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建筑学角度剖析秦陵地宫

陈景元


  秦始皇陵“地宫之谜”的文章,已经是“多如牛毛”了,可惜它们大多出自作家之手,而作家的材料依据,大多数又都是拼凑和虚构出来的。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位建筑学家出来对这个重要的问题,发表过任何一点意见。其实古代的陵墓建筑,无论是地面工程,还是地下工程,应该怎么布局、怎么设计、怎么施工,应该采用什么结构、什么材料等,都是由当时宫廷建筑的掌门人,来统一决策、统一安排、统一指挥、统一验收的。弄清古代地下遗址,那是建筑学、建筑史上的事情,离开了建筑学、建筑史,谁都不可能“考”出一个真正的“古代遗址”来。
  建筑,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工程实体,有它独特的发展、演变规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建筑。另一方面,它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渐进过程。简而言之,后代能够复制前代,前代不能超过后代。在 2004年1月3日《深圳晚报》上的一篇题为《始皇陵地宫之谜》的文章中,介绍了袁仲一先生这样的观点:“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形式,不可能超越时代,而应当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这一观点无疑是与当时工程技术的特点相符的。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除了汉文帝“因山为陵”一类的凿石墓室之外,其他具有最高等级和规格的墓室,应该是汉武帝茂陵一类“黄肠题凑”的墓室了。按照袁仲一先生的说法,秦始皇陵的地宫部分,只能在“黄肠题凑”的技术条件下,去进行陵墓的施工建设。从史料上看,在《吴越春秋》中,就有“文石为椁,题凑为中”的记载;在《吕氏春秋》中,有“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的记载;在《汉书·霍光传》中,有“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一具”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土圹,可以比别人大,但“黄肠题凑”的墓室格局,却是不能超越的。
  什么叫“黄肠题凑”的墓室?《汉书·霍光传注》说“以柏木黄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礼记·檀弓上》称:“题凑,其方盖一尺。”《疏》注,“椁材,皆从下累至上,始为题凑。凑,向也,言木之头相向而作四阿也。”由此可知:所谓“黄肠题凑”,就是一种以上等的柏木制成截面一尺见方的“砌块”,用它自下而上垒砌成墙体,墙体上再密集地放置棚木,形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墓室空间,棚木上铺以席垫,然后堆以木炭膏泥。“题凑之室”完成之后,再进行土方回填工作,有的还堆起高高的坟丘,这就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地宫结构。
  建造这种“黄肠题凑”的地下墓室,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这类地宫,难道需要帝王生前来“预修”吗?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竖穴土方大开挖,“黄肠木、黄肠石”的砌筑,本身并不复杂,其他随葬器物,可以取自宫廷珍宝,只要解决建筑材料,不费多少时间,便能大工告成。《荀子·礼论》里有“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容事,事足以容成”的记载。从去世到入葬地宫,这7个月的待葬“殡期”,正是土方开挖、垒砌“黄肠题凑”、内部整修的工期。这一切都是“后事”的核心部分,根本就不需要生前进行“预修”。
  帝王的灵柩,能够存放7个月的时间吗?《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冰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古代宫廷中,一直都有掌管储冰的官职,平时供王室夏日饮冰,遇上大丧,供冰以便冷藏尸体。又有人问:为什么竖穴土坑墓,不需事先进行“预修”呢?回答是:帝王“驾崩”时间很难准确预计,如果即位后立即“预修”地宫,一旦当政几十年,那么挖成的大坑,经过风雨侵袭,就可能变成一个水坑。等到要派上用场,临时将水抽干都非常困难,而找这么一块潮湿之地去建造阴宅,正是历代帝王们最为忌讳的事情。
  上自陕西风翔秦景公大墓,下至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都采取竖穴土坑墓的方式,并且以“黄肠题凑”的结构建成地宫,它向人们显示出秦汉时期,可能具有的工程技术的等高线。只要生活在这个时段之内的任何人,包括秦始皇和汉高祖,他们的墓葬除了出自文人作品的“虚构”和“创作”之外,谁都不可能超越这一工程技术的特定界限,再搞出别的什么地宫结构来。“黄肠木”或者“黄肠石”,犹如现代的大型砌块,它的工程量也相当可观,它的建造技术也是非常复杂的。应该说,竖穴土坑加“黄肠题凑”就是秦始皇陵的地宫唯一能采用的最高等级的葬法。
  有人会反驳说:两汉的帝王陵墓,都是在竖穴土坑中建造的“黄肠题凑”,不都是在他们生前“预修”起来的吗?是的,西汉惠帝、景帝、武帝、宣帝等,都有“预修”初陵的记载,所谓“初陵”,是指陵墓所有的地上附属工程:比如,兴修陵邑、迁移商贾、建造寝殿和司马门等。汉成帝在临潼“预修”的昌陵,首先完成上述工程,后来测得地宫可能遇到地下水,大臣提出“昌陵卑下,不可为万岁居”,迫使汉成帝去扶风,另行择地建造延陵。汉哀帝也有建造初陵的记载,但他在死后100多天才入葬义陵,这一切充分地说明“地宫”工程是在最后时刻进行的。
  汉代“预修”陵墓为什么首先要建地面上的工程?《独断》记载说:“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不改。”它的意思是:陵上出现大规模寝殿建筑群,是秦始皇开创的一种墓祭制度,因为陵上的大型宫殿,本身就是生前宫殿的再现,所需梁柱巨材,若要临时采伐,建陵的工期,前后要延续几十年时间。所以,汉代“预修”陵墓的目的,主要是提前建好地面工程,帝王一旦“驾崩”,再紧急挖掘竖穴、垒砌“黄肠题凑”,主人入葬后,便能及时进行隆重的墓祭。帝王去世之后,若是先建地宫、再建寝殿,那么一切墓祭活动,就要一直往后拖延了。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