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陵风貌 > 建筑概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便殿

徐卫民


  便殿位于内城北区西半部,即寝殿的北边。建筑基址密集,在南北长670米、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内,一排排成组的建筑由南向北密集排列,组与组之间以河卵石铺的路面相连,有的路面用青石板铺成。在平整土地过程中,该基址曾遭到严重的破坏,1977年临潼县博物馆对基址南边的1号-4号建筑遗址进行了清理,四座建筑东西向排列成为一组。其中的2号建筑基址保存较好,由主体与门道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南北长19米,东西宽3.4米,面积64.6平方米。残存的墙壁高0.26米-0.4米,地面经过夯筑,坚硬光滑。主室的西侧有一长5.3米,宽1.6米的廊房式门道,门道两侧镶贴着青石板及壁柱,阶墀用青石拼砌,主室的北半部有一长25米、宽0.5米的片石铺的甬道通向室外。2号遗址的墙面做法与咸阳宫1号遗址墙面做法相同,即施泥两层,厚6厘米;里层粗草泥铺底,厚4厘米,外层用极细的草泥抹面,光滑平整,并涂2厘米厚的白粉。3号建筑基址面积较大,但残破严重,宽9.7米,残长3.8米,残壁高0.3米-0.4米,室内用方砖石板铺地。
  ①1号-4号建筑基址内出土有铺地及镶贴壁用的大批青石板,以及鸱尾、瓦当、筒瓦、板瓦、铁铺首、铁拴板、陶井圈、残铜器等。其中有一件夔纹大瓦当直径达61厘米,高48厘米,背有筒残长32厘米,残筒瓦饰粗绳纹,里有模布麻点纹,夔纹遒劲,刀法简练,其制法是作出纹饰轮廓,再用平刀加以斜平浅浅的阴刻,阴阳分明,立体感强。这种纹饰完全承袭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传统作风,是我国古代陶雕中的杰作。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特大瓦当,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小瓦当施于椽前,而是用来遮挡檩头的,既可以防腐,又具有艺术装饰的效果。从此瓦当的出土,我们完全可以想像这座建筑的宏伟气势。此种大瓦当在河北的秦皇岛、辽宁绥中的秦宫殿遗址中也有发现,这些宫殿是为秦始皇当时出巡到渤海求仙药而建的离宫别馆,但其瓦当仍比始皇陵的小。目前只在陕西眉县、兴平的秦离宫别馆中发现两个比始皇陵稍大的瓦当,直径分别为78.3厘米和72厘米。
  秦人好大喜功,“高台榭,美宫室”。特别是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有“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之称。著名的阿房宫、咸阳宫代表了秦代建筑的水平,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那么作为自己来世的建筑——秦始皇陵园,其建筑也不逊于生前,目前在秦始皇陵已发现众多的建筑遗址,这些遗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夔纹大瓦当的发现即是实证。只因后来项羽入关后,一把火烧了三月,辉煌的建筑化为焦土。
  在这座便殿遗址中,还发现了两件鸱尾。一件两端稍残,一件完整。长达89厘米,高15厘米,下宽16.5厘米,中间断面为覆钵梯形,尾部唇长2.5厘米,前端作云纹瓦当。在1号-4号建筑基址的北侧,还有大片的夯土建筑基址,一直延伸到陵园内城的北垣。在这片建筑基址内,筒瓦和板瓦的残片俯拾皆是。
  从这组建筑的地面处理、门道等情况来看,非常讲究,而且特殊,有的用素面石板铺地,有的则用很美的线雕菱纹铺地石铺地。现存的一块菱纹铺地石上有编号,号为“右东十八”。
  关于此建筑基址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是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然而从这组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以及所处的位置都与寝殿极不相称。②而位于此遗址以南的大型地面建筑应为寝殿,它位于寝殿之旁,“便殿者,寝殿之别殿耳”。所以这一建筑基址应为秦始皇陵园中的便殿。
  另一处便殿遗址是1995年发现的,此次发掘先后揭露出6组大型建筑基址,南距现封土边沿130米,西与西内城墙相连。6组建筑东西分布在一条直线上。东西长240余米,南北宽约20米,总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1号建筑群的东端,东西残长15米,南北残宽16米,从东南两边清理出的廊房和散水遗迹判断,1号建筑很可能是一座坐南面北廊院式的四合院建筑。2号建筑亦是坐南面北,因破坏较甚,形制不清。3号建筑大部分压在现公路下,形制内涵尚待进一步勘探。四号建筑保存较好。它属于一组廊院式的四合院建筑。建筑遗址东西长28米,南北宽14米,建筑四周均为廊房,北边辟一中门,在南北廊房的房基上发现对称的带有榫卯的青石壁柱柱础4个。东廊房的房基下还发现两排南北向排列的五角形陶水道。廊房屋面制作尤为讲究。在夯上面施有一层麦草泥,在麦草泥上再抹一层细泥,待细泥烘干后再复一层类似于地板漆的一层朱红色涂料,其质体有待于进一步化验。5号建筑似为一座四阿式建筑。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近20米,遗址南边发现一道长50余米的片石散水,遗址东边也发现一道南北向的片石散水,面积近1000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遗址除发现脊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之外,还发现几块彩绘俑头残片和10余个铜箭头,这是其他建筑中所没有的,它说明陵寝建筑中也可能放置陶俑。6号建筑亦为四阿式建筑。遗址东西残长近80米,南北宽10米许。遗址北边散水以内发现一排方形柱础遗迹,柱长宽均为55厘米,约相当于秦代尺半见方,柱础与柱础之间的间距仅有1.15米,正好相当于秦代尺值的五尺。如此粗壮的立柱,较近在其他陵寝遗址中尚不多见。由此不难想像,2号建筑群中的6号建筑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此外6号建筑的排水设施也是别具一格,遗址南北两侧均发现有用鹅卵石铺砌的散水,散水内高外低保留着一定的倾斜度,在鹅卵石外侧还有用沙石铺砌的凹形排水沟,排水设施的讲究也从侧面反映了建筑的宏伟和高大。③该建筑应为便殿而非寝殿。④
  注解:
  ①赵康民:《秦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址》,《文物》1973年5期。
  ②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③张占民:《秦始皇陵北寝殿建筑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见《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④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午12月版。
  


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孙伟刚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