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太宗如何对待门荫制

惠焕章,杨婧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文帝时期,它为寒门庶族参政做官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是封建时代选择人才的重大社会变革。到唐太宗时代,他更是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贞观时期“盛开科举”,网罗了大批贤才谋士。但唐太宗却仍然保留门荫制度,让科举制辅之门荫制并行于唐朝选官制度中。为了维护门荫制,唐太宗还制定法律予以保护:“诸非正嫡不应袭爵而诈承袭者,徒三年;非子孙而诈承袭者,从诈假官法(即流二千里);若无官荫诈承他荫而得官者,徒三年。”
  唐太宗之所以如此重视门荫制,这与其阶级根源及历史根源有深切关系。
  唐太宗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陇西李氏不管是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或是赵郡李氏之“破落户”,总之是出之于名门望族,这就不能不使他常以贵族身份自居。当他还是秦王时,就很注意搜罗谱学家以备后用。据史载:“秦王府仓曹李守素,尤精谱学”,人号称“肉谱”。《旧唐书》本传誉李守素“赵州人,代为山东名族。……尤工谱学,自晋宋以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唐太宗之所以重用李守素,大概与其出身名族有很大的关系。
  唐太宗做了皇帝以后,政治上地位便至高无上,注重门阀的观念更是多有流露。曾与其父高祖都宣称李氏是一代教祖李耳的后裔,“朕本出于柱史”,“柱史”者,正是老子李耳的职称,甚至还追封老子为“皇祖”。可见,唐太宗一厢情愿地认为老子的血统为自己家族的血统,正是他企图抬高皇族血统以便凌驾名门望族之上的思想表现。
  魏晋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很注重门户观念,已经形成一股历史的惰性力量。唐太宗当然也不能免俗,在选择官吏时,很讲究“资荫”的阅历。贞观年间,唐太宗到处招贤纳士,有个名叫柳雄的士子应选时,大概是为了得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官位,就给自己妄加官品等级,把自己曾担任隋朝“司户”一职说成“官职资历”,惹得唐太宗龙颜大怒,随即对“诈伪资荫”者下了一道:“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的敕令。可见,唐太宗很注重以“资荫”来选择官史。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当众追问张玄素在隋朝担任什么官职?张玄素回答说:“县尉”。唐太宗又追问在未担任县尉时任何职?张玄素回答说:“流外遭吏。”唐太宗又赶紧追问:“何遭?”玄素耻之,出阁殆不能步,色如死灰。其实,唐太宗对他的政治履历早已了如指掌,却故意一再追问,暗含有轻视张玄素的出身门第与资历的用意。这种故意刁难的举动,让士族出身的褚遂良也觉得唐太宗的做法很过分,感到他的门第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善用贤才的唐太宗最终还是提拔了寒士出身的张玄素任三品官员,但在心理和行动上却对他表示出莫大的轻蔑。
  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既想改变重门第、轻才干的陋习,又不愿失去贵族子弟的优越感。他在强调科举制的“才选”时,又同时注重“荫选”的入仕途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科举制削弱了“荫选”的消极作用,而“荫选”又限制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