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俑博物馆 > 外展纪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台湾人爱死兵马俑——2000年台湾展

田静


  展览概况:2000年12月15日—2001年5月10日,“兵马俑——秦文化特展”赴台展出,轰动了整个台湾。台北、台中两城市展览期间共有165万人参观。
  展期及展馆:
  2000年12月15日—2001年3月11日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
  2001年3月22日—5月10日在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
  兵马俑台湾展是历年来所有文物展览中最具有轰动效应的一次,引起了台湾同胞的普遍关注,前去观看展览的人数达到165万人次,创历史纪录。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随展工作,感受更深。下面摘录笔者在台期间的几则日记:
  2000年12月10日 阴
  傍晚到达台北机场,史博馆展览组林主任、《联合报》宣传股李股长和报社记者李玉玲小姐、周文郁先生前来接机。在前往史博馆的路上,李玉玲小姐就开始作记录,并关切地询问我们有关布展、文物运输及展览的情况。未及放下行李,我们便直奔博物馆,见到了为这次多方联系的黄光男馆长。
  2000年12月11日 雨
  上午正在布展,《联合报》李股长带来当天的报纸说:“看!上面有你的照片!”我拿过一看,果然有李玉玲小姐的报道文章,并配发有周文郁先生拍摄的黄光南馆长陪同张颖岚和我一起查看文物集装箱的照片。台湾记者的工作效率真高!
  2001年12月13日 雨
  今天晚上,展场里挤满了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们是专程赶来报道展览筹备情况的。忙碌了一天的文物搬运、布展、设计人员和记者仍然不能休息。十多家电视台、报社的记者等候在博物馆的大门口。直到晚上11点30分,三匹陶马安全到达历史博物馆门口,人们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这是最后到达的文物。这三匹马12月7日从西安出发,到机场经海关验关封签后,用火车运到上海,然后乘飞机抵达香港,再转乘华航班机到台北。陶马个体高大,全身重量都集中在四条腿上,运输中稍有不当,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经过6天的路途,陶马还安好无恙吗?尽管我一再对在场的记者说“请相信我们包装人员的技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但毕竟经过了两次转机,搬运过程难免有失误。此时此刻,人们都期待着能亲眼看到完好无缺的马,这种既急切又担忧的心情场外的人无法体会。突然,人群中不知谁说了一句:“马到成功。”在场的人无不为这一句话而感到高兴,同时在心里默默念叨:但愿如此。开箱验过三匹马后,大家悬在空中的心才放下来。
  2001年12月14日 雨
  今天是举行记者会的日子。下午两点,“兵马俑——秦文化特展”记者会准时召开。专程赶来的记者挤满了史博馆的大会议室,还有很多人不得不站在门外。前来采访的媒体多达100余家。记者会很简短,主办单位介绍参加这次展览的代表团成员和参展文物的情况,接着由代表团副团长、秦俑博物馆吴永琪馆长进行导览,请记者们先行参观。半小时后,中视、台视、民视等几家电视台就播送了这次记者会的相关报道。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2000年12月25日 晴
  特展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台北民众的热情也令我感动。展场中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每当我站在场内讲解时,周围便站满了观众,热情的观众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反映出他们对祖国文化的急切关注。
  2001年1月26日 雨
  台北的冬季常常下雨,下雨的日子里,前来参观的人仍然很多。许多民众撑着雨伞站在雨地里排长队等候观看展览。今天是大年初三,连绵的阴雨从昨天晚上一直下到现在,还不见有转晴的迹象,前来参观的人们异常多,排队买票的队伍弯弯曲曲绵延数百米,一直绕过重庆南路与南海路的立交桥,队伍穿过立交桥一直向南延伸,站在立交桥上望不到边。这样的情景令过路的人们十分吃惊,也令我们每一位在场的工作人员十分感动,张颖岚和我连忙站在雨中拍下了这难忘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赴台采访时第一个采访点就选择了兵马俑特展的现场,下面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3月20日介绍展览情况:
  在“兵马俑——秦文化特展”的现场,霏霏细雨中,人们排成上千米的长龙,耐心地等待着亲睹祖先留下的中华文化奇迹。展馆内,面对来自古老中原的秦俑,记者和台湾观众一起体验着宏大而厚重的历史所带来的冲击和感动,共同的文化背景将我们拉得很近、很近。
  《民生报》这样介绍展览:
  台湾的民众在观看了展览后说,在二千二百年前的秦文化面前学到谦虚;在人高马大的兵马俑前,我们找到了信心与骄傲。
  下面是《联合报》2001年3月11日(展览结束日)的几则消息:
  在展览的最后一天,许多民众赶在最后一天冒雨前往历史博物馆参观,虽然是阴雨天气,仍有两万余民众涌进史博馆,展场内人挤人,离情依依,直至九时许,史博馆广场仍然有人群未散去,只为了把握最后机会欣赏“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原本,售票时间在晚上七时十分结束,还是有观众匆忙赶到,有人为赶时间钱未带够,有人搭错车……,为了不让到场的民众失望,主办单位不但通融全部放行,闭馆时间也延迟到晚上八点半。
  由于兵马俑特展是课外教学的活教材,各级学校师生团体络绎不绝,史博馆天天万头攒动,今年1月6日突破20万参观人次,19日突破30万人次,数字急骤攀升,二月以后更是“三级跳”,每五至七天就增加10万人。3月9日突破100万人次。
  “兵马俑——秦文化特展”的确抓住了台湾观众的心,连平时不进博物馆的阿公、阿妈等族群,展览期间也包车从台湾各角落涌进史博馆,目的都是为了一睹“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丰采,平均每天有12650名 左右观众涌入会场,总参观人数达到105万余人,形成台北南海路上万头攒动、史博馆内摩肩擦踵的热闹景象,甚至展场内的说明板因为观众过多被磨损,更换了三次。
  下面是《中国旅游报》2001年2月26日上的介绍文章:
  特展开幕当天,虽然只有半天时间,但却有6000多人争相看展;圣诞节及元旦期间,有时日均参观达20000人次以上;1月18日天气晴朗,前往史博馆的人数太多,以致于博物馆周围路段不得不实行交通管制;1月26日大雨磅礴,人们撑着伞秩序井然地排着长队在雨中等候。这项跨世纪的“兵马俑——秦文化特展”虽然在2000年末只展出了短短的15天,却产生了强大的轰动效应,被台湾媒体评为2000年度十大最佳展览之一。这就是兵马俑的吸引力。
  下面是《陕西日报》2001年2月10日上介绍这次展览的文章:
  台湾民众深深为源远流长而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所感动,为自己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在观众中,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台湾各地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他们特别想亲眼看看兵马俑,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远从花莲包车赶去参观的华东大学历史系同学,尽管路途中连续奔波了十多个小时,却感到不虚此行,他们说,以前只在高中课本上读过兵马俑,现在可以亲眼看到,感到十分亲切,尤其是经过两千年,还能看到兵马俑身上的细部表现,由此可以想见祖先的智慧,因而感到震撼,同时心中充满着民族自豪感。
  台湾民众参观热情极高,每天从上午7点起就有人开始排队,中午时分等候参观的队伍更长,往往要等1个多小时。他们毫无怨言,反而认为,排队等1个小时绝对值得。一位观众说:看过兵马俑以后,心情特别激动,完全忘记了排队等候的辛苦。另一位观众说,展场虽然小一些,但布置得相当好,如果要给展览打分数,可以打80分,也有人给90分,连几位外籍人士也竖起大拇指说“很棒!完全可以拿90分!”
  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这样描写当时的情形:
  用“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来形容一个展览的现场也许会令人惊讶,但这却是台北市“兵马俑——秦文化特展”的真实写照。2月9日下午,当记者来到位于台北市南海路的历史博物馆采访时,只见排队等候进场参观的人龙足足有数百米长,从博物馆门口一直排到大门外的人行道上,拐了好几个弯。
  展览主办单位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光男说:“虽然兵马俑到过多处,以前也来过台湾,但这次展览规模完整并有学术研究特质。兵马俑的选取也尽量各种造型兼备,不同身份,不同姿态、发型、胡须等诸多细节不同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秦俑千人千面的灵活生动。”《联合报》发行人王效兰在回答记者提问为何选择举办这次展览时说:“站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关键,令我们兴起回顾与前瞻的心情,20世纪的重大发现中,无疑秦兵马俑是最气势磅礴,拥有‘世界第八奇迹’美誉。秦兵马俑不仅让我们惊叹古人雕塑表现的出神入化,更深刻体会到正是经由那样的制度与纪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和社会。秦俑坚毅果决的形貌,则象征了我们面对21世纪,所应展现的进取从容。”
  这次展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媒体宣传有很大关系。“兵马俑——秦文化特展”自筹备展览以来,一直备受媒体关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上的有关消息接连不断。尤其是到文物点交阶段,海峡两岸的媒体各自派出强大的记者阵容直接进行跟踪报道,采访双方博物馆的相关人员,拍摄文物点交、包装、入箱、运输、开箱、布置展览全过程的系列报道,这是史无前例的。
  为这次展览提供赞助的联合报系,在展览开幕之前,就已作了大量的舆论宣传。报社利用自己的优势,详细介绍展览的情况。临近开展前夕,《联合报》、《民生报》上用倒计时的方式介绍特展筹备进展,发布配合展览的有关活动消息如展览门票价格、乘车参观路线,登载与展览相关的文物、书籍、纪念品的说明,发布举办有奖征诗、儿童着色比赛、拼字收集门票、冬令营等活动的告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兵马俑探秘》向人们介绍了这次参展文物的详细情况,内容丰富,老少咸宜,很受民众的喜爱。适合幼儿的图书有画册《秦始皇和他的阿兵哥》、儿童漫画书《秦始皇和他的军队》等。
  《联合晚报》2000年11月21日用特大号字登出“17件兵马俑真品,下月中登台特展,重现秦文化,陕西外借数目最多的一次,文物124件,展现古艺术,展出3个月,保险金11亿元”。《联合报》上登出大幅广告“见识人类走过两个千禧时代的文化光辉,两千两百年前秦始皇的帝国雄兵来台展演”。《民生报》每天连载“秦小兵日记”,以日记的方式重点介绍展出的文物及历史背景知识。这些宣传使展览未举办先轰动,许多人翘首等待着到现场去看看。台南市大成国中三年级600名学生,计划将于展览开幕当天分乘15辆旅游车北上参观,真可谓兵马俑未展先轰动。展览结束一周内,图文并茂的《秦小兵日记》正式出版,书中真实记录了这次展览的全过程,并简要介绍了重点文物。
  与此同时,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平面、电子媒体,反应也十分热烈。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台湾TVBS、香港凤凰卫视台等两岸三地媒体,都派专人停留数天进行一系列的兵马俑文物筹展纪录拍摄。
  12月15日特展正式开幕以后,《联合报》、《民生报》、《联合晚报》上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地用整个版面报道特展的消息,各报社派出强大的记者阵容,跟踪采访有关人员,记者们不惜笔墨详细介绍展场内外的盛况。报纸上的文字生动地介绍参观者的心得感受,照片形象地反映大排长龙的参观队伍。这些宣传使得展览刚开场便落了个开门红。展览图录《兵马俑——秦文化特展》不得不加印了两次。
  展览期间,台湾各媒体宣传报道兵马俑的报刊、电视、广播达百余种,这在历年的展览中都是少见的。主要的报刊有《联合报》、《民生报》、《联合晚报》、《中国时报》、《国语日报》、《星报》、《历史文物月刊》、《艺术家》、《历史月刊》、《艺术新闻》、《中国文物世界》、《新新闻周报》、《典藏》、《明日报》、《人间福报》、《自由时报》、《台北时报》、《台湾英语新闻报》等20余种。数十家电视台派出专题新闻记者等候在展场门口,随时报道当前参观人数、场外排队买票情况。《联合报》上用整版篇幅登出展场内人山人海、展场外争相购买纪念品、与兵马俑复制品合照的人群的图片。《民生报》连篇累牍地介绍展览信息。电子邮件上的消息更是不计其数。台湾报纸形容,秦兵马俑的魅力辐射所及,无论男女,无分老幼,均不能置身于外。
  2001年3月22日展览在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隆重开幕。台中展同样吸引了民众的目光,许多在台北看过展览的民众又赶到台中看展。台中市市长张温鹰专程赶往现场参观。台北、台中两地展期内共有165万观众。
  兵马俑出访过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曾到五大洲的60多个城市展出,有过轰动效应和骄人业绩,但没有哪一次展览像台湾展这样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正如媒体评论说:“没有人能抗拒兵马俑的魅力,因为它抓得住我!”“看兵马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研究人员分析,像这样人潮涌动,观者逾百万的火爆场面,没有出现在代表现代西方文明的美、英、法国和以古老文明著称于世的意大利、希腊,却最终出现在台湾,绝非偶然。透视这种现象的文化背景,可以看到台湾同胞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认同是最主要的原因。台湾人对秦俑的青睐,正是对自己祖国现实与历史的关注。毕竟,台湾人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这是一种永远也割不断的文化脐带和血脉亲情。 

















秦军出巡—兵马俑外展纪实/田静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7

秦军出巡—兵马俑外展纪实/田静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