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高宗乾陵 > 乾陵陵墓与陵园

  [下一记录]

陵墓位置与名称辩正

刘向阳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约6公里处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山,自周秦即为名胜之地。《孟子·梁惠王》载:“太王(古公亶父)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梁山为岐山支脉,相距颇近,可见,周太王徙居岐山之阳时,梁山属于周原东界。《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载:“(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其宫殿遗址即在梁山南隅(今乾县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龟背形缓坡台地上。嗣后,秦御匈奴,西汉张骞通西域,以至唐代的“丝绸之路”都经过此山。梁山地势险要,为东西通衢之咽喉,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为西(安)兰(州)公路之要冲。梁山为乾县境内各山之祖脉,其山脊长18公里,宽1公里。梁山系石灰岩质山,呈圆锥形,三峰耸立,主(北)峰高踞,海拔1047.3米,为山陵之主体,乾陵寝宫就深凿建于其中。登上峰巅,东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势突兀,孤耸回绝;南望太白(山)终南(山),积雪皑皑,挺拔峻秀;西接翠屏(山),层峦起伏;北望五峰(山),遥相对峙。脚下梁山,从黄土高原的台地上拔地而起,东临豹谷,西临漠谷(黄巢沟),山石崔嵬而苍润,地势高峻而不险,长林丰草环其麓而有“金岭”之称。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浑圆挺秀如乳。从咸阳塬上远望梁山,宛若一位新浴之后的美人,静穆地仰卧于莽莽苍穹之下,梁山主峰(北峰)是其头部,东西对峙之南峰为其乳,其上筑阙观高逾十丈,至今墩台犹存,俗谓之“奶头山”,为陵之天然门阙。乳峰之南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是其修长的身躯;主峰之北碧绿的松林是其飘逸的秀发。武则天选中梁山为其夫高宗李治建造陵寝可能是大有深心的。唐初就很迷信风水之说,术士李淳风出入宫廷,颇为李世民赏识。据说当时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风水“大有利于女主”,唐高宗生前又明白无误地下诏“令天后摄国政”,因此可以说,乾陵是武则天想当女皇的实物佐证,乾陵是一尊“睡美人”,是女皇仰天而卧的绝妙象征。
  关于乾陵的名称,据两《唐书》、《唐会要》、《通鉴》等文献记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李治死于洛阳之贞观殿,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五月,灵驾西返长安,八月葬于梁山,曰乾陵。因此,乾陵之称最早应是唐代人对高宗葬地的称呼,大概在公元684年初武则天命人为高宗选择并营建葬地时就确定了。其由来可能是因为高宗李治生前尊号称“天皇”、“天皇大帝”、“天皇大圣皇帝”,而《易经·说传》上称:“乾,天也”,皇帝有“天子之贵”,所以,埋葬天皇大帝的陵地自然就称天陵了。又《八卦》有“乾为天,坤为地”之说,即乾是天的雅称,故乾陵就是天陵。至于这座陵园恰好“地处长安之西北隅(即以长安为中心所定八卦方位之‘乾’位上),故曰乾陵”(明《重修陕西乾州志》卷1),实属一种方位上的偶合,不足为凭。
  或称“姑婆陵”者,为当地人之俗称。姑婆一词中的“姑”字,当地人读“瓜”音,而“瓜”与“阿”系同韵字,音近,所以,“姑婆陵”被读作“瓜婆陵”亦即“阿婆陵”,它们均属于古今音变中的叠韵音转现象。据考证,大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阿”字就已成为亲属称谓的词头,如称祖父母为“阿翁”“阿婆”,称父母为“阿公(爷)”“阿母”。后来,“阿婆”一词就逐渐引申为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一书中记叙:“咸亨已后人皆云:‘莫浪语,阿婆嗔,三叔闻时笑杀人。’后果则天即位,至孝和嗣之。阿婆者,则天也。三叔者,孝和为第三也。”说明武则天在世时,民间已有歌谣呼其为“阿婆”了。据明《乾州志》(卷40)录金人杨遣《咏乾陵》诗云:“牝鸡一啄血波流,天下何缘不姓周?今日阿婆心力尽,乾陵秃似老僧头。”明人魏槐川诗曰:“阿婆顿忘贞观事,野老指传嗣圣年。”说明“姑婆陵”之称是因民间呼武则天为阿婆而得名。另清末光绪举人、邑人梁文典《乾陵怀古》诗中有“帝后威严从昔显,姑婆名号至今传”句,由此可知,民间称乾陵为“姑婆陵”最迟应在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以前。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