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自序

作者:李志夫


  2003年,中华佛学研究所在创办人圣严法师亲自领导下,与大陆有一连串文化交流活动:首先与中国佛教协会举办“两岸佛教教育会义”;随即赴青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青岛风景管理处共同举办“纪念法显大师返国登陆崂山1590年学术会议”;再访山东大学,与其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签订交流协议书。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当然是纪念法显大师的会议。在这会议的开幕式上,我的开幕词是:“我们还能为法显大师作些什么?”在学术会议中,我也另外发表了一篇短文:其主旨在呼吁两岸学者,能合作为法显大师作些什么的计划大纲。
  2004年,承武汉大学麻天民教授引介,塔里木大学与本所订立交流关系。于是,我们有了人和、地利的条件,《丝路中印文化交流研究计划》逐渐形成。我们把原计划扩大,将玄奘、义净两位大师在西行之行脚,亦并入作为主轴;复将历史上三大师行脚沿线之重大事件、人物,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一时空地图。有了这样的架构,以后随时可以增加、修正数据。它不仅是“网络上丝路文化交流之总库”;也是“网络上丝路文化交流之通鉴”。免费上网提供学者参考利用。
  本研究计划不在创新、发明,旨在集其大成,以免有关学者工作重迭,浪费研究人才、时间与经费。而本书大部分就是将各种史料、数据,编撰、节录而成。由于各文献中,在同一人、同一地、同一国,使用之名词多不一致,我们在书后列有“对照表”;对西域各种族之发源,各家亦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无力一一考证、比较,只是照录,各存其说。比如人类考古学家,即使对同一地点所挖掘出之同一古物,也有不同的认定。
  所以本书根据中国历史文献,凡源自北方蒙古经河西走廊西迁者,都视为“中国北方草原部族”,都应是古代炎、黄之后,即使有些历史学家不承认是正史,可是在华夏大地上民族文化之发展也是必经采撷、狩猎、生食、熟食、农业、交换、商业之阶段,有部族争战、并吞、分裂之史事,我们就以“炎黄子孙”名之,这应是最务实的观点。
  ※
  我将前面所提两篇短文,已列入本书的“附录”中,如果读者看了这两篇短文之后,就会了解笔者何以从法显大师所得之感动,有甚于得自玄奘大师的感动。虽然法显并非中原人士经西域到天竺的第一人,但绝对是立志从事西行天竺求法的第一位法师。
  由于想为法显大师作些什么,所以这几年来,我对西域历史、文化付出了极大的关心:发现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都是从事游牧为主的炎、黄子孙,他们在西域开疆辟土,做中西(印)文化交流的中流砥柱,又使我产生另一种悸动。所以本书之核心思想,就是在彰显他们在这方面的影响及贡献。
  中国北方草原部族,除了月氏、匈奴在西域殖民之后,与中原政权殊少往来;但在佛教的传承上是有贡献的;其他在西域一度建立政权的,如乌孙、突厥、西辽、回纥、蒙古,在他们对外时,甚至也以中国人自居。他们虽与中原政权时战、时和,若即、若离;但大都与中原政权具有依附关系。尤其当他们失败之余,都愿回归中原政权,实有落叶归根之思;中原政权亦视其为游子远游还乡,对其慰藉、优渥有加。因此,中原政权历代大都视西域为中原之属地,才能有清末新疆之设治。
  本研究计划将另行上网;出书计划中本所负责历史部分;塔里木大学预计编著《中亚地质、地理、地貌》一书;印度德里大学沙洛教授负责计划之部分,将编著《三大师印度行脚地区今昔之变迁》一书,各自分别出版单行本。这三本书可算是《丝路中印文化交流研究计划》之副产品。
  本书是本研究计划资料之汇编节录而成,对原书作者深致谢意。如节录有失原作之完整性,势所难免,亦深致歉意。
  本研究计划自2004年,阳明山光泉寺方丈全度法师为其先翁雨淋公之遗爱,捐助新台币200万元;2007年“国科会”补助近百万;2008年获台北龙山寺副董事长黄书玮博士与董事长黄钦山老居士补助100万,特此申谢。我们力求利用有限的经费,能把《丝路中印文化交流研究计划》之时空架构完成。承蒙补助之研究费,全部用在本计划工作同仁之待遇上,即使“国科会”分拨本人之主持费,都支应在工读生的工读费上。
  本人虽痴长八秩有二,仍不会计算机,只能用最传统办法亲自检校文本,再节录抄译;或以铅笔在书上刻划摘要,交工读生、义工人士打印,所以本书部分未敢动支以上补助费分文。因此,我要深深地感谢詹丽春居士,两年来一直义务为本计划打印资料、校正手稿;还有张薛兴会计师能在余暇为本书打印、校正手稿。他们两位之细心、用心,使我感愧交加。
  与我共事5年的李丽华秘书,她是一位全职、全能、全方位的义工:她虽自奉极俭,仍常默默地做慈善捐助;每次所内同仁外出开会、考察,她至少找有十多家旅行社比价、议价,不胜其繁;她却说:“能为大家多省下一分钱,也是好的。”这就是她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
  “法鼓佛教学院”筹备完成,我已近八十才退职。两年来,每天曲首书案至少8个小时,深感时不我予!在检校典籍、抄写资料时,往往看到后面、忘记前面,真的老了。所以,本研究计划以后的主持工作,已烦请法鼓佛教学院杜正民副校长代劳。他是一位国际著名的佛典电子化之开发者,他与校长惠敏法师,对法鼓山教育体系之国际化具有重大的贡献。我长期任职中华佛学研究所时,即深受两位之惠,特三致意焉。
  在我们采撷各数据中之时间、地点、人名、事件各有差异处,经本项目研究助理詹丽春女士悉心一一校、注,但我们无能力一一校、正,只有依其旧,尊重原来作者。
  本书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先生命名,并推介出版,再申谢忱。
  根据本书编辑之主旨,大多资料是摘要、整理编撰而成,并非严格的著、述;或亦有几分见地。承我的老朋友黄心川教授赐序,不惜眉毛扫地,特致谢意。最后我要感谢张伟达先生为本书编辑、审校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本书特别强调,在西域先后争战之中国北方部族都是炎黄子孙,在考古人类学上,虽然尚无法证明;但在先秦史乘多有明载,岂可视而不见!岂其徒然哉?如有任何错误当属笔者之咎,尚请读者鉴教。
  2010年4月5日自序于台湾法鼓山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