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一、元、明时期

作者:李志夫


  (一)蒙古人
  中国《新唐书》、《旧唐书》之“蒙兀”、“室韦”就是指的蒙古汉译名称,蒙古语在天山南北各民族中交往甚密,又与回鹘族近邻。1219年蒙古西征统一天山南北,直到东察合台灭亡,蒙古人在西域维持了400多年的统治。①大批蒙古人迁徙到西域,灭宋以后,也有大批汉民随军屯垦到西域。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在天山南北设置“提刑按察司”,专理农田水利。二十二年(1285)又遣蒙古千户曲出等统新附军400人,在别失八里屯田。②吐鲁番大小城堡共有15、6座,周围200里,烟火林木宛如中国,其部下男女约有10,000人,秋冬居城郭,春夏随水草孳牧。③
  汉人早在元以前,天山南北早有汉民活动遗迹,除汉、唐外,元、明两代又是一次历史上之民族大迁移。至元二十三年(1286)10月,元廷一次“遣侍卫新附兵(南人)千人屯田别失八里”,次年“强发河西甘肃等外富民平人往阇邝地与汉军新附军杂居耕植。”④
  (二)畏兀尔人
  在元、明时期,汉文史籍对隋唐时期之回纥(回鹘)的蒙古译称,亦乌蒙畏吾尔、伟兀、伟吾而、瑰股、畏午儿等不同称谓。
  元、明时期,他们居住在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哈喇火州(今吐鲁番)等地,也有些史书中还出现诸如“曲先人(今库车)、哈多什儿人(今喀什噶尔)、斡端(今和田)、合述里人(今哈密)等称呼”,实际上也是畏兀尔人之一部分,此类名称多见于元人文集中。畏兀尔人在元、明两代在中原王朝做官的人很多,所以移到中原的人口亦很大。(A.第457页)哈喇火州(吐鲁番)地区,是元代畏兀尔王国社会政治中心。中原道士邱处机奉敕西行曾路过此处,曾受到畏兀尔王的款待。⑤蒙古人统一天山南北,打破了以往西方割据的局面,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期经西域,对“可失合儿”形容:“城镇寨堡林立,有美丽的花园、果园……”对鸭儿牵城也有同样的赞叹。⑥
  高昌回鹘人与中原绢马贸易,“善马值绢一匹,其驽马充斥,才值绢一丈”⑦,“蒙古与回鹘为邻,每与西河博易贩卖于其国”。⑧畏兀尔人勤于经商的特征往来于山东、河北各地(同赵珙一书)。这些商贾在内地区放高利贷,一年利息成倍,称之为“羊羔利”。有些官员因借贷无法偿还,“往往家破族散,至以妻子为贷,然终不能偿”,元政府不得不加以限制:“羊羔息代之以子本相侔,更不生息”的制度。⑨哈密为西北诸胡往来之要道,“胡人谋利往来道路,贡无虚月”⑩帖木尔时代出使撒马尔罕的西班牙公使拉支维约在那里见到“从中国运来的世界上最华美的丝绸品”及“自和田运来的宝石、玛瑙、珠宝、首饰”。(11)迁往内地的畏兀尔人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亦大。(12)
  近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别失八里城回鹘佛寺,发现了许多回鹘佛教供养人像,是古代畏兀尔人信仰明显的例证。如图中有两人:男性头旁有回鹘文题记,“神圣亦都护之像”、“长吏”;女性头旁的回鹘文是“公主”。(13)此画作于宋元时期,“亦都护头”为桃形高冠,冠后有两条红色飘带,飘在右肩背后,这与《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十三相吻合:“其国王称狮子王,戴宝装冠”。德人冯家班认为这种王冠属于古波斯王冠之一(14)从元代旅游人获知,皈依佛门的畏兀尔传教士则是一身典型的佛教装束:“不管去到那里,总是穿着紧身的桔黄色上装,在上衣外系一腰带,袈裟挂在左肩上,下垂至胸前和背后”。(15)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陈诚西使归来撰《西域蕃国志》记道:“鲁陈城(今鄯善境)有回回男子削发,戴小罕帽,妇女以白布裹头,有畏兀尔男子椎髻,妇女蒙以皂巾,垂髻于额,俱衣胡服,方音皆畏兀尔语言”。“回回”指已皈依伊斯兰教的畏兀尔人;而称其为“畏兀尔装束者”,乃指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尔人。(A.第485页)
  自公元9世纪,漠北回鹘汗国分裂后,西迁到西域之畏兀尔人逐渐定居。根据文物考证工作者的勘测,哈喇火州故城由外、内、宫三城组成。德国学者冯家班综合考证,认为元代哈喇火州畏兀尔城,明显受到中原地区很大影响。她指出:“高昌壁画内容与汉有类似之风格,但其局部与汉人不一样”,她称之为“汉回式房屋”。“除此而外,房屋建筑受到古代中亚阿拉伯、印度等地的影响,有一些综合了各方面建筑艺术之特点,诸如有一种佛寺院窣堵波形式,是由古代中国的城门房屋和印度窣堵波二者融合而成的。”(16)吐鲁番(哈喇火州)“回夷大小城堡共有15-16座,每座一头目掌管,周围约有200里,南北大门两座,城北墙有高土台一座,阔数丈,名曰土刺、速檀儿子居其上,台上有吊桥,夜则悬之,城郭内外俱有居人,烟火林木宛如中国”。(17)
  漠北回回鹘国时,回鹘人多承突厥旧制,纪年亦同。《新唐书·黠戛斯传》:“黠戛斯以十二属纪年,与回鹘同”。(18)其12属相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其中一月用“正月”,十二月用“斋月”;如同中国一月称正月,十二月称腊月;中间二至十一月依序称二至十一月。(A.第491-492页)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察哈台汗国分裂后,在天山北部建立东察哈台汗国、秃里鲁帖木尔汗国,经伊斯兰教士之劝导率先皈依,其所属16万蒙古人都属伊斯兰教徒,在天山南北具有统治之地位。之后,其后继者黑的儿火、马里麻等汗王相继发兵东征,每次向吐鲁番、哈密发动“圣战”,吐鲁番全皈依伊斯兰教。哈密地区伊斯兰教、佛教尚分界并存。15世纪中叶,帖木尔帝国哈鲁王使臣前往明朝进贡途中,在哈密尚见两教共存,但从明成化九年(1473),东察哈台汗国羽思汗(一称阿力汗)发兵攻占哈密,到明正德年间,哈密被陷,不服之佛教徒逃附肃州。(19)至16世纪,伊斯兰教转化了畏兀尔人宗教信仰之过程大体完成。(A.第508页)
  (三)哈喇鲁人:
  他们是元代在新疆历史上比较活跃的一个部族。蒙元时期的汉籍文献又记为会儿鲁、罕禄鲁、柯耳鲁等不同名称。唐代史籍之葛逻鲁可称为他们的直系祖先,《新唐书》称葛禄鲁“本突厥诸族”。唐代葛禄鲁游牧在“北庭”西北(今吉木萨尔)、金山(今阿尔泰山)附近(20),大概包括今天的额尔济斯河及乌伦古河流域,其中一部后来迁至阿克苏一带。蒙元以前葛禄鲁人先后从属哈利汗朝、西辽王朝。蒙古兴起漠北前后,哈喇鲁人主要聚集在今伊犁和巴尔喀什湖以东,西辽时期哈喇鲁人首领叫阿尔思兰(狮子),西辽为了对哈喇鲁人的管制曾派“镇守官”,于其地征赋税,实行坚固统治。13世纪在畏兀尔的影响下,先后归附了成吉思汗(21)。蒙古汗国将宫女下嫁阿儿思兰汗以示安抚。河力麻里(伊犁)的斡匝儿死后,其子昔格纳黑的斤继承其父职务,受命治理该地军政事务,并受宠同成吉思汗长子朮赤的女儿结婚。蒙古西征及统一中原之战,都有哈喇鲁人参予(22)。大批哈喇鲁人因之迁入中原各地,繁衍后代与内地民族融合。明代回族有一部分是哈喇鲁人。(23)
  在常德行纪中,所谓阿力麻里回纥显然是指哈喇鲁部:“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杂,颇似中国”。又如“铁木尔忏察守关者皆汉民”。又南赤木兀城,“居民多并、汾人”(24)。又“土人(阿力麻里哈喇鲁人)惟以瓶取水,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善巧,桃花石谓汉人也”。(25)以瓶取水是印度人的运水方式,而多属女人的工作,可见哈喇鲁人的生活方式也受有印度人的影响。
  蒙元时期内附中原的哈喇鲁人出了不少政治家、文学家及诗人。元统元年(1333),蒙古色目榜进士三甲共取50名,其中内含蒙25人、色目25人。色目25人中回回有7人,畏兀尔和唐畏兀尔6人,哈喇鲁4人。(26)
  (四)回回人
  元代之回回民族主要居中原地区,且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语族部落,是波斯和阿拉伯人及其后代,当时蒙古语谓之“撒儿塔兀勒”。伯希和认为名称语根“Sart”,由梵语Sartha(为人)转意而来。(27)回回民族在蒙古时期,是色目人之一种,多从商,对元代社会、经济有显著作用。另有回回定居新疆,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参予当地政治、社会活动,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哈密里回回阿老瓦丁来朝贡马,诏谕赐文绮,遣使往畏兀尔之地诏谕蕃首”。(28)永乐三年(1405)“火州回回满喇乞第木丁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钞币、袭衣”。(29)迄明朝中叶,明人马文升其奏文中记道:“予以哈密国回回、畏兀尔、哈喇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种类不贵,彼此颉颃”。其《兴复哈密记》、《金声玉振集本》,指其进贡求利之商人冒用官方名义以求明廷之厚赐。
  回回以伊斯兰教律为法:“有盗一次、尽令赔偿,二次割手一只,三次遭打死”。(30)其婚姻,父母任女自择对象,夫妇不合,女可休男、男不能休妻。(31)《桂文襄公议》回男人可取多妻,如哈密首领乌亦虎仙“在甘肃地方,置买庄田,包聚妻妾五房,用度过奢,尚患不足”。(32)
  ①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第438页。(以下该书简注为“A”)
  ②《元史》卷14《世祖本记》第11页。
  ③《吐鲁番夷情》、《皇明经世文编》卷181;另见A.第445页。
  ④《元史》卷14《世祖本纪》第11页。
  ⑤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第73页,侯仁之审校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另见A.第476页。
  ⑥《马可波罗游记》中译本,第41-45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⑦陈诚、李暹《西域蕃国志》,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本;另见A.第481页。
  ⑧赵珙《蒙鞑备录》王国维笔记本,第481页。
  ⑨《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国朝文类》卷57。《元史》卷二,《太宗纪》卷155。
  ⑩《明仁宗实录》卷5,上。
  (11)《克拉维约东使记》中译本第157页,商务印书馆。
  (12)陈高华《元代新疆和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载《新疆历史论文集》;匡华《元代色目人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贡献》,载《史学月刊》1958年,第九期。(A.第483页)
  (13)壁画图片刊载在《西域研究》1991年,第4期,释文及研究可参考孟凡人《北庭失地研究》第18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冯氏《高昌回鹘王的生活》中译本,第84页。另见A.第484页。
  (15)鲁不鲁乞《东游记》,见道森编《出使蒙古记》,中译本,第157页,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83年。另见A.第485页。
  (16)勒柯克《和州》德文本,第12页,柏林,1913年;冯家班《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中译本,第53页,1988年。另见A.第488页。
  (17)桂萼《吐鲁番夷情》,《皇明经世文编》卷181。
  (18)《太平寰宇记》卷199《黠戛斯传》;《新唐书》卷217《黠戛斯传》下。
  (19)田卫疆《试探伊斯兰教在东察哈台汗国内部的传播和发展》,载《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
  (20)《新唐书》卷217,《回纥传附葛禄鲁传》下。
  (21)《元史》卷一《太祖纪》。《史集》,中译本,第1卷,1分册,第247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另见A.第511页。
  (22)黄缙《太傅文安忠王家传》。
  (23)陈高华《元代哈喇鲁人》,载《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一期。另见A.第511-512页。
  (24)刘郁《西使记》、《秋涧集》。
  (25)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第76页,侯仁之审校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
  (26)《元统元年进士录校注》。
  (27)伯希和《金帐汗国史注》第34页,转引自扬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三期。
  (28)《明太祖实录》卷137。
  (29)同上,卷138。
  (30)慎懋赏《四夷广记》。
  (31)桂萼《吐鲁番夷情》。
  (32)《乌亦虎仙供词》,见戴谢蒉《后鉴录》卷下,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另见A.第517页。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