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徵引文獻

作者:余太山


  漢語文獻(1)
  《北史》,(唐)李延壽撰,中華書局,1983年。
  《春秋地理考實》,(清)江永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042冊)。
  《爾雅羲疏》,(清)郝懿行撰,北京:中國書店,1982年。
  《漢紀》,(東漢)荀悅撰,張烈點校本,中華書局,2002年。
  《漢書》,(東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中華書局,1975年。
  《漢書西域傳補注》,(清)徐松撰,《二十五史三編》(第三分冊),嶽麓書社,1994年。
  《後漢書》,(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中華書局,1973年。
  《淮南子集釋》,何寧撰,中華書局,1998年。
  《晉書》,(唐)房玄齡撰,中華書局,1982年。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撰,中華書局,1975年。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
  《梁書》,(唐)姚思廉撰,中華書局,1973年。
  《洛陽伽藍記校箋》,楊勇校箋,正文書局,1982年。
  《洛陽伽藍記校釋》,(魏)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中華書局,1987年。
  《洛陽伽藍記校注》,(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
  《穆天子傳匯校集釋》,王貽樑、陳建敏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穆天子傳通解》,鄭傑文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穆天子傳西征講疏》,顧實撰,中國書店,1990年。
  《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中華書局,l975年。
  《三國志集解》,盧弼撰,中華書局影印,1982年。
  《山海經箋疏》,(清)郝懿行著,巴蜀書社,1985年。
  《尚書今古文註疏》,(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中華書局,1998年。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撰,上海書店,2001年。
  《詩毛氏傳疏》,(清)陳奐撰,皇清續經解,南菁書院。
  《史記》,(漢)司馬遷撰,中華書局,1975年。
  《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漢)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水澤利忠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水經注校釋》,(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校釋,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水經註疏》楊守敬、熊會貞註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書》,(梁)沈約撰,中華書局,1983年。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撰,中華書局,1982年。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中華書局,2007年。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69—470冊)。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撰,中華書局影印,1985年。
  《通典》,(唐)杜佑撰,中華書局,1984年。
  《魏書》,(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1984年。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中華書局,1975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92年。
  《逸周書彙校集注》,黄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
  《重刊洛陽伽藍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42,徐高阮重刊,台聯國風出版社,1975年。
  《周書》,(唐)令狐德棻撰,中華書局,1983年。
  《竹書紀年統箋》,(清)徐文靖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03冊)。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1985年。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中華書局,1976年。
  漢語文獻(2)
  《阿毘曇毘婆沙論》,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28,No.1546。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l,No.1。
  《出三藏記集》,(梁)釋僧佑撰,蘇晉仁、蕭錬子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唐)慧立、彥悰藉,孫毓棠、謝方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
  《大樓炭經》,(西晉)法立共法炬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1,No.23。
  《大唐西域記校注》,(唐)玄奘、辯機著,季羡林等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
  《法顯傳校注》,(東晉)法顯撰,章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法苑珠林》,(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中華書局,2003年。
  《翻譯名義集》,(宋)法雲編,《大正新脩大藏經》T54,No.2131。
  《佛說興起行經》,(後漢)康孟詳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4,No.197。
  《佛祖統紀》,(宋)志磐撰,《大正新脩大藏經》T49,No.2035。
  《高僧傳》,(梁)慧皎撰,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
  《俱舍論記》,(唐)普光述,《大正新脩大藏經》T41,No.1821。
  《歷代三寶記》,(隋)費長房撰,《大正新脩大藏經》T49,No.2034。
  《六度集經》,(吳)康僧會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3,No.152。
  《南海寄歸內法傳》,(唐)義淨著,王邦維校注,中華書局,1995年。(《大正新脩大藏經》T54,No.2125。)
  《菩薩本行經》,失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3,No.155。
  《菩薩本生鬘論》,聖勇菩薩等造,(宋)紹德、慧詢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3,No.160。
  《菩薩本缘經》,(吳)支謙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3,N.153。
  《起世經》,(隋)闍那崛多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1,No.24。
  《睒子經》,(西秦)聖堅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3,No.175。
  《釋迦方誌》,(唐)道宣著,范祥雍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
  《釋迦氏譜》,(唐)道宣撰,《大正大藏經》T50,No.2041。
  《太子須大拏經》,(西秦)聖堅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3,No.171。
  《賢愚經》,(北魏)慧覺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4,No.202。
  《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新脩大藏經》T50,No.2060。
  《一切經音義》,(唐)慧琳撰,《大正新脩大藏經》T54,No.2128。
  《增壹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新脩大藏經》T2,No.125。
  漢語文獻(3)
  曹道衡“關於楊衒之和《洛陽伽藍記》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pp.30-39。
  岑仲勉《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
  岑仲勉“托烈美所述‘絲路’考略”,《漢書西域傳地里考釋》,中華書局,1981年,pp.557-563。
  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測”,《中外史地考證》,中華書局,2004年,pp.1-41。
  陳戈“焉耆尉犂危須都城考”,《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pp.22-31。
  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52,臺北,1988年(第三版)。
  陳寅恪“讀《洛陽伽藍記》書後”,《金明館叢書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pp.156-160。
  陳寅恪“徐高阮重刊《洛陽伽藍記》序”,《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p.143。
  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范子燁“評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4期,pp.235-243。
  馮錫時“法顯西行路綫考辨”,馬大正等主編《西域考察與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pp.291-298。
  賀昌群《古代西域交通與法顯印度巡禮》,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侯燦“樓蘭遗蹟考察簡報”,《歷史地理》創刊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pp.195-202。
  黃盛璋“吐谷渾故都伏俟城與中西交通史上的青海道若干問題探考”,《中外交通與交流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pp.135-162。
  黃烈“‘守白力’、‘守海’文書與通西域道路的變遷”,《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pp.431-458。
  黃時鑒“希羅多德筆下的歐亞草原居民與草原之路的開闢”,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編《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韓儒林先生紀念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pp.444-456。
  黃文弼“談古代塔里木河及其變遷”,《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43-51。
  黃文弼“略述龜玆都城問題”,《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205-209。
  黃文弼“古代于闐國都之研究”,《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210-215。
  黃文弼“焉耆博思腾湖周圍三個古國考”,《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216-221。
  黃文弼“焉耆考古調查簡記”,《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222-230。
  黄文弼“輪臺考古調查簡記”,《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231-236
  黃文弼“庫車考古調查簡記”,《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237-267。
  黄文弼“羅布淖爾水道之變遷及歷史上的河源問題”,《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299-315。
  黄文弼“羅布淖爾考古簡記”,《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p.357-374。
  靳生禾,“《穆天子傳》若干地理問題考辨——兼評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pp.69-77,86。
  李長傅《禹貢釋地》,中州書畫社,1983年。
  李曉明“《洛陽伽藍記》的特點”,《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3期,pp.32-38。
  林梅村“公元100年羅馬商團的中國之行”,《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語言和宗教新論》,東方出版社,1995年,pp.11-32。
  劉光華《漢代西北屯田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
  劉迎勝《西北民族史與察合台汗國史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劉治立“《洛陽伽藍記》自注的再認識”,《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pp.45-52。
  馬雍、王炳華“公元前七至二世紀的中國新疆地區”,《中亞學刊》第3輯,中華書局,1990年,pp.1-16。
  馬雍“新疆所出佉盧文書的斷代問題——兼論楼蘭遺址和魏晉时期的鄯善郡”,《西域史地文物叢考》,文物出版社,1990年 pp.89-111。
  馬雍“巴基斯坦北部所見‘大魏’使者的巖刻题記”,《西域史地文物叢考》,文物出版社,1990年,pp.129-137。
  孟凡人《楼蘭新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孟凡人“論鄯善國都的方位”,《亞洲文明》第2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pp.94-115。
  芮傳明“《西域圖記》中的北道考”,《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pp.48-55。
  蘇北海“唐代中亞條支、條支海考”,《西域歷史地理》,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年,pp.209-220。
  孫培良“斯基泰貿易之路和古代中亞的傳説”,《中外關係史論叢》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pp.3-25。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書局,1983年。
  王克林“一目國鬼方新探”,《文博》1998年第1期,pp.30-38,66。
  王守春“《水經注》塔里木盆地‘南河’考辨”,《地理研究》第6卷第4期(1987年),pp.36-44。
  王守春“《穆天子傳》地域範围試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1辑,pp.215-228。
  王志剛“四至六世紀北中國的佛教史學——以《佛國記》、《洛陽伽藍記》、《魏書·釋老志》為主綫”,《華林》第2卷,中華書局,2002年,pp.95-106。
  衞挺生《穆天子傳今考》,臺北中華學術院,1970年,pp.308-310。
  夏鼐“青海西寧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考古學報》1958年第1期,pp.105-110。
  夏鼐“中巴友誼歷史”,《考古》1965年第7期,pp.357-364。
  向達“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古地理書敍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1987年,pp.565-578。
  楊廷福《玄奘年譜》,中華書局,1988年。
  楊勇“洛陽城北伽藍記卷第五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正文書局,1982年,pp.207-276。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齊魯書社,1986年。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余太山“《漢書·西域傳》所見塞種——兼說有關車師的若干問題”,《塞種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pp.210-227。
  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余太山《古族新考》,中華書局,2000年。
  余太山“嚈噠史若干問題的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1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pp.180-210。
  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
  余太山“樓蘭、鄯善、精絕等的名義——兼說玄奘自于闐東歸路線”,《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中華書局,2003年,pp.477-485。
  余太山“隋與西域諸國關係述考”,《文史》第69輯(2004年),pp.49-57。
  章巽“《水經注》和《法顯傳》”,《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年,pp.162-172。
  章巽“論河水重源說的産生”,《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年,pp.177-186。
  章巽“《水經注》中的扜泥城和伊循城”,《中亞學刊》第3輯,中華書局,1990年,pp.71-76。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资料匯編》第6冊,中華書局,1979年。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员會《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
  周建奇“鬼方、丁零、敕勒(鐵勒)考釋”,《內蒙古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pp.31-41。
  周偉洲“蘇毗與女國”,《大陸雜誌》第92卷第4期(1996年),pp. 1-11。
  周偉洲《吐谷渾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漢語文獻(4)
  A
  《歷史》,[古希臘]希羅多德著,王以鑄漢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摩奴法論》,蔣忠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亞歷山大遠征記》,[古希臘]阿里安著,李活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西突厥史料》,[法]沙畹著,馮承鈞譯,中華書局,1958年。
  《中國伊朗編》,[美]勞费爾著,林筠因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
  B
  [蘇]魯金科(S.Y.Rudenko)“論中國與阿爾泰部落的古代關係”,潘孟陶譯,《考古學報》 1957年第2期,pp.37-48。
  [法]沙畹“宋雲行紀箋注”,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六編》,中華書局,1956年,pp.1-68。
  [法]伯希和“吐火羅語與庫車語”,馮承鈞譯,[法]伯希和、烈維著《吐火羅語考》,中華書局,1957年,pp.64-135。
  日語文獻
  榎一雄“難兜國に就いての考”,《加藤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集說》,東京:富山房,1941年,pp.179-199。
  榎一雄“鄯善の都城の位置とその移動(1-2)”,《オリエント》8~1(1965年),pp.1-14;8~2(1966年),pp.43-80。
  榎一雄“法顯の通過した鄯善國について”,《東方學》34(1967年),pp.12-31。
  榎一雄“プトレマイオスに見えるイセドーネスについて”,《山本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山川出版社,1972年,pp.69-80。
  藤田豐八《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殘卷箋證》,北京,1910年。
  藤田豐八“大宛の貴山城と月氏の王庭”,《東西交涉史の研究·西域篇》,東京:荻原星文館,1943年,pp.1-43。
  藤田豐八“扜泥城と伊循城”,《東西交涉史の研究·西域篇》,東京:荻原星文館,1943年,pp.253-263。
  藤田豐八“西域研究·扜彌とDandān-Uiliq”,《東西交涉史の研究·西域篇》,東京:荻原星文館,1943年,pp.263-273。
  深田久彌《中央アジア探險史》,東京:白水社,2003年。
  船木勝馬“北魏の西域交通に關する諸問题(その一)——宋雲惠生の西方。求法の年代を中心として——”,《西日本史学》4(1950年),pp.46-67。
  林俊雄《グリフイン——聖獸からみた文化交流——》,東京:雄山閣,2006年。
  入矢義高(譯注)《洛陽伽藍記》,《中國古典文學大系》21,平凡社,1985年。
  桑山正進《大乘佛典·大唐西域記》,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7年。
  桑山正進“バーミヤーン大佛成立にかかわるふたつの道”,《東洋学報》57(1987年),pp.109-209。
  桑山正進《カーピシー=ガンダーラ史研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0年。
  桑山正進“トハーリスターンのエフタル·テユルクとその城邑”,《カーピシー=ガンダーラ史研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0年,pp.399-411。
  松田壽男“釋氏《西域記》集注”,東京:岩井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編《岩井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1963年,pp.635-644。
  松田壽男《古代天山の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增補版),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70年。
  松田壽男“イラン南道論”,《東西文化交流史》,東京:雄山閣,1975年,pp.217-251。
  水谷真成譯注《大唐西域記》,《中國古典文學大系》22,東京:平凡社,1975年。
  森雅子“西王母の原像——中國古代神話における地母神の研究——”,《史學》56~3(1986年),pp.61-93。
  護雅夫“いわゆる‘北丁零’、‘西丁零’について”,《瀧川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東洋史篇》,東京:長野中澤印刷,1957年。pp.57-71。
  森鹿三“《水經注》に引用せる《法顯傳》”,《東方學報》1(1931年),pp.183-212。
  森鹿三、日比野丈夫等譯注《水經注》,《中國古典文學大系》 21,東京:平凡社,1985年。
  長澤和俊“《漢書》西域傳の里數記載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25(1979年),pp.111-128。
  長澤和俊“法顯の入竺求法行”,《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9年,pp.415-439。
  長澤和俊“いわゆる‘宋雲行紀’について”,《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9年,pp.459-480。
  長澤和俊“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本《法顯傳》校注”,《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9年,pp.632-676。
  長澤和俊“《水經注》卷二の西域地理”,《史觀》119(1988年),pp.2-15。
  長澤和俊“鄯善王國の歷史地理(上)”,《早稻田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37(1992年),pp.129-143。
  長澤和俊“‘宋雲行紀’の再檢討”,《史觀》130(1994年),pp.32-46。
  內藤みどり《西突厥史の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88年。
  小川琢治“周穆王の西征”,《支那歷史地理研究續集》,東京:弘文堂,1929年,pp.165-408。
  嶋崎昌“西域交通史上の新道と伊吾道”,《隋唐時代の東トウルキスタン研究——高昌國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大學出版社,1977年,pp.467-493。
  白須淨真“高車王·彌俄突に下した北魏·宣武帝の詔——その脫字補充に至る牛步の考と師の示教——”,“季刊東西交涉”3~4(1984年),冬の號,pp.47-49。
  白鳥庫吉“支那本土周圍諸民族”,《白鳥庫吉全集·塞外民族史研(上)》(第4卷),東京:岩波,1970年,pp.549-739。
  白鳥庫吉“亞細亞北族の辮髮”,《白鳥庫吉全集·塞外民族史研究(下)》(第5卷),東京:岩波,1970年,pp.231-301。
  白鳥庫吉“塞民族考”,《白鳥庫吉全集·西域史研究(上)》(第6卷),東京:岩波,1970年,pp.361-480。
  白鳥庫吉“西域史上の新研究·大月氏考”,《白鳥庫吉全集·西域史研究(上)》(第6卷),東京:岩波,1970年,pp.97-227。
  白鳥庫吉“プトレマイオスに見えたる葱嶺通過路に就いて”,《白鳥庫吉全集·西域史研究(下)》(第7卷),東京:岩波,1971年,pp.1-41。
  白鳥庫吉“拂菻問題の新解釋”,《白鳥庫吉全集·西域史研究(下)》(第7卷),東京:岩波,1971年,pp.403-595。
  內田吟風“蠕蠕の寄多羅月氏領バルク地方侵入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8~2(1959年),pp.23-34。
  內田吟風“後魏宋雲釋惠生西域求經記考證序說”,《塚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京都,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1961年,pp.113-124。
  內田吟風“隋裴矩撰《西域圖記》遺文纂考”,《藤原弘道先生古稀紀念史學佛教學論集》,內外印刷株式會社,1973年,pp.115-128。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同朋舍,1988年。
  山下寅次“セレス(Seres)及びセリカ(Serica) に就きての考”,《史學雜誌》17~4(1906年),pp.1-24;17~5(1906年),pp.21-45;17~6(1906年),pp.50-69;17~8(1906年),pp.28-51;17~10 (1906年),pp.1-22;17~11 (1906年),pp.55-79;18~1(1907年),pp.26-47;18~3(1907年),pp.22-31;18~4(1907年),pp.38-49。
  山本弘道“《イシドロスのパルテイア道里記》譯注”,《東西文化交流史》,雄山閣,1975年,pp.312-330。
  山本弘道“古代西アジアのシルクロード——アレクサンダの道と《パルテイア道里記》,《月刊シルクロード》3~9(1977年),pp.42-46。
  山本弘道“甘英の西使と‘イラン南道’”,《オリエント》23~2(1981年),pp.265-266。
  山本弘道“《パルテイア道里記》の史的考察”,《史滴》4(1983年),pp.1-21。
  西方文獻
  Bailey, H. W. Ttaugar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8(1937):pp. 883-921.
  Bailey,H.W. Indo-Scythian Studies,being Khotanes Text, vol.7.Combridge,1985.
  Blockley, R.C.The History of Menander the Guardsman, Introductory Essay, Text,Translation, and Historiographical Notes. Published by Francis Cairns Ltd.,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by Redwood Burn Lid. Trowbridge, Wiltshire, 1985.
  Bostock,J.& H.T. Riley,ed.& tr., 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London,1855.
  Burrow,T.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st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London, 1940.
  Grene,D.tr.,Herodotus,The History.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Henning, W.B.“The First Indo-Europeans in History.”G.Ulmen,ed.,Society and History Essays in Honor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 The Hague, Paris,New York, 1978, 215-230.
  Herrmann,A. Das Land der Seide und Tibet im Lichte der Antike.Leipzig, 1938.
  Hirth,F.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Shanghai and Hongkong, 1885.
  How,W.W.& Wells,J.A Commentary on Herodotus. vol. 1-2. With Introduction and Appendixes, Oxford, 1912.
  Hudson,G.F.Europe and China. Boston, 1931.
  Jackson,A.V.W.Persia Past and Present. MacMillan & Co., New York,1906.
  Jenner, W.J.F.tr.,Memories of Loyang,Yang Hsuan-chih and the Lost Copital(493-534).Oxford,1981,pp. 255-271.
  Jones,H.L.tr.,The Geography of Strabo,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8 vols.London,1916-1936.
  Konow,S.Kharosthi Inscriptions,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of Asoka. Calcutta,1929.
  Lerner,J.D.“Ptolemy and the Silk Road: from Baktra Basileion to Sera Metropolis”.East and West 48 (1998): pp. 9-25.
  Marquart,J.Erānsahr nach der Geographie des Ps. Moses Xorenaci.Berlin,1901.
  McCrindle,J.Ancient India,as described by Ptolemy. Calcutta, 1927.
  Melyukova,A.I.“The Scythians and Sarmatians”. In D.Sinor,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Combridge,1990,pp. 97-117.
  Melyukova,A.I.“Scythians of Southeastern Europe”. In Davis-Kimball Jeannine,Vladimir A.Bashilov,Leonid T. Yablonsky,ed.,Nomads of the Eurasian Steeps in the Early Iron Age, Zinat Press Berkeley,CA,1995,pp.27-58.
  Minns,E. H. Scythians and Greeks.Cambridge,1913.
  Oldfather,C. H. Diodorus of Sicily,Bibliotheca Historica.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New York,G.P. Putnam's Sons,1933.
  Petech,L. Northern India According to the Shui-Ching-Chu. Roma,1950.
  Pulleyblank,E. G.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Asia Major 9 (1962):pp. 58-144, 206-265.
  Rackham,H.tr.,Pliny,Natural History,with an English transltion. London,1949.
  Reichelt,H. Die Soghdischen Handschriftenreste des Britischen Museums,II.Heidelberg,1931.
  Robson,E. I.tr.,Arrian,Anabasis Alexandri. London and New York, 1929.
  Rolfe,J. C.tr.,Quintus Curtius,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London, 1956.
  Samolin, W.“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the Tarim Basin before the Turks.”Palaeologia 4 (1955): 33-40.
  Schoff,W. H.,ed.and tr.,Isidore of Charax,Parthian Stations. Philadelphia,1914.
  Schoinas,I.& D. G. Koutroumpas,ed.,Archaioi hellēnes geōgraphoi [ekdotēs Iōannēs Schoinas;eisagōgē,metaphrasis Dēmētrios G. Koutroumpas].Athēnai: Nea Thesis,1999.
  Shramko,B. K. Bel'skoe gorodische skifskoi epokhi(gorod Gelon)(Belsk Fortifield Settlement of the Scythian Epoch [Gelon Town]). Kiev,1987.
  Shuckburgh,E. S.tr.,Polybius,Histories. London,1889.
  Stein,A. Ancient Khotan,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vol.1.Oxford,1907.
  Stein,A. On Alexander's Track to the Indus.London,1929.
  Stein,M.A.Ancient Khotan: 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2nd ed.New York,1975.
  Stevenson,E. L.tr.& ed.,Geography of Claudius Ptolemy.New York,1932.
  Sulimirski,T.“The Scyths”. The Cambridge Histroy of Iran,vol.2.CUP, 1985.
  Tarn,W. W. The Greek in Bactria and India. London: Cambridge, 1951.
  Tomaschek,W.“Kritik der altesten Nachrichten uber den skythischen Norden.”Sitzungsberichte der O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66(1888),pp.715-780.
  Wang Yi-t'ung,tr.,A Record of Buddhist Monasterios in Lo-yang by Yang Hsuan-chih. Princeton,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Warmington,E. H. The Commerce between the Roman Empire and India.London,1974.
  Yule,H.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vol. 1.London,1942.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余太山著.-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