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陵地宫有拱形大顶吗?

陈景元


  我国从殷商到明清,历时3000多年,共有帝王500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仅有100多座。有资料表明,这一些帝王陵墓,大多数都不是他们生前“预修”起来的。比如:北宋的帝王陵,几乎没有一座是“预修”的;在明代,除永乐的长陵、嘉靖的永陵、万历的定陵,是生前“预修”之外,其他的帝陵,如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熹宗德陵、崇祯思陵等,都是死后由别人修建的。清代顺治的孝陵和光绪的崇陵,都不是生前“预修”的。有关帝王陵墓,都在即位次年建造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后赵的皇帝石勒在位15年,生前并未“预修”陵墓,原因是帝陵目标太大,容易遭人盗掘。但身为皇帝,对外总要有个陵寝牌位,怎能做到两全其美呢?据建祥《史评》可知:“既崩,八支送葬队伍,抬八口棺椁,分八路而去,各葬空棺于八处。而其真尸,秘葬于深山矣。”《晋书·石勒载记》也说:石勒“夜瘗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为混淆视听,还在众多“虚冢”上,备齐仪仗护卫,举行大规模的葬礼,这就是石勒自己深思熟虑后采取的一种“葬法”。而真正的“石勒墓”在何处?就连当初直接参与掘圹、抬棺的人,都无法猜得准确。
  秦代之前,陵墓上是没有大规模寝殿建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史记·赵世家》中所说的“肃侯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起寿陵”,又是“预修”了什么陵墓呢?赵国国君肃侯,用10年的时间,在常山(今河北曲阳县)“预修”自己的陵墓。按照肃侯的身份,他的墓葬属于“诸侯五月”的殡葬等级,如果在平地上挖坑建墓,只需5个月世间,然而曲阳地区遍地沙石,竖穴施工十分困难。好在赵国有着发达的冶铁业,钢铁工具使凿石成为可能,上山凿石建墓,这是肃侯“预修”寿陵的唯一选择。从历史上满城、徐州等地“预修”的洞室墓看,10年时间是很正常的。
  肃侯开创“因山为陵、凿石建墓”的方式,得到了汉文帝的肯定,也被汉代众多王侯采用。一直到唐代,几乎所有的帝王,都以凿石作为得到地下空间的有效手段。唐太宗生前用了13年时间挖了昭陵地宫;唐高宗死后,用了七个月时间开凿了山岩。这一种墓的入口小,只要能运进棺木即可,施工过程中,工作面有限,大部队施展不开,人工锤打效率又很低,地宫空间的容积,只能与施工工期成正比。从这个角度看,乾陵地宫与昭陵地宫,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过去许多考古学家,以昭陵地宫规模和布局,去“推断”乾陵地宫的内部设施,实在是没有可比性的。
  凿石地宫的优点:一是,施工简单方便,容易得到地下的空间,给古代帝王“预修”陵墓,提供了可靠的、安全的技术保证;二是,动员的人力不多,使用的工具简陋、粗放,又不必准备其他特殊的建筑材料,因此工程难度不是很大,符合节丧的精神;三是,便于工程隐蔽,当封闭墓门、堆以乱石之后,将墓融入山体,很难被人发现。几千年来,这种陵墓被破坏的几率,一直是很低的。凿石地宫的主要缺点是:凿石的效率很低,所需的工期很长,不可能进行快速施工;形成大容量的内部空间后,地宫存留空气太多,加上山岩渗水的作用,反而不利于尸体的保存。
  除了凿石能够形成巨大的“不塌”空间之外,要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在大开挖的竖穴土坑中,要以各种人工材料建造一个能承受巨大荷载、又能包裹整个地下空间的墓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预修”陵墓工程的核心,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掌握地宫大容积、大跨度的顶盖技术。要完成这种大容积、大跨度的地宫工程建设,是必须以可靠、新型的筒拱结构或者拱壳结构技术,作为施工的先决条件。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的有关资料看,筒拱不适于方形墓室空间;拱壳在西汉末年才出现,由于跨度和矢高都很小,在当时的帝陵建设中均未得到采用。
  秦汉时期的许多竖穴土坑以及底部的地宫,其实都是“临命”而建的。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改进,尤其等到大跨度筒拱、拱壳的施工方法完全成熟时,帝王“预修”陵墓的愿望,才具有一种完整的意义。这个时候,地上的陵寝和地下的墓室,既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步施工,工程竣工之后,“预修”的陵墓,可以随时恭候主人的入葬。一旦建陵的君王被推翻,这个寿陵还可以被后世的帝王利用。明朝的光宗朱常洛,登基一个月就“驾崩”,来不及建造陵墓,只好将早年被废帝位的代宗朱祁钰“预修”的寿陵,经过一番短期整修,“变成”自己的庆陵。
  从施工技术的角度去看,陕西有一位考古学家曾经撰文说,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下、地宫之上,覆盖着一个跨度达到500米的大穹顶,似乎为“预修”陵墓找到了技术上的依据。但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想”,因为在秦代,根本就没有任何进行拱壳施工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今世界,人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也造不出这种大跨度的穹顶来。没有这种穹顶的存在,哪里谈得上能够在地下“预留”有庞大、宽阔的地下空间?要知道:“预修”陵墓的本意和实质,实际上就是要在地下达到“预留”有效的建筑空间!
  秦始皇陵地下有没有“预留”建筑空间,用遥感技术测一下不就解决了吗?请看:在宝鸡秦公大墓、徐州狮子山汉王墓、三峡库区古墓等,都曾用遥感技术去探测地下墓葬的位置和结构,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1996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日坛一处疑似的“埋藏物”进行电震探测,测得在深1.5~2.5米、宽1米、长3米的地点,存在着电法、电震异常。接着开始挖掘,当人们挖到1.5~2.2米时,发现全是细黄沙,挖到2.3米处,已是原始地层,所谓“埋藏物”一件未见。用这种方法去判断地下是否真的存在着遗址、器物,看来是很不可靠的。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