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历代维护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清代的维护

陈安利


  宋金以后各代对唐十八陵的维护,史书记载不多。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曾派国子生周渭30人,分视帝王陵寝,规定百步内禁止放牧砍柴,未搞什么大的维护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毕沅任职陕西之后,对关中陵墓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得力,成绩最为显著。
  毕沅,字纕蘅,一字弇山,号秋帆,外号灵岩山人,雍正八年(1730年)生于江苏镇洋(今太仓),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湖南。毕沅是清乾隆时期的一位重臣,同时又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23岁中举人,授内阁中书;30岁科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再迁左庶子;40岁任陕西按察史,遂迁布政使;半年之后任陕西巡抚;56岁任湖广总督至终。
  毕沅抚陕十多年,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有作为。而最值得我们怀念、研究和敬仰的,是他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致力保护文物古迹的业绩和精神。毕沅在陕任职后,常常利用政务之暇,或因公所经,都亲赴陵园墓地咨访察看,一经发现问题,就命令所在县官采取措施,妥加保护。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他看到昭陵墓道失修,樵牧上下,保护不善,当即令礼泉县知县张心镜,修筑围墙三十余丈,建立碑亭十余所,并亲自立石、书名,公告全县,勿损昭陵。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他再次命新任知县蒋其昌,对昭陵“复加修筑,并立碑记事,又东西立石,书陪葬诸臣名位,以垂久远。”①还亲自撰文,建立“大清保护昭陵之碑”。他在碑文中,用很大篇幅宣扬了唐太宗李世民之俭、仁、大、智、灵的崇高形象,意在强调保护昭陵。
  毕沅亲临陵寝墓地,考证辨识,立碑书名,建置标志。关中陵墓众多,其陵墓之主人及地理位置、大小范围等,前人的志史书中未详,而毕沅能亲临实地加以辨识判明,有功于后世。包括唐十八陵在内的陕西历代帝王陵前,都有毕沅树立的碑石,教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哪一位皇帝的坟墓,颇为方便。在当时,巡抚亲自书立碑石,昭之于众,实在为保护陵墓之法令。
  毕沅对陵寝的保护管理,先定封域,安立界石,可谓措施得力。毕沅在对许多陵墓进行实地勘查之后,认为大多数陵墓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大抵为陵户侵渔所致”②。于是,他召集省部开会计议,决定“令各守土者,即其邱陇茔兆,料量四至,先定封域,安立界石,并筑券墙,墙外各拓余地,守陵人照户给单,资其口实,春秋享祀,互相稽核,庶古迹不就湮芜”③,防止了这些古墓再次被盗。
  ①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毕沅按注)。
  ②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8)。
  ③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8)。 

唐十八陵/陈安利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