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渊意将皇位传给何人

惠焕章,杨婧


  李渊建唐之前,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还能同心协力,并肩作战。但自李渊建唐称帝以来,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屡建战功,声望、地位日益显要,促使他欲为太子的愿望也日渐高涨,而已为太子的李建成当然不会轻易让位。兄弟两人为此而蓄谋击倒对方,耍尽手腕,费尽心机,闹得不可开交。那么,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两人长期明争暗斗的矛盾冲突中,高祖李渊到底倾向于哪一方呢?分析起来,史学界大概不外乎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李渊欲将皇位传给李世民,从而处处偏袒李世民,放手让他与兄长争个高低,想让他取而代之。据史籍记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三月,李渊攻入长安,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在进攻霍邑的战役中,两人肩负同样的责任。由此可知,李渊并没有把小于建成10岁的世民视为必须追随别人的幼童,而是独当一面、与建成同样重用的大将军。从这些情况可看出,李渊把年幼的李世民与其兄长李建成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在故意抬高李世民。
  李渊称帝后,依据“立嫡为长”的惯例,皇太子自然是长子李建成。高祖若只想凭一道诏书就任意更换太子,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弄不好会引起内战,两败俱伤,被别人坐收渔人之利。所以李渊就给予李世民更大的权力,特封其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增邑20000户,又准许他“开馆于宫西”,收罗四方文学之士,促其聚积更大的势力。后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的杜如晦、房玄龄等纷纷集中在世民的周围,共同讨论文籍,商略前载,让文学馆实际上成为李世民政治上的顾问、决策机构。而当李世民的实力可以与李建成相抗衡时,李渊把自己想要李世民取代李建成为太子的意思反复告诉了他,并告诫世民万不可操之过急。当玄武门政变发生时,有人将消息告诉李渊,并为世民辩护说“建成、元吉本不预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正功盖宇宙,率上归心,陛下若处以太子,委之国事,无复事矣!”李渊立即回答道:“善,此吾之夙心也。”由此可知,李渊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许多史籍做了李渊倾向于李世民的记载,但史书是在李世民当政时期编写的,种种有助于他的修饰是很可能的,有人因此认为李渊其实一直是站在李建成一边的。曾在早年安排职务时,李渊让李建成统率左三军,让李世民统率右三军,显然是让建成高于世民的。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以嫡为长,礼之正也”的宗法观念在他身上并没有动摇过。李渊进封唐王后,李建成为唐世子,李世民则为秦公;等到李唐王朝创立,李渊则毫不犹豫地册立李建成为太子,立李世民为奏王。后来,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越,李渊怕他窥视太子之位,便封其为“天策上将”,特准许他开设文学馆,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他权力的欲望,借用“糖衣炮弹”来消磨他野心的膨胀。但当李渊发现李世民有专制行为和夺嫡之谋时,对其也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第三种观点认为,李渊面对儿子们争权夺利的斗争,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他不是支持一方,打击一方,而是极力缓和矛盾。武德七年六月,秦王集团妄告李建成支持杨文干造反,高祖把大事化小,按“兄弟不睦”进行处理。李渊一边许诺李世民将为太子,一边要将李建成降为蜀王,不得骨肉相残,把兄弟不能相容的罪责,归咎于东宫与天策府官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东宫与秦王府两大集团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一触即发之际,但高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想通过使世民东居洛阳的办法缓和二者之间的冲突,不料,两大集团都不能接受这种办法。李世民立即发动玄武门之变,正说明他担心离开京师,失去夺取太子地位的机会,同时,也宣告了高祖缓和矛盾办法的彻底失败。
  李渊将皇位到底欲传给何人呢?由此可见,仍是一个众所争议的问题,后人可以根据史籍材料看穿表象,但却无法挖掘更深刻而复杂的人物心态,看来,只须等待进一步考证了。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