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兵马俑是不是一支野战军?

陈景元


  据说,在秦俑的一号坑里面,整齐地排列着8000多名武士俑。到秦俑馆参观过的人,一定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到底象征着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它们是正规部队还是杂牌部队,是野战部队还是地方部队,是作战部队还是非作战部队?因为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有一些看法是互相矛盾的、对立的;有一些看法是专业的、理性的;有一些看法是具有争议性、挑战性的。好在这一些提出众多看法和意见的人,都是就事论事,就学术谈学术,凡是谈得对的,可供对方参考,谈得不对的,也完全是善意的。
  197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发布的材料称:“这军阵场面,再现秦始皇千里驰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丽图景。”秦鸣先生在1975年11期《文物》上的一篇论文中说道:“秦俑坑为一行伍整齐、组织严密的庞大军阵。表明秦国军队装备的精良和杀伤力的强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军阵部署的指导思想是进攻战。……秦俑坑大批兵马俑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帅的强大军事力量的形象记录,是秦始皇法家军事路线的产物。”袁仲一先生主编的《秦兵马俑辞典》一书第78页上说:“一号兵马俑坑的排列特征,说明它是一个组织严密、排列有序的方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一书,应该是袁仲一先生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他的重要观点:一是,秦代军队,战时由郡县调兵,战争结束,则兵归乡里,就是说没有野战性的常备军;二是,秦代规定,骑兵马高必须在五尺八寸以上;三是,士兵的服色没有统一规定,士兵的服装不是军服,而是常服,秦军的服装是自备的;四是,俑坑内有战车130辆、骑兵用马116匹,众多战车、骑兵和步兵,按照一定的队形排列,组成军阵。另外,袁先生在《秦俑坑的修建和焚毁》一文中说:“秦俑坑原来计划建造四个坑作为一组,即象征着军阵中的左、中、右三军,外加一个指挥部。”
  秦俑坑里布置的,真的是一支象征着进行正规作战的三军部队?一般来说,凡是由军官、军佐、士兵组织而成的队伍,才可以称之为军队;但是在古代,“军”与“队”之间,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军”,是属于一种能够进行独立战斗任务的正规军建制,根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由此可见,古代的兵制,500人为旅,2500人为师,12500人为军。在古代兵制中,只有“百人为队”之称。在诸侯鼎立的时期,各国君主都有自己的“侍卫部队”,但对于“军”的建制,自己是作不了主的。
  三军之制,起源于殷商之际,到了周代就成了一种强制性的规定。《白虎通》记载:“天子有六军,诸侯上国三军,次国二军,下国一军。”违背这一制度,就是犯上作乱,就要受到声讨。周朝天子,对大多数小国诸侯只允许建有一军。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土崩瓦解,诸侯之间纷争不止,攻伐不休,列国都在积极地扩军备战。春秋伊始,郑国和楚国首先建了三军,不久齐桓公组建了三军,宋国和吴国也有了三军。晋国在鲁庄公时期只有一军,10年之后增加为二军,再过20多年,又扩大为六军;一直到了秦穆公之时,秦国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正式“三军”建制的野战军。
  由此可见,包括秦国在内的诸侯各国,在正式组建自己的“一军”、“三军”、“六军”之前,都在全力地“修其兵马、备其兵甲”,都有相当的军事实力,相互之间都有攻伐征战,但它们仍不能称之为“军”,都不是按照“军、师、旅”规格编制而组建成正规军的。“军”和那些未经正式认可的部队,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尽管它们都有“军人”的形象,但是“军”和“非军”的“兵马”、“兵甲”等武事,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历代兵制》上说:“秦昭王始有虎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而分为三军。”说明秦昭王时期,仍然只有“步、车、骑”组合的“三军”。
  野战军是国家军队的主体,是国力强盛的第一标志,是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先秦时期,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野战的,这从《史记·蔺相如列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战国策·魏策》“赵安而我危,则上有野战之气,下有坚守之心”和《商君书·徕民》“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战国时期“野战”方式存在的普遍性。谁不按照这一战争规律办事,谁就要被时势所淘汰。如果认定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那么就一定要把它与秦始皇征灭六国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看看它是否真正具有取得战场作战胜利的强大军力。
  不知有何根据,不管大坑、小坑,不论已建成的坑、还是未建成的坑,反正每见到一个坑,都以“军”的建制规格去命名,这就叫做“无处不军”、“无坑不军”。同样,只要见到陶俑,就认为那一定是“步兵”;只要见到车子,就称它为“战车”;只要见到人和马,就说它是“骑兵”,只要见到队列,就断定为“军阵”,这又叫做“无处不阵”、“无坑不阵”。他们也不去认真地看看,真正的步兵、骑兵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也不去认真地看看,真正的战车、军阵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俑坑的俑、车、马,都不是真正的步兵、战车、骑兵的话,那么一切就都免谈了。
  说秦俑坑里面排列着象征“三军”的作战部队,无非是这里有8000多个军人形象,有无数的军人、军车、军马。将这么多人、车、马,统统放在一起,它们不是作战的部队又是什么呢?不是作战的军阵又会是什么呢?这种理解和认定事物的方法,有时是很不全面的,人们如果仔细地去分析一下,由军人、军车、军马组合成的一支庞大队伍,除了出于军事作战需要之外,还有更多非作战性质的用途和安排。比如:古代帝王、大臣、将军,在自己掌控的疆域范围之内,去进行大规模的田猎活动、迎亲活动、归葬活动等,这时的军事队伍,是不需要具有攻坚作战能力的。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