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历代维护

[上一记录]  

建国后对唐十八陵的维护

陈安利


  唐代以降,各代对唐十八陵时有维护,但多因国力衰微,积贫积弱,或战乱不已,分裂割据,仅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其间虽有一些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尽心尽力。但仅靠个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直止新中国建立以前,横亘于关中大地的唐十八陵多是“于今陵殿久无主,败瓦颓垣窜狐鼠”的状况。对唐十八陵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维修,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政府在建国之初,就发布保护文物法令政策,建立保护机构,开展文物调查和发掘,全面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在唐十八陵分布区,昔日恢弘的地面建筑早已倾圮,所能看到的只有那些高大的墓冢和分布在陵园内的石刻。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不可能拿出很多经费用于唐陵的维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政府丝毫也没有放松对唐陵的保护。首先是确定各陵的保护范围,查清各陵现存的石刻数量。1950年11月,将昭陵未被盗走的四骏从陕西省图书馆转移到西北历史文物馆(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妥善保管。1959年,将礼泉县烟霞洞小学和卫生院存放的唐代石狮2尊(有可能是昭陵石狮)移交到西北文物陈列馆收藏。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唐十八陵均列其中。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和乾陵也在其中。1988年、2001年,桥陵又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十八陵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以北的6个县境内,东西绵延150公里,气势恢弘。由于分布地域广阔,客观上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充分发挥当地群众保护文物积极性的同时,陕西省文物主管部门还在现存文物比较多的几个陵区成立了文物管理所。1960年8月开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发掘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1961年发掘结束后,就地成立了“乾陵文物保管所”,专门负责乾陵文物的保护与管理。1978年8月更名为“乾陵博物馆”,成为一个既管理保护、又对外开放的机构。
  昭陵是唐十八陵中陪葬墓最多的一个。1972年,成立“昭陵文物管理所”,所址设在陵园中心的李勣墓园。1978年在文管所的基础上建立了“昭陵博物馆”。昭陵文管部门单独或与其他文物单位联合,已发掘或清理昭陵陵区的陪葬墓数十座,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现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博物馆内的“昭陵碑林”更具特色,它是将昭陵一些陪葬墓前长期在露天野外,蒙受风雨剥蚀的碑石和陪葬墓出土的墓志收集在一起,不少是历代著录的名在碑,使昭陵碑林成为初唐书法的荟萃之所。
  1980年成立了桥陵文管所,对陵区地面石刻进行了修复、加固,竖立了标志,修复了墓碑。1985年春又开始整修道路,大量植树。最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对桥陵的几座陪葬墓进行了发掘。
  其他各陵中,现存石刻比较多的建陵、泰陵、崇陵等,也都设立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未设管理机构的,也都有专人负责,定期巡查。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唐十八陵文物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唐十八陵/陈安利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