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基本结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陵地面建筑-高大的城阙

王双怀


  唐代帝陵中均有围墙。陵园四周设置墙垣,最早见于秦始皇陵,其后西汉诸陵四周亦夯土筑垣。东汉、魏晋南北朝陵园四周不筑垣墙,但到唐代,又恢复了秦汉时期的做法。从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所绘《昭陵图》、《乾陵图》、《建陵图》和有关考古资料来看,唐代帝陵一般都有两重城垣。堆土为陵者城垣大体上呈方形。因山为陵者因各陵多是坐北朝南,故南墙所处位置多在山下,都比较平直,而东、西、北三面陵墙则多顺山脉而筑。
  在陵内修筑围墙,主要是为了保障陵寝的安全。关中诸陵的墙垣原来都比较高大,墙基宽约3米,往上层层收分,至顶部宽度约为2米左右,墙高则在5米以上,8米以下。但由于这些墙垣都是用夯土筑成的,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的破坏,到现在绝大部分都已夷平,只有少数墙垣若断若续,尚能体现昔日的盛况。
  本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部分唐陵的墙垣进行过探测,得到了一些比较可靠的数据。以乾陵和贞陵为例:乾陵四面墙基都比较完整。南墙东起沈家池村之北,向西经石马道村、黄巢沟至上坡岭,全长1450米,东偏北3度。北墙由东华门村北842米处起,向西经后宰门村,到村西708米处止,全长1450米,东偏北3度。东墙南起沈家池,向北经东华门村西,到村北842米处止,全长1582米,北偏西2度。西墙由西华门村北842米处起,向南经西华门村,下沟上坡而止,全长1438米,北偏西2度。南墙经过黄巢沟,西墙经过何家沟低时,均有用石条修成的排水洞。东南城角高7.5米,东北城角高5.1米,西北城角高5.5米,西南城角高10米,均为夯土筑成,周围残存唐代瓦当、瓦片、砖块、石渣,特别是西北城角和东北城角,均有石条砌筑的地基存在①。贞陵南墙沿仲山南麓东西直线构筑,其余三面皆随山脉的自然走向修筑。实测墙基的宽度均为3米。南城基横跨两条峡谷,现在保存最长的一段为380米。北城基亦跨两条山谷,现存最长的一段为1000米。东城基自青龙门以南沿山麓直线构筑,青龙门以北随山势蜿蜒而筑,现存最长的一段为140米。西城基现存最长的一段为1500米②。其他各陵城垣数字在前面已略有涉及,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从现存城垣遗迹来看,关中唐陵墙垣的建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石条砌筑墙基,上面再以土夯筑墙。墙顶铺有坂瓦,做成双坡,以利排水。墙身则涂为白色或淡红色。二是下挖土壕,打造墙基,直接在墙基上夯筑城垣,仅在四角及四门有阙处用石条作基。
  唐陵城垣四面中部各开一门。门的名称均以“四象”而定,即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人们在习惯上又把青龙门和白虎门分别称作“东华门”和“西华门”。堆土为陵者东门与西门,南门与北门两两相对;而因山为陵者则很少能够做到各门完全对称。唐陵四门外往往有土阙一对,土阙上建有土木结构的楼阁。此外,唐陵城墙四角均筑有角阙,上建楼阁,有如城墙四角的角楼。鹊台和乳台上也有阙。无论是门阙、角阙还是台阙,都是十分醒目的建筑,造型独特,雄壮美观。可以说阙的大量存在,是关中唐陵建筑的一大特点,不仅烘托了陵墓的气氛,而且增加了陵墓的气势。
  唐初献、昭二陵门址破坏严重,详细情况已不易弄清。值得庆幸的是,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昭陵的北阙。昭陵北阙为三出阙,在祭坛北墙南7.3米处,两阙相距31.65米。阙的基部7.43×7.48米,基本为正方形;再出阙为7.21×3.83米,成为南北长的矩形;三出阙为6.99×2.45米,又为一矩形。基下砌石条一周,石厚0.14米,外露石沿0.25—0.19米。在石条砌成的台基上,外层砌砖,内填夯土,每层砌砖内收2.8—3.5厘米。由此可以推知唐代门阙的建造方法③。
  乾陵内城四门则清晰可辨:朱雀门在司马道北端的二峰之间,门外25米处有残高约十米左右的土阙两个,阙间距为41.5米。玄武门在梁山北麓,门前28米处有高约5米的遗阙两个,阙间距为40米。青龙门在梁山东麓,门外28米处有土阙二,北边的高6.5米,南边的高5米。白虎门在梁山西麓,门外31米处也有遗阙二个。鹊台位于乾陵乡张家堡村,有东西二阙,二阙址东西间距100米,阙址基部置石条。乳台在梁山主峰以南东西对峙的二山峰之上,东阙址高19.3米,底部东西18米、南北8.5米;西阙址高8米,底部东西9.5米、南北3米④。定陵四神门外有阙址,神道南有乳台和鹊台。陵园东南和西南角阙址残高1.5米。桥陵东门南距东南角楼址973米,北门西距西北角楼址865米,南门西距西南角楼址1600米,西门南距西南角楼址860米。四门互不对称,南、东和西三门基本对着山陵,北神门偏西。当地人传说,四门的位置是在凤凰的头尾和两翅的中心,实际上不过是因地制宜而已。陵园四角阙址尚在。在南神门东阙址、东神门南阙址和乳台西阙址的基部均发现有条状基石,其大小、形制相近⑤。
  泰陵四门外亦有双阙,门与阙的距离在29米至39米之间,两阙间的距离最近44米,最远70米。建陵北门西距西北角楼址173米,西门北距西北角楼址618米,东门北距东北角楼址900米,南门西距西南角楼址570米。四门互不对称,皆依山势而设。东门阙距50米,西门阙距111米,南门阙距84米,北门阙距134米。四个角楼遗址保存较好⑥。崇陵陵园东西北三门及门外双阙均筑于山上。丰陵门阙遗址破坏严重,南门及阙无考,只有西门和北门外保留了一点阙的遗迹。景陵东南、西南和西北角阙址尚在,角阙址附近唐代砖瓦碎块甚多。陵园四门外阙址、乳台和鹊台均在。庄陵四角阙址除西南角阙被平掉外,其余尚有迹可寻。章陵东南至西南角阙址840米,东北至东南角阙址832米。贞陵朱雀门址已毁,玄武门与朱雀门基本对称。青龙门位于东垣中南部,与西面的白虎门遥遥相对。朱雀门外有土阙三对,其余三门土阙各一对。简陵,东西二门外阙筑于山上,其所在山峰海拔分别为814米和883米;北门外阙址所在的石马岭地势较平坦、开阔,海拔在1000米以上;南北二神门和东西二神门的直线距离均为二百米左右。
  从上述情况来看,土阙与诸门的距离不尽相同。前期诸陵中南门与土阙的间距在四门中最近,约二十五米左右;中期诸陵,南门与门阙间距在80米到100米之间;后期诸陵中南门与门阙间的间距则大体上在四门中最远。其余三门与各门前土阙间距从二十余米到一百米不等,一般保持在30米到140米之间。各门二阙之间的距离也是不尽相同的,少则二十余米,多则一百余米,不可一概而论。城墙四角的角阙多为方形或圆形,残高3—5米左右,最高达10米。至于陵园南神道以南的鹊台和乳台,也是城阙的组成部分。
  唐陵城门有阙楼式、过殿式、过洞式和混合式四种⑦。阙楼式以乾陵城门为代表。乾陵“门楼均为三出阙(一个母阙、两个子阙)……门楼为土木结构,楼基和墩台均系夯筑,外用砖包砌,墩台上建楼”⑧。过殿式在唐陵中较少,桥陵城门采用了这种形式。桥陵“东门门基南北长21米,西门门基南北长21米,东西宽10.5米,西门和东门门址中均未挖出路土,但东门洞内,从断面处见到了和一般建筑相同的白灰墙皮”⑨;“南门基东西长30米,南北宽12米”⑩。可见桥陵的城门实际上是门屋。过洞式是唐代最常见的木结构地梁式城门,中间开门洞若干以为通道,通道内设版门,两侧则为版筑夯土台基。贞陵玄武门址东西宽12米,东门门址南北宽约12米,估计是这种做法。建陵可能采用了混合式。《唐建陵探测工作简报》称:“东门两个山峰相距50米,和原来建筑的二土阙基本相连。门前二石狮相距16米,原来城门很可能为土阙的建筑代替。南门未发现门洞,原来门址,很可能与献殿是一个建筑”。这说明,唐陵的门阙建筑是比较灵活的。
  ①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乾陵勘查记》,《文物》1960年第4期。
  ② 泾阳县文教局调查组:《唐贞陵调查记》,《文博》1986年第6期。
  ③ 李全、石根:《昭陵祭坛勘查整理后记》,见《唐太宗与昭陵》,人文杂志丛刊第六辑。
  ④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乾陵勘查记》,《文物》1960年第4期;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
  ⑤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桥陵调查简报》,《文物》1966年第1期。
  ⑥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建陵探测工作简报》,《文物》1965年第7期。 
  ⑦ 周明:《陕西关中唐十八陵陵寝建筑形制初探》,《文博》1994年第1期。
  ⑧ 贺梓城、王仁波:《乾陵》,《文物》1982年第3期。
  ⑨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桥陵调查简报》,《文物》1966年第1期。
  ⑩ 王世和、楼宇栋:《唐桥陵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王双怀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