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传说故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 岭

王宝玲、黄晓明


  秦始皇陵附近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秦始皇“北筑长城挡蕃蛮,南打五岭堵水源。”
  五岭是秦陵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阻挡着骊山的季节性洪水及大水沟的水流,使其改道,是为了保护秦陵由人工夯筑而成的防水大堤。
  村民们讲,修陵造穴,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都怕“破头水”。秦始皇选中的莲花穴是“脚蹬渭水,头枕南山”。骊山北坡的大水沟的流向正对着秦陵,就像一把利剑悬在他的头顶,成了秦始皇陵的“破头水”。秦始皇觉得它是莲花穴中唯一的不足之处。按修陵的规矩,头顶绝对不能动土,挖沟引水是万万不可的。秦始皇便筑五岭将大水沟贬往东流了。当地人有将五岭称为“赶水鞭”。
  与万里长城相比,五岭就小得可怜了。可是,将一条鞭子放在上面,五岭又大得惊人。宽它四十米左右,西起陈窑,向东北延伸至三任村,蜿蜒三千五百多米。《水经注》记载:“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水流经鱼池,流入渭河。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五岭遗址有一千多米,高二至八米不等。那些像千层饼似的夯土层依然清晰可辨。秦人的夯土很有名气,经过二千年的风霜雨雪,夯土依然层次分明,薄厚均匀,线条清晰,夯面平展如砥,而且坚硬密实。当地村民曾有人一块块撬下来,当做土坯垒猪羊圈。
  李家村一位看守石料厂的老汉告诉我们,秦始皇的“赶水鞭”是用夯土筑成的。检验打夯是否卖力气,夯土是否坚实,秦人自有特别的方法。一是每天晚上用铁钎子在当天筑成的夯土上钻个眼,灌满水,第二天开工前再检查水渗了多少。要是水渗得超过规定的尺寸,就得返工;要是水渗完了,打夯的人就得掉脑袋,谁打的哪一段都有记录。另一方法是等夯土干了以后,离一百步远开弓射箭,箭头要是射不进去,夯土合格;要是射进去了,打夯的人也得送命。秦人是拿生命在筑黄土,它至今还有这样的强度就不奇怪了。
  还有人说,秦人夯土面之所以这样平滑,是因为有两道工序,先用石夯把土筑实,再用“蛾”煽平。“蛾”是一块厚铁墩,很像夯,只是底部的平面比夯大得多。打法也与夯相似,由八个人拉绳,中间扶把掌方向的人喊号子。绳子一拉,能煽起一丈多高,像蛾儿煽翅高飞似的。“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不过,大水沟最终还是将五岭拦腰冲断了。有关这个缺口,秦陵一带还流传着一个骊山聚宝盆的故事。传说,在秦始皇时代,住在秦陵附近的一个农人在骊山上拾到了一个墨青发亮的石盆。拿回家之后,发现放食增食,放钱长钱。那位农人高兴得逢人便讲:“我拾到了一个聚宝盆!”此时,修筑五岭正好遇到了麻烦,大水沟不肯屈服,每到晚上,山上的洪水就把白天夯筑的土层冲刷得一干二净,致使大坝难以合陇。误了工期,谁也担罪不起。监工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听到了聚宝盆的消息。弄清虚实之后,他们担心要不来,就想了个计策,借皇帝的名义立字据借,讲好只用一夜,天亮归还。监工们把聚宝盆安置在缺口处,把泥土放进宝盆,顷刻间,大水沟飞沙走石,烟尘滚滚。一夜之间,一座小山拔地而起,严严实实地挡住了大水沟。天亮时分,借期已到,聚宝盆却压在土丘之下取不出来了。宝物有灵性,最讲信用,不能有丝毫欺诈。太阳刚出来,土丘就停止了增长。据说,因为监工不讲信用,聚宝盆给气死了。大坝则筑成了。如今,杜家村的不少农户就住在五岭上面。他们盖房时对墙基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可以说稳如泰山。听村民们讲,解放前不少人住窑,就是在五岭的断面上打的窑洞。按其指点,我们找到了这些窑洞,夯土层打得密密实实,平整如砥。
  至于这防水堤为什么叫“五岭”,有人说它有北筑长城,南戍五岭的含义。村民们解释说,它向东北延伸,大致绕过了骊山的五个小山岭,所以叫“五岭”。 

秦陵传说轶事/王宝玲、黄晓明编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