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俑坑里有没有“军事方阵”?

陈景元


  《博物志·史补》记载:“赵襄子率徒以十万,狩于中山,藉芿燔林,扇赫百里。”赵襄子是战国时赵国的国君,他的狩猎队伍有10万人之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与使者出田,……王驾车千乘,选徒万骑,田于海滨。”看吧,齐王出去田猎,也是“车千乘、骑万匹”的。田猎的主要方法:一是追逐野兽;二是射伤猎物;三是捕捉动物;四是擒获鸟类。田猎可以驱驰骑射,围猎捕杀,而且还能模拟实战,调遣士兵,组织进退,甚至使用兵车围逐。可见,古代帝王进行田猎的队伍,规模非常大。
  有无数的军车,有大量的骑士,它在集体演练过程中的排列阵势,与军事作战十分相似。但毕竟这是一种非战争行为,所以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田猎的捕杀和围捉的对象是野兽和鸟类,用弓箭、标枪、陷坑、火焚之类的行动,足以制伏猎物,田猎者本身不会受到任何来自对方的“回击”。而在真正对敌作战的战场上,交战双方都要做好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对于你的进攻,人家要进行拼死反抗,人家还要千方百计地将你消灭。所以,作战部队和田猎部队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必须要有头盔、盾牌等自身的防护装备,而后者自身根本就不需要“设防”。
  俑坑里的这支军队,虽然有军人、军车、军马,有弓、戈、矛、铍的兵器配备,也排列成一定规律的队形,只要经过认真分析,就可以看出:俑坑里的队列,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阵”;俑坑里的车辆,根本就不是实战用的战车;俑坑里的马,根本就不符合战车用马和骑兵用马的标准;俑坑里的士兵,根本就缺少作战必需的基本装备。用这支部队去田猎、或者担负辎重任务,不会有多大问题,比如:《史记·穰侯列传》记载:“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要让它们去征讨当时的六国诸侯,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最早说秦俑坑里有作战“方阵”的,是《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它说:“前边三列南北横队,当为军阵的前锋,俑坑西端面朝西的一列横队,当是军阵的后卫;位于俑坑南北两边分别为面南、面北的各一列东西横队,当是军阵两侧的侧翼卫队。在四周严谨环卫下的中间38路面朝东方的锐士,是军阵的主体。这一军阵的性质似为《荀子·议兵》所说的圜居方止的屯卫方阵。”袁仲一先生的《秦始皇陵东侧第二、三号俑坑军阵内容试探》这篇文章中,也说“二号坑第一单元,即曲尺的东端,是由徒兵组成的方阵;第二单元,即曲尺的南半部,也是由战车组成的方阵。”
  军阵,指的是古代军队屯营或者是作战的布兵队形;阵形,指的是构成军阵的基本阵图形状;方阵,即纵横队列齐等划一的布兵阵势。方阵,顾名思义,是一种严格地按照正方规则配置的屯营方式或者是战斗的队形。哪里有什么不是正方形队列的“方阵”。所以,在东西长210米、南北宽62米的这个一号坑里面,不可能布置出任何一种“方阵”来。尤其是二号坑,明明是一个“曲尺形”的平面,根本与“方阵”沾不上一点边。仅仅有几百人,一二十辆车,根本是没有资格称“方阵”的,在战场上“方阵”是一个活动的军事堡垒,它必须有大量的兵员基础。
  我国早在兵锋剑利的殷商时代,就有比较固定的作战队形了。到了春秋时期,各种军阵已普遍运用于实战中。至少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大排面”的方阵。从《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和《孙膑兵法·十阵》所说“钩行之阵,前列必方,左右之和必钩”的情况看,它们的本体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方阵。“大排面”方阵上的“排面”有多大?《国语·吴语》记载:“阵,士卒百人以为彻,万人以为方阵。”《注》:“彻,通也。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阵”。这就是古代军事“方阵”的基本兵力构成。
  方阵,是临战前显示实力的战斗队形,它由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队列组成。开战之后,它可以向各个方向的敌人发起进攻,当强敌来袭、自己处于守势时,可以立即收缩变为圆形军阵。这就是军阵必须具备的一种“变阵”的功能。《尉缭子·兵令》上说:“阵以密则固,常阵皆向敌,向外所以备外。”布阵为的是对敌,为的是备外,阵面不“向敌”、不“向外”,布阵还有什么意义。《淮南子·兵训略》记载,“变化无常,以应无方。”如果不能适应多变特点的阵,是没有资格称之为阵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军队作战队形,必须具有一种随时进行调整的机动能力。
  俑坑里的所谓“方阵”,无论是一号坑还是二号坑,所有主战的“车马”都一律向东,几乎所有的武士均按一个方向排列。当遭受敌方四面攻击时,不能形成前、后、左、右四支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部队。因此,一旦局部失控,它们就会自顾不暇,进而产生“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的严重后果。由于俑坑里的“方阵”,有的“战车”密集地挤靠在一起,都朝一个方向排列,说明它们只能完成一个正面向前的作战动作,只能进,不能退,当敌人从后面或者两侧来袭时,它的“战车”和队伍丝毫都没有转向、掉头的能力。
  所以,秦俑坑里面的所谓阵,是一个不能“变阵”的阵,是一个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阵,它在战场上,肯定是一个“败阵”或者是一个“死阵”。秦俑馆的考古学家们,过去都是站在“秦始皇兵马俑”这个角度,把秦俑当成秦始皇征灭六国诸侯的精锐三军看待的,人们当然要按照军事作战的规律和常识,来对它进行认真的识别和检验。经过人们的努力,证明了“方阵”之类的说法,存在着严重不实的现象。应该说,用这么一支不能打仗的军阵,去给秦始皇陪葬,是完全说不过去的。由此可见,拥有这支队伍的,肯定是一位与军事作战并无直接联系的政治人物。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