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作者:李志夫


  “西域”是中国古代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统称。这块地方面积广大,自古就是东西方商贸要道,更是宗教文化交流通道,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从汉代起,中国内地就与西域有了密切交通往来,当时西域有三十六国,水草丰茂,牛羊遍地,骏马欢腾,商旅不绝。从古代的《山海经》到后来的《汉书》等诸多古籍都记载了西域的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至今读起来仍然感人,令我们向往。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驱赶了匈奴,保卫了边疆的稳定。苏武牧羊十八年,心向汉地矢志不渝,催人泪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为古代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孔道——西域,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如此深厚。古代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外文化的交流,主要就是依靠西域这条古道完成的。在这条古道上,先后走过来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各大宗教,特别是佛教早在2000年前就沿着西域走入中国,不久就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这一地区先后出现过多个民族,随着日月的流失,这些民族与汉民族交往融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乃至最后融入了汉族大家庭。
  丝绸之路存在千余年时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渐渐不再发挥作用,然而这一千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建设最有丰采的时代,曾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时值今日,这一地区仍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已经成为世界学术界嘱意研究对象。近代以来,西域文化一直引起学者的眼球,从最早瑞典斯坦因和后来的俄、英、日、法等国的学者,都曾经对西域的文化遗存做过破坏性的掠夺,他们的学术成果就是建立在这些遗存文物上的。20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西域学在国外,这种局面激励我们要去迎头赶上。近几十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我国学者的努力,特别是新疆学者的重视,我国在西域学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果,西域考古新发现,使我国学者研究在这方面发挥了优势,尤其是在资料的整理与新成果的展示方面尤其突出,为繁荣我国的西域学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台湾学术界人士也在不断关心西域学研究。台湾法鼓山中华佛教研究所前所长李志夫教授牵头,组成研究西域文化团队,多次前往新疆等地考察,搜集材料。最近志夫教授将他编撰的西域学方面的著作出版,可喜可贺。
  志夫教授的著作,史料丰富,尤其是利用了佛教的资料。该书所撰写历史时限长久,从史前到清代皆有涉及。其内容又涵括了民族与宗教,重点是在佛教与伊斯兰教,对曾经流传在西域的各民族历史作了梳理,对佛教的高僧资料作了整理与介绍,特别是着意于对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与印度关系的溯源,从此可以看出西域宗教的源流变化,也较好地说明了中外历史、宗教与文化交流的盛况。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对西域历史文化整体的认识与把握,对我国的西域学研究也必将有一个推进。
  日动月移,星斗升降,西域是衰落了,昔日沃野千里的草地成为戈壁沙漠,当年繁华喧嚣的都市只剩下残垣断壁,然而历史不能忘怀的,大漠深处始终充满着昔日的雄风,壁画断瓦始终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今天当我们踏上这块曾经充满记忆的荒漠,仍然能够感受到商队的驼铃声不绝于耳,我们伫思在布满壁画的洞窟,仿佛正在与先贤们作心的交流。抚古惜已今,我们不能不有所感慨,发思古之悠情,树今人之立论矣!
  志夫教授是我多年朋友,也是同行。他曾经在印度学研究方面出版过专著。嘱我写序。恭敬不如从命,只好提笔应试,权充续貂。
  黄心川
  2010年2月13日(除夕)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