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世民少年时的生活背景如何

惠焕章,杨婧


  李世民逢世于隋朝由繁盛向衰败剧变的时代,8岁之前生活在隋文帝创造的太平盛世里。史载,全国的形势是“人庶殷繁,帑藏充实”,“朝野欢娱。”可以说,李世民是在天下升平的岁月中度过自己的童年的。不过由于年龄尚小,这些繁荣景象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就很难定论了。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李世民八岁,朝廷上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隋文帝被其子杨广所弑。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他以暴君的狰狞面孔,拉开了新的历史帷幕,全国的形势顿时为之一变。隋炀帝先后营东都,修西苑,开运河,三征高丽,巡游不息,声色无度,“头会箕,人不聊生。”不仅劳动人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甚至无权少势的富有之家也在隋政权的敲诈勒索下陷于“冻馁”,“十家而九”。在政治上,炀帝拒谏诛贤,贵族官僚全身保禄的人在其淫威下“各求苟免,上下相蒙”。统治集团也顺着暴君的性子胡作非为,朝廷上下“朝政浸坏,人皆变节。”不但人民群众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就连上层显贵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终于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激化为武装暴动。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章丘和淄博市之间)首先发动起义,此后如燎火之势,各地农民纷纷起事,全国陷入一片武装动乱之中,史称“人自为战,众怒难犯,故攻无完城,野无横阵,星罗棋布,以千百数。”
  王薄起义这一年,李世民刚满15岁。所以,从他稍懂人事开始,耳目所及,尽显政治的腐败,国家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如火如荼的阶级大搏斗。然而,时势造英雄,真正的英雄能够驾驭时势,演出轰轰烈烈的雄壮场面,李世民白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加之一贯好尚武略,善于骑马,好弄弓矢。所以,对他来说,烽火弥天,时局动荡,非但不是什么不可抗拒的灾难,反而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应该说,隋末混乱的政局,正好给英雄李世民馈赠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
  农民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隋王朝在全国各地的武装暴乱下摇摇欲坠,从当时的斗争形势看,全国凝聚成了以下四支主要力量:第一支是以李密、翟让为首的瓦岗军,活动于中原一带,“众至数十万”。横亘中原,声震全国,逼得隋炀帝“不敢还都”,只得留在江都。第二支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曾于大业十二年大败隋将郭绚,“于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斩其首”。安于河北一隅。第三支是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曾与江都的小朝廷展开了面对面的争斗。第四支是林士弘领导的农民军,斗争于长江中游,至大业十二年冬已“兵至十余万”。
  在农民起义军的浩大声势中,长安、东都(今河南洛阳)和江都成为全国起义海洋中的几个孤岛,许多地主也趁此乱世起兵反隋,豪强武装遍布各地,使得杨隋这座政治大厦经此震动,已经走到土崩瓦解的尽头。年少的李世民经历了政治形势的瞬息万变,更加激发了他胸怀济世安民的愿望。他眼见隋室腐败,全国暴乱,民不聊生,顿时心急如焚,“自来虽复时遭遇丧乱,未有如隋朝者”,正是发自他心底的愤怒之音。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李渊同炀帝潜在矛盾的加深,李渊、世民父子也被卷入了历史的旋涡。到了大业十二年,李渊的反隋思想进一步明朗化,最终促成了晋阳起兵的动因。《旧唐书·太宗纪》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扼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效死力。”可见,李世民在协父举义的过程中,从密谋活动,到正式发难,他都是李渊的得力助手和干将。而晋阳起兵这一年,李世民才满20岁。
  从李世民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看,在阶级大搏斗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相交织的大动荡中,他是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主角之一,虽然年事不高,却能忧国忧民。正好应了一句古话:自古英雄出少年。而这位少年英雄的“早熟”,却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