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公陵区 > 栎阳陵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献公、孝公及其墓葬

徐卫民


  秦献公是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正是他将都城迁至离前线较近的栎阳,并进行了有名的改革,从而改变了自秦穆公之后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献公即位的第二年,“城栎阳”,然后在此推行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改变了秦历史上长期的奴隶制残余——人殉制度,规定“止从死”。2.实行“五家为伍”的户籍制度。3.推行县制,建立了四个县,特别是把栎阳改为县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当时情况下,县的设置一般都是军事要冲。4.“初行为市”,发展商品生产。秦献公的改革起了重大作用,使秦的国力增强了,在向东发展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公元前364年对东方的战争。这一仗从公元前366年开始,秦出兵进攻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大荔)初战告捷。两年以后,秦又向河东进攻,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西南)与魏军大战,斩敌6万,是秦战国时对外战争的第一次大胜,对魏国是一次沉重打击,公元前362年,秦又夺取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俘虏了魏将公叔痤,攻取了庞城(今韩城市南),逼得魏国不得不在公元前358年“使龙贾筑长城于西边”,这条长城的修筑显示了魏国对秦国已从攻势转入守势。
  献公在位23年,对秦国的发展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因而秦“至献公以后,常雄诸侯”。献公死后,太子渠梁即位,这就是秦国有名的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虽然献公时通过改革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由于秦国奴隶制生产关系依然存在,因而秦国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难的处境,河西之地还未全部收复。孝公发奋图强,立志改革,发出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①商鞅经人推荐,三说孝公,得到了孝公的信任,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359年,这一次变法的内容主要是:1.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针对“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得尊显”的旧风俗,规定国君的亲属(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属籍,制定二十等爵制,立了军功可以得到土地和爵位,这一法令的制定,激发了人们在对外战争中奋勇杀敌的积极性,从而也提拔了一批支持封建政权有军功的新官僚,使国家兵力强大起来,达到了扩展领土兼并弱国的目的。2.重新整顿了献公时“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公元前356年,“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互相监督。3.奖励耕织,规定:“僇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就是说,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4.鼓励个体小农的发展,规定男子成年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以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了封建经济,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公元前352年,商鞅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他率军东渡黄河,几次打败魏国,直打到魏国的国都安邑。商鞅变法后,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②“家给人足,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③变法也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④
  秦献公和孝公两位国君的墓葬,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献公葬嚣圉”,“孝公葬弟圉”,“嚣圉”所在不详,“弟圉”据《水经·渭水注》云:“白渠又东支渠出焉,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又东迳栎阳城北。白渠又东迳秦孝公陵北,又东南迳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又东注金氏陵……。”白渠在栎阳城北,今康桥和关山镇以南,莲芍故城在今渭南市下邽镇附近,由此可知秦孝公陵所在的弟圉应在栎阳城东、下邽镇以西一带。据考古钻探所知,栎阳城的东北郊为王陵,东南郊为一般人的墓葬。⑤那么献公的陵墓也应在孝公陵附近。
  有人指出,秦献公和孝公的陵墓在秦东陵,⑥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秦东陵所埋葬的秦王,史书中均有记载,而献公、孝公的陵墓史书记载根本不在东陵,而在栎阳附近。两个陵区之间无必然的联系,在这两个陵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咸阳西北的毕陌陵区。
  注解:
  ①《史记·秦本纪》。
  ②《战国策·秦策一》。
  ③《史记·商君列传》。
  ④《史记·李斯列传》。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考古学报》1983年3期。
  ⑥韩伟、程学华:《秦陵概论》,《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