语。
  ⑾ 《唐会要》卷二八《祥瑞》上。
  ⑿ 《唐会要》卷二八《祥瑞》上。
  ⒀ 《历代名画记》卷九。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王双怀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