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碑铭与墓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内容有涉大明宫的三方唐代墓志①

作者:胡明曌


  大明宫作为唐长安三大宫殿区之一,且是占地五千余亩的中国最大皇宫之一,备受瞩目。在实施大明宫大规模考古工程和遗址保护工程时,所有有关大明宫的资料,也备受关注。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唐代墓志中,有三方的内容涉及大明宫,资料弥足珍贵,披露于下,以飨识者。依年代顺序介绍。
  一 大唐赠靖德太子哀册文
  第一方是唐明皇长子李琮的墓志,因被赠靖德太子身份,称哀册文。边长0.91、厚0.18米,26行,满行27字,无盖。
  录文标点于下②:
  大唐赠靖德太子哀册文
  太子侍读兼侍文章朝请大夫守国子司业臣赵楚宾奉敕撰
  诸王侍书中散大夫守丰王傅上柱国臣李思铨奉敕书
  维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五月丁未朔二日戊申,庆王薨于大明宫十王院。翌日,有命自天,制册赠为靖德太子,鸿,名也。爰初地居守器,固辞而退就维城,至德也。粤以九月廿七日,即玄宫于京兆府咸宁县之细柳原,礼也。虞泉晷速,吕梁波迅;垂棘埋温,扶桑涸润。皇帝恩锺上嗣,爱轸元良,过寝门而愠结,度驰道而凄伤。呜呼哀哉!天既寒兮寡色,景将夕兮无晶。殒珍木之华蕊,落琼草之繁馨。命陪臣于后乘,纪休烈于前星。其辞曰:
  缵尧之绪,承汉之行。圣人有庆,才子笃生。在震为长,居离作明。允恭克让,莫与之京。若夫八风生地,雄曰大王。重轮抱月,瑞主少阳。太伯逊位而专美,靖德推贤而有光。信谦谦以自牧,纷郁郁其难详。皇天眷命,特加恩礼,宠赠储宫,辉荣藩邸。德宇岑寂,辞源清泚,御於家邦,友于兄弟。信而好古,本乎童幼。奇颖发翘,嘉生擢秀。清明天与,研精日就。披拂谈丛,翱翔辩囿。每至北场,会有西园好游。芳草则芷兰荪蕙,爱客则徐陈应刘。嘉肴既阜,旨酒思柔。为善最乐,足以忘忧。惜乎曩时子晋,凌虚上宾;今兹靖德,异代同尘。嗟六极之遭短,恨重爻之遇长。宝瑟同埋兮长作夜,玉斗空回兮永不春。呜呼哀哉!晋鼓胡笳,素车白马,面霸陵而南望,背横桥而东下。宿雾霾空,长烟涨野,川夜逝而声咽,露朝晞而泪洒。呜呼哀哉!武贲挟道,雄渠启路,箨陨树而宗疏,云惨山而族布。孀妃擗摽而来哭,茕嗣噑咷而往慕。鹤吊影于飞飞,哀挽歌于步步。呜呼哀哉!郁郁佳城,摇摇旆旌。繐怅霜皓,麻衣雪清。夜台灯灭,潜隧寒生。奄隔圣明之代,唯闻忠孝之声。
  哀册文事主赠靖德太子,志文称“鸿,名也”。据《旧唐书·玄宗诸子靖德太子琮庶人瑛传》:“奉天皇帝琮,玄宗长子也,本名嗣直。……(开元)十三年,改封庆王,仍改名潭。……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师,改名琮……废太子瑛,……(开元)十三年,改名鸿;……(开元)二十五年七月,改名瑛。”由此看,志主名不应为“鸿”,而当作“琮”。“鸿”是废太子瑛的曾用名。李琮是唐玄宗长子,生母刘华妃。先天元年(712)唐玄宗即位,封郯王。开元三年(715)唐玄宗立太子时,却选了其二弟郢王李瑛,是当时所宠有才貌,善歌舞,原在潞州收的伎人赵丽妃所生次子,因而哀册文中对大哥有溢美之词:“爰初地居守器,固辞而退就维城,至德也……太伯逊位而专美,靖德推贤而有光。”尔后这位长子老大“信谦谦以自牧,纷郁郁其难详。”夹着尾巴做人,日子并不好过。于是或者“信而好古”,钻进故纸堆,却没能像李世民、李泰等前辈,开馆延揽文学之士;或者“嘉肴既阜,旨酒思柔”,沉湎于美酒佳肴,打发时光。有幸占了太子位的二弟李瑛,开元二十五年(737)时,不幸在父皇“一日杀三子”的过失中谢世。再立的太子李亨,是他三弟,在储君位上不安地苦苦等待了十八年,终于发动马嵬事变,去到灵武擅自称帝,抢班夺权。他的这位大哥李琮在事变前四年去世,没看到那一悲剧。父皇还赠他一个靖德太子称号,得到一句“唯闻忠孝之声”的赞语。
  靖德太子先埋到京兆府咸宁县之细柳原,在今西安城西。咸宁县“天宝七载八月十四日,改为咸宁县。至德三载二月五日,复为万年县。”③这是唐玄宗的泰陵只有选址而没有建造的证据之一。他兄弟唐肃宗在去世前的宝应元年(762),又赠给他“奉天皇帝”称号,改葬齐陵。《新唐书·地理志》:齐陵,在京兆昭应县东十六里。昭应县原是会昌县,在今临潼骊山下。赠奉天皇帝册文的文字保留下来了,而这篇赠靖德太子哀册文在史籍中不存,现在发现,聊以补史。
  这里要讨论的是哀册文中对李琮住处“大明宫十王院”的提法。十王院即十王宅,始建于唐玄宗时。《新唐书·十一宗诸子传》称:“开元后,皇子幼,多居禁内,既长,诏附苑城为大宫,分院而处,‘十王宅’,所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盛、济等王,以十,举全数也。中人押之,就夹城参天子起居,家令日进膳。引词学士入授书,谓之侍读。寿、信、义、陈、豊、恒、凉七王就封,亦居十宅。”李琮以庆王身份住十王宅。另据《旧唐书·玄宗诸子传》:“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安国寺所在的长乐坊为长安城最东北的三坊的中间一坊,十王宅在寺东,表明十王宅的位置就在原长乐坊。唐玄宗三十子,孙子数以百计,多没留在宫内住,另建十王宅和百孙院为安置,地在长安城东北,毗邻大明宫。哀册文中出现“大明宫十王宅”的提法,似将十王宅也纳入大明宫范围。扩大了我们认识的大明宫范围,也澄清了十王宅的归属,“中官押之”说明是由大明宫内宦官统一管理了。太子的东宫也应如是。大明宫和兴庆宫都没再建东宫,在大明宫时期所说的东宫,仍指大内太极宫的东宫,应和十王宅一样,由“中官押之”,统一由大明宫宦官管理。
  书撰哀册文的两位作者,皆奉敕命行事。撰文的赵楚宾于史无考,撰写时他的官职是太子侍读、守国子司业,是居高位的文人,在这哀册文里却将事主的名字错成他二弟太子瑛的曾用名“鸿”,不可思议。与此类似的错还有如《新唐书》卷82《奉天皇帝琮传》,记他的卒年为天宝十载,提前了一年。大概如他这些往往一拨就是几十个的普通皇子,史官并不很重视,笔下也不认真,记错好像无所谓。书写者李思诠后来做到太子洗马,就是魏征在太子建成东宫里担任的官职。《全唐文》卷252有苏颋撰写的《授李思诠太子洗马等制》,提到当时李思诠的职务是“翰林供奉兼侍诸王等书”,是很专业的书法教授。哀册文的书法,是秀美规范的正楷,能当字帖用的。
  二 京兆韦君博陵崔氏(成简)合祔墓志铭
  第二方是《唐故剑南西川南道运粮使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赐绯鱼袋京兆韦府君博陵崔氏(成简)合祔墓志铭并序》,一志二石,第二石其实就是盖,覆斗形,长0.61、宽0.61、厚0.13厘米,顶部为方形,篆12字为“唐故韦府君崔夫人合祔墓志”。第一石边长0.61、厚0.13米,27行,满行27字;第二石志文刻在盖的内面,共字18行,满行19字。
  试录文标点于下:
  唐故剑南西川南道运粮使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赐绯鱼袋京兆韦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祔墓志铭并序
  中散大夫守太常少卿上柱国李直方撰
  夫人姓崔氏,讳成简,字,博陵人也。其先肇自齐之公族,厥后蝉联不绝,光辉系属,至汉高帝方迁于冀,后改为博陵焉。皇朝幽易平檀燕妫等六州诸军事、持节大使,谥壮公万善,夫人之高祖;润州刺史操,夫人之曾祖;金吾卫郎将、大明宫留守履素,夫人之祖;太原府寿阳县尉淑,夫人之皇考;淄州刺史魏方回,夫人之外祖。夫人生而朗秀,齠齓知方,孝爱之性,率自天授。既笄而归于韦氏。汉丞相玄成始迁京兆杜陵,十七代至随尚书右丞、南皮县开国公瓒,即公之五代祖也。公志量弘廓,孝敬融明。拯颠危之勇,粹忠贞之节。前志详焉。公昆弟五人,位居其末。夫人处娣姒之幼,统干家之勤,后身以事长,峻节以临下。衣必纯素,食必糗粝,而孽孽翼翼,唯惧礼仪之不修,庄敬之不立。故姻宗小大,由我而和,仆御指使,必敬必励,皆夫人抚导之所致也。先是,夫人之皇舅皇姑权厝东夏,俟日时之便,未克反葬于故乡。公食旨闻乐,忘音与味。夫人默谕其旨,未甞言之。于是聚衣食之余,谨出入之费,累岁而积千余缗,既而显白于公曰:“岁月之通否,未尝知之。其于庶用,则或备矣。”公惊眙感叹,涕泗沱然。即日问元龟,白官正,躬往瀍洛,启护而还,成良人之夙志,备周公之祔礼,实夫人经始之功也。既而,公为西蜀宗相之宾,领军府馈运之重。无何,主公殂落,戎佐负恩,锁剑阁,距天王之命,而公陷于寇逆,力不能支,阖户愤叹,累旬而殁。夫人掐膺泣血,携幼护丧,浮方舟,下巴渝,抵荆门,舆櫬而至。克终事于皇舅皇姑之茔次,从理命也。畏途重险,跋涉万里,哀敬襄事,礼无所违。斯其难矣。夫人处单居孀遗之中,而孝友之诚不忘于内。若乃举先夫人之櫬于朗川,迁元昆之柩于衡阳。远自湖岭,达于京师,而附身附棺之具,衣服仪卫之要,无不必备。故家君长嫂,咸克祔礼,今夫家之著美也。彼女宗之见赖也如此。则闑右之遗范,彤史之载美,方于夫人,又何加焉?呜呼,天与其孝敬,而不享于远寿欤。以元和十四年正月四日遘疾,殁于上都宣阳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七。其年五月七日,祔迁与万年县少陵原高平乡夏侯村先府君之茔,礼也。一子曰谏,端肃好礼,实儒林之庄士,既弱冠而明经登第。二女,长适太原府参军王莓,次适监察御史里行郑素,皆柔嘉淑慎,作配君子。王氏早卒,郑氏从夫之官于蒲。先是,夫人收郑氏之长孙女,曰懿,自襁褓抚导,及于笄年而孝谨礼让之性,禀自夫人。今之备永毕之仪者,唯孤子与孙女耳。尽诚信之意,从恭俭之节,咸皆备焉。孤子以直方与郑君姻表之故,饱于徽猷,复命再三,托之为志,铭曰:
  于穆夫人,贞方不渝。孝以承亲,义以奉夫。谐以六姻,举必中礼。淑问愔愔,和容济济。诞生三子,粲然其辉。男有至行,女有令仪。今则已矣,呜呼曷归。勒铭泉垌,垂裕无涯。音宜
  墓志中崔氏及其丈夫的先人,多史上无名,唯其丈夫的五代祖、隋初任仓部侍郎的韦瓒,曾主持在蒲、陕以东募人,从洛阳经砥柱之险,运粮达于陕州常平仓,以为缓解京师仓廪空虚之事,并引发开皇四年开通漕渠,成为建设隋唐大运河的先声。
  志书主要内容是盛赞志主崔氏一生做的的两件大事,一是节衣缩食“衣必纯素,食必糗粝”,将“权厝东夏”的公公、婆婆的灵柩归葬故乡长安杜陵;二是永贞元年(805)任剑南西川南道运粮使的丈夫死于任上,又千辛万苦“下巴渝,抵荆门,”将丈夫灵柩送回长安。丈夫是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僚入巴蜀的④,永贞元年韦皋去世,副使刘辟叛于成都,丈夫遇害,“携幼护丧”,更是艰难。在礼制社会,人死后要归葬祖茔,是为大事。为归葬公婆和丈夫。崔氏耗尽心力,这也就成为她一生最值得夸耀的事情。唐代一位谨守礼法、事死如生的贤惠媳妇形象,跃然纸上。只是这样定位人生的价值取向,令人怜悯惋惜。
  这里讨论一下墓志中提到崔氏的祖父崔履素曾任“大明宫留守”一事。唐宪宗至唐末,曾任大明宫留守一职的,查有伊慎、韩皋、赵宗儒、王徽、徐彦若、裴贽等多人,都是在政局变乱或有大丧,皇帝离开大明宫时,临时委任的。多是在相位,或任六部尚书、京兆尹的高官。崔履素以仅是五品的金吾卫郎将出任大明宫留守,不合后来的官场惯例。或者是以他金吾卫郎将掌“宫中京城巡警”的职守,墓志中加誉为大明宫留守。墓志所称崔氏的祖父崔履素任大明宫留守时间,当早于上述诸人,虽不能确知年代,但可能是在唐玄宗末遇到安史之乱,更可能是在唐德宗时的朱泚、李怀光乱时。皇帝在出逃时,匆匆将看守大明宫事,全部或部分推给他,也不是一定不可能的。
  墓志的撰写者李直方,是唐宗室子。贞元元年制科及第,官至大理少卿。《全唐文》卷618有他的《邠州节度使院壁记》、《白苹亭记》、《祭权少监文》等。
  三 唐右补阙陇西李公之妻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
  第三方是《唐右补阙陇西李公之妻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边长0.33、厚0.07米,15行,满行20字,四面有简单云纹纹饰,无盖。
  录文于下:
  唐右补阙陇西李公之妻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
  前乡贡进士崔蠡撰
  夫人姓韦氏,京兆人也。七世祖夐,后周赐号逍遥公,有大名于时。曾祖令悌,泾州灵台令。祖咸,绛州稷山尉。父汎,江州刺史,娶陇西李氏。江州有男子四人,女子唯夫人而已。江州殁,太夫人以夫人幼而孤,甚有德容,又且独一女,故怜之,求其婿,久莫有可者。闻李君宗闵贤,即以归之。时君举进士,参华州军事。明年,天子征贤良能直言者,君对策宣政前殿,居第一,拜洛阳尉,累迁右补阙。夫人生而淑,长闻教义,又归于有道之家,故出言举足,皆可为后世法。元和十年十月戊戌,省太夫人太平里第,遇疾。乙丑而终。是日反殡于李氏。其年十一月景申,葬于万年县少陵原,从先姑之兆,享年廿五。为李氏之妇者九年,生一女,五岁。铭曰:
  生于令门,归于仁人。德也何富,龄也何贫。寿夭之期,圣贤不知,已而已而。
  此方墓志的志主韦氏,是唐文宗时宰相李宗闵的元配夫人,而李宗闵被认为是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事件中牛党首脑之一。
  史书记载元和三年制举对策案⑤,李宗闵、牛僧孺与皇甫湜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对策指斥时政,而被考官列为上第,触怒当时“贵幸”,向宪宗“泣诉”,考官都遭到罢贬处分。当时当政的宰相是李德裕之父李吉甫,学界多将此案视为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的开始。本墓志记有此事:“明年天子征贤良能直言者,君对策宣政前殿,居第一。”
  进行对策的宣政殿是大明宫的三大殿之一,墓志提到对策在“宣政前殿”,可是母亲所见无论文字记载还是考古材料,该殿并无前殿、后殿之分。但有将宣政殿称为“前殿正寝”的,如永隆二年,周王李显立为皇太子,高宗将会百官及命妇于宣政殿,并设九部伎及散乐,袁利贞上疏谏曰:“臣以前殿正寝,非命妇宴会之地”,请命妇会于别殿,帝纳其言,即令移于麟德殿②。《文献通考·王礼考二·开延英仪》有解释:“唐以宣政殿为前殿,谓之‘正衙’,即古之内朝也;以紫宸殿为便殿,谓之‘上閤’,即古之燕朝也;而外别有含元殿。……唐含元殿,宜如汉之大会殿,宣政、紫宸乃前、后殿,其沿习有自来矣。方其盛时,宣政盖常朝,日见群臣,遇朔望陵寝荐食,然后御紫宸;旋传宣唤仗入閤,宰相押之,由閤门进,百官随之入,‘唤仗入閤’。紫宸殿言‘閤’,犹古之言‘寝’。此御朝之常制也。”大致可以说清墓志文中所称宣政前殿即宣政殿,宣政殿自身并无前殿后殿之分的实际情况。
  目前有“李德裕无党”,和认为向唐宪宗泣诉的“贵幸”,是宦官头而不是李吉甫的学术见解提出。无论是否将元和对策视为牛李党争的开始,元和对策总是使李德裕和李宗闵、牛僧孺交恶的开始,此后他们之间长达四十年的派性斗争是客观的存在,所以元和对策总是一桩发生于大明宫宣政殿,在政坛上影响巨大的公案。而这方崔蠡撰写的《唐右补阙陇西李公之妻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是关于元和对策最早的记录之一。那时谁也不会想到,由此引发的一场官场派性恶斗,会发展到让皇帝不胜愤懑的“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⑦的程度。后来成为牛党党魁的李宗闵的原配夫人韦氏,这时年仅二十五岁便去世,生前未见丈夫发迹。在墓志里,只是从她择夫的角度,提到元和对策一事,而未及其他,仅此也弥足珍贵了。
  墓志的撰写者崔蠡,字越卿,元和五年进士,文宗朝拜礼部侍郎,转户部,出为华州刺史、镇国军等使。历平卢节度使,终尚书左丞。⑧
  (本文原刊于《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
  ①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晚唐士人的转型与重塑”(09YJC770034)。
  ② 本文初次发表时,未用我亲自送达编辑部的校样核对,以致疏误不少,承蒙学界朋友指正。此次修改时,参考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整理与研究”集体研究成果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的录文。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243页。
  ④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284页。
  ⑤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551页。
  ⑥ 同上,第4958页。
  ⑦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552页。
  ⑧ 同上,第3903页。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研究/吕建中,胡戟主编.-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