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魏王泰在与晋王治争立中失败与唐太宗有关吗

惠焕章,杨婧


  贞观十七年四月:“东宫谋逆”事件过后,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这时觉得胜利在望了。嫡长子李承乾终于被踢到一边,按嫡出的次序排列,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了,他不入主东宫还等谁呢? 
  与同为嫡出的同胞弟李治相比,李泰有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他比李治年长9岁,曾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置馆收士,逐渐形成一股自己的政治势力;尤为重要的是他早已得到太宗的“宠异”,而且“帝阴许立泰”;甚至宰相“岑文本、刘洎请遂立泰为太子。”不料,他们的舅舅长孙无忌却“固欲立晋王(治)”,坚持的态度大概连唐太宗也无计可施。况且,在长孙无忌周围形成一个以他为代表的有势力的核心集团,开始喊出反对李泰为太子的呼声,这正是李泰所始料不及的。他自以为有太宗的“宠异”,皇太子的名分似乎非他莫属。殊不知,当时皇太子地位的确立,已不单取决于皇帝一人,掌握朝政人权的一班重臣的意见亦很重要,这种形势,魏王泰或者没有看到,起码未予以十足的重视。他自恃有太宗的支持,丝毫不把朝中重臣放在眼里,最终只能在重臣的反对声中走下政治舞台。从这一点来说,魏王泰在与晋王治争立中失败,唐太宗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史载:“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这种特殊的恩宠,让聪明的魏王李泰心领神会,并在朝中聚集自己的政治势力。这种政治势力是以元老重臣的子弟为主,如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他自信有太宗的支持,便把贞观时期的功臣谋士全都排挤在他的党羽之外。他既不把三品大员放在眼里,也不稀罕其舅父长孙无忌的援助,为人极其傲慢。而且宰相岑文本、刘洎只是揣测太宗的心思而提名立李泰,并没有直接参与窥视太子位的某些活动。可见,正由于太宗的某些暗示行为,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使他变得不可一世,从而失去了朝中重臣的拥护。
  从另一方面来说,李泰的党羽均为元老重臣的子弟,这些功臣子弟大多藉父资荫而得大官,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建树,就连心属李泰的太宗皇帝也认为魏王府的班底都是纨绔子弟。他曾对房玄龄满怀忧虑地说:“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显然,唐太宗已经意识到魏王泰在网罗党羽时的严重失误,但太宗并没有从行动上给予指点。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如果太宗能及时向魏王泰讲明利害,指点他改正自负自傲的坏毛病,恐怕入主东宫的还真是魏王泰了。因为比之生性怯懦而无主见的晋王李治,魏王李泰无疑要“优秀”的多。
  当然,为了争取到元老重臣对李泰的支持,唐太宗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太宗某日故意对群臣转述了李泰“自投我怀”乞求立为太子时的承诺:“臣惟有一子,百年后,当杀之,传国晋王。”对于李泰这一番讨好卖乖的话,聪明的唐太宗岂能被李泰的这些假话所蒙蔽,他只是想借李泰的话去堵反对者的嘴:你们不是要拥立晋王吗?那就等李泰百年之后再传位给他吧!谁知太宗的话刚落音,就立刻遭到褚遂良的反驳:“陛下失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陛下昔以承乾为嗣,复宠爱泰,嫡庶不明,纷纷至今。若为立泰,非别置晋王不可。”褚遂良的这番话触到太宗的痛处,兄弟相残的事他不想让它再度发生,他想立魏王泰为太子,但又如何才能保证晋王治的安全呢?太宗强压住矛盾的心理,当场就泪流满面地说:“我不能尔。”显然,唐太宗在议立太子问题上又一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顷败家国”,在唐太宗看来,确立的太子需要慎择“良佐”。而李泰的党羽多为不肖的功臣子弟,根本不可能充当“良佐”的角色。李治就不同了,他有长孙无忌等贞观重臣热情拥护,是形成“良佐”的可靠保障。所以,从理智上来说,晋王治才是最佳的皇太子人选。
  魏王泰得知大臣们有立晋王治的议论,担心将要到手的储位被晋王夺去,便威胁他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生性怯懦的李治听他这样一说,害怕地总是郁郁寡欢。太宗及时发现了李治情绪的变化,很觉奇怪,经再三追问,这才道出实情。唐太宗大为意外,他万没想到爱子魏王泰竟也是这样的人,“上无然,始悔立泰之言矣。”因为他从李泰的话中隐隐感到一股杀气,使他认识到褚遂良的话不幸言中了。他又想起废太子承乾的一番话,承乾之乱失败后,一次唐太宗面责承乾,承乾实实在在地回答说:“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此时再回味李承乾的话,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因而对侍臣说:“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唐太宗打定主意,选定了他平日并不看重的晋王李治,将魏王泰幽于将作监。
  魏王泰就是这样在与晋王治的争立中被刷了下来,也注定了他永世与太子之位无缘。这个对他来说悲剧十足的结局,事实上,正是唐太宗对他溺爱的结果。仗着皇帝老子的宠爱,他目空一切,傲视群臣,朝中重臣对他的傲慢极为不满,当然不会去拥护他做皇帝了;且个人品行不检点,令太宗在失望之余无可奈何地放弃了他。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